报导充足 分析不力 ── 评九八立法会选举报章的表现

1998-06-15

  九八立法会选举尘埃落定,直选投票率创下历史新高,部份选区争持激烈,报章也在个多月的选战中详加报导分析,在选举中扮演了颇重要的角色。究竟报界在选举报导中表现如何?本文希望对报章的内容作初步的观察讨论。

  印刷媒介与电子传媒不同,后者受选举报导指引严格规限,加上时间篇幅限制,又要考虑广大听众与观众的接受能力,因此只能重描述轻分析,及提供擂台让各候选人互撼。报纸数量多,言论限制较少,而且不同报章各有政治立场、读者取向及组织规模,可发挥的空间及所作的报导分析均有异。

  可以说,电视及电台长于介绍及提供发表园地,主要效果在提高市民对选举的认知。报纸除报导和分析外,更有若干程度的引导性,它较能显现社会上一些政见力量的对比,及对民意的形成与推动有较多的参与。

三类报章不同表现

  香港的报纸数量虽多,但基本上可用政治立场和读者取向为经纬作分类,再辅以组织规模及专业取向来分析。

  以规模计,香港有近千员工的报纸,也有只得数十人的小型报章。但因政治及选举新闻并非一般读者的口味,就算大如《苹果日报》也只有约十名记者专门负责九八选举,因此可以说报馆规模在这个事件上并非重要影响报导表现的因素。

  读者取向似乎也没有起关键作用。当然,大众化报章只是着眼选情报导,精英派报章则多些分析与评论,但两者在报导题材相差不远,报导的偏向与立场也差别不大。

  内容分析显示,起决定性影响的仍是报纸的政治立场。以前香港报纸可分为左、中、右三类,现时右派报纸已完全消失,这个分类方法应改为「亲中」及「亲港」作分野。以前的左派报章即现时的亲中报,往日的中间派却分出不同亲港程度的报纸,其中以精英化的《信报》和大众化的《苹果日报》最为亲港。在今次选举中,也可见「亲中」、「中立」和「亲港」三类报纸的不同表现。

立场鲜明有偏向

  与过往一样,亲中报章立场鲜明,响应中方的宣传方针政策。它们对不同政党的爱恶毫不含糊,其中最明显的是批评民主派及支持民建联。在亲中报章的报道中,民主派候选人的照片绝无仅有,新闻如有提及也全是负面报道。对于前线、一二三民主联盟,及民权党等民主党派候选人,亲中报章也采取较负面的报导,而且指民主派「拉票不择手段互相攻讦」。

  对民建联的态度却完全相反。亲中报的焦点在打击民主派和力举民建联,对自由党及其他独立候选人则低调报导,也不带任何正反偏向。但亲中报却是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者,不单在报导选举的篇幅为各类报章之冠,而且时常赞赏政府的工作,如:「当局善用惩教所资源」及「香港选举一定可以办好」。

  和亲中报成强烈对比的是《苹果日报》,它的立场颇鲜明地支持民主派候选人,对民建联、中方及港府也很不客气。不过,《苹果》在报导中仍能保持相当程度的平衡,在不同政党的处理上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多或少」和「是否显著」的问题。民主派虽有较显著的报导,但民建联的消息与候选人相片仍能见于该报的版面。

  除了亲中派报章及《苹果》外,其他报章的选举处理均颇相似,特点是「有报导、无立场」。它们没有特别着眼于某政党,报导也多是事件描述,不加入记者编辑的看法。就算是在有偏向的报导中,也是对各党有弹有赞,没有一面倒的偏帮。它们唯一大力推介的,是呼吁市民拥跃投票。

  稍有不同的是,大众化报纸较注重选情报导,而精英派的中立报章则较多分析文章,但大部份均为学者的专栏或投稿。

  《信报》是一份亲港程度很高的报纸,但它在今次选举报导的表现却与《苹果》不同,而更似其他中间派报纸。它的表现没有明显政党偏向,原因可能是它十分重视西方的客观中立新闻标准,及它是一份财经报纸。

比拼数量和速度

  综观香港报章在九八选举的表现,可说尚算不错,但仍有待提高。好的方面看,香港报章提供了不同种类和立场的报导,令各种政见声音都有发表的渠道,而且资讯量相当丰富,大部份报导也能符合客观持平的要求。

  但各报似乎在比拼新闻的数量和速度,却较少在深度方面下功夫。最常见的是拉票活动、候选人花招、各竞争对手冲突等选情报导,但欠缺对各党政纲政策的深入分析和选举制度的问题与影响,没有横向比较和纵向的回顾前瞻。可以说,虽然「赛马式」选举报导常用的字眼比以往减少,很多报章的报导心态仍是「赛马式」的,将焦点放在谁是热门谁是冷门、候选人的走势升降,特别是热衷于民意调查预测战果。

  报章的报导多属「反应式」,只追在事件后面作报导,很少主动发掘选举议题,及由本报记者编辑作评论。现时报上所见的评论大部份均出自学术界或小撮评论人,报馆内似乎很少有人对事态作较深入的分析和评论,是没有人手、没有人才、还是未有这种习惯?一些精英派的报章应考虑在这方面做点功夫。

报章要为社会把脉

  读者阅报除希望知道消息外,还想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个中原因、发展趋势及其含义与影响。在九八选举中,如何解读选情背后的意义,是高质素报章能给予读者的最佳「附加值」。事后孔明地说,传媒虽然在新闻中报导有很多人在选举前表示会去投票,但投票前报章评论一致指今次的投票率不乐观,完全错误估计了民情。投票前大家有共识认为选举制度不公平及复杂,市民没有投票意欲,所以政府才大力宣传,传媒也大力叫人投票。

  投票之后,大家纷纷对高投票率提供解释,包括:这次选举安排成功;市民当家作主有归属感;市民不满政府表现;市民民主诉求呼声高涨;名单制令选举更热闹;投票纪念卡起作用。也有可能是九七问题告一段落,留港者及回流者主动或被逼作了去留的抉择,现时只好勇往直前,加紧建设维护香港的政制。加上中方没有什么干预,港人表达意愿的诱因也增加,如在前一阵的「港台事件」及「无线记者被骂事件」,大家都倾向于表达意见。另一看法是近十多年来的九七问题讨论,令香港人的政治意识提高,而且透过电台「叩应式」 (Call-in) 节目培养了表达意见的文化,令港人更热心于公共事务(包括投票)。

  以上各种猜测谁对谁错,却不见报纸有跟进和深入探讨,殊为可惜。今次选举最大的「意外」是高投票率,如何令大家明白此「意外」的情理和意义,是报界的责任和权利。例如以后报界在委托调查公司进行民意调查时,除了要预测谁胜谁负时,也应较立体地了解民意的不同方面与走势,才能更好地服务读者。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后真相的信息战年代

傅景华
2019-09-28

从报章报导看近年香港大学生形象的变化

黄浿沂
王硕禧
郑梓峰
郑晓怡
莫浩廷
苏钥机
2019-03-08

港股资讯类电视节目的大陆市场需求

庄太量
路遥遥
2018-02-09

个性迥异的大学学生报

潘乐遥
苏钥机
2017-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