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对传播科技变迁的回应

1997-11-15

  有一位听众打电话到电台的时事节目,发表对教育的意见。他提出学生从书本、传媒、镭射光碟及国际电脑网络接触的文字及影象,全部是「二手资料」,学生愈来愈少机会透过亲身经验去学习,他说外国教育界对此情况感到忧虑,认为有必要加强实地考察的教育项目。

  对于学生依赖由传播科技传送的二手资料去学习及认知世界这个问题,的确引起很大关注,不过为此而提倡用亲身体验方式去教育下一代的呼声似乎并不高,反而过去二十年来带动了一门新学科出现,这门学科叫做「传媒教育」(Media Education)。

鼓励学生解读传媒讯息

  传媒教育的目的,是增进学生对各种传媒的认识,建议学生用批判的态度去接收及分析大众传媒(电台、电视、报纸、杂志、唱片、影带等)的讯息。传媒教育并非鼓吹对传媒盲目批评,而是希望学生能对传媒资讯的好坏有鉴赏力,能解读传媒讯息背后的意识形态,了解传媒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从而鼓励他们做「主动的受众」,不让传媒牵着鼻子走。

  在二十世纪,传播科技突飞猛进,电台、电影、电视、录影科技、有线电视、卫星广播、多媒体等,一浪接一浪的冲击社会。二十世纪下半期,传播科技的发展来势更猛烈,尤其是电子传媒,对社会、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更为深远。在现代社会,人们的传媒消费量早已饱和,出现资讯过剩的情况。现代文化可说全面受传播科技作中介,现代人每天收取的消息及意见,绝大部份经过传媒的过滤及处理,当中渗透了各式各样的意识形态,影响甚至操纵受众的态度和行为。况且现代社会中的主导沟通模式已经转型,由印刷媒介改为电子媒介以至数码媒介,加快全球化的步伐,革命性地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塑造了新的文明。

  既然传播科技的影响如此巨大,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有必要向大众(尤其是儿童及少年)灌输有关的知识,故此推广在大专院校及中小学,设立传媒课程。现时传媒教育在英国、澳洲及加拿大的发展最为成熟,在美国及好些欧洲国家的发展也不错。在国际层面,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在倡议传媒教育方面贡献极大。由六十年代开始,它差不多每十年便参与举办一个传媒教育的国际会议,每次会后并直接出版或间接推动出版学术文献,总结每一年代传媒教育的最新发展情况,最新的一本于一九九二年出版,名为「传媒教育的环球新趋势」 ("New Directions: Media Education Worldwide ")。步入九十年代,传媒教育已成为一股世界潮流。


新的资讯传媒教育,应能协助学生批判及欣赏资讯传媒科技传递的讯息。


传媒教育与传播科技发展同步

  笔者觉得本世纪有两项重大的传播科技变迁与传媒教育息息相关。一是电视及录影科技的诞生,将人类由印刷时代带至影音时代。电视的巨大社会影响力,直接催生了传媒教育。二是九十年代电脑科技和传播科技的整合,出现了多媒体网络,将人类由电视时代带向数码化的多媒体时代,这项改变令传媒教育有必要转向资讯传媒教育发展。

  试看加拿大的例子,在六十年代知名学者麦鲁恒 (Marshall McLuhan)高呼印刷时代已结束,电视取代印刷媒介成为社会的主导媒介。麦氏认为一个社会转换了主导媒介,会令人改变认知方式,继而改变他们旳世界观。正在这个时候,第一代的电视儿童全面就学,他们一出生就受影音媒介哺育,加拿大的教师发觉就这些电视学童的认知取向、价值观及行为,与上一代的学童大相迳庭。在顿觉不知所措之余,加拿大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有需要协助学生正确及有效地运用影视语言来作新的沟通方式,于是开展了影视教育,提供给学生作为选修课程。影视教育可说是传媒教育的前身。

  到了七十年代,在录影科技普及、有线电视及卫星广播的配合下,影象媒介的影响力再攀高峰,带动其他大众传媒也蓬勃发展,而传媒的社群定型、色情暴力、政治操纵等问题也更见争议。学校觉得传媒(尤其是电视)成了无形课程,因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在资讯社会里,这些课程比学校课程更加吸引,更具影响力,故此学校有必要设立传媒教育课程,辅导学生正确地学习由各种传媒提供的「无形课程」。在八七年,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教育部正式决定将以前的影视教育扩展为传媒教育,并列为必修科英语课程里面一个独立部份,让该省每一学童均有机会学习和传媒打交道的技巧和知识。

传媒教育面临蜕变

  到了九十年代,在资讯传媒革命的冲击下,安大略省教育部着令传媒教育课程必须重新修订,并暗示可能将之与科技教育结合,而该省的部分传媒教育工作者也开始将注意力由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转移至国际资讯网络上。在北美有许多传媒已经上了网,网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媒体讯息,而在网上「行走」的学生也愈来愈多,传媒教育工作者再无法忽略国际资讯网络的重要性。教育部的一位官员曾告诉笔者,在八七年他们设计传媒教育课程时,经商议后决定不把资讯科技包括在内,因为觉得资讯科技的范围太大,而且与传播科技有明显的区别。到了今时今日,科技环境显然大大改变,资讯科技与传播科技的领域重媟,分界愈来愈模糊。

  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传媒教育的学者及教师,将文化研究及后现代主义的元素注入,使传媒教育由批判取向转至文化研究取向,着重受众研究,鼓励受众由他们的特定社会位置例如性别、种族及阶级去检视传媒,并尊重受众的主观感受。

  个人认为新的取向无疑为传媒教育带来新鲜感,但不具关键性。传媒教育如何在廿一世纪继续发扬光大,最重要是视乎它能否切合新的传播资讯科技环境,既然资讯科技及传播科技融合,传媒教育很自然地将要与资讯科技挂勾,所以笔者建议传媒教育重新定名,称为资讯传媒教育( Infomedia Education),把原来的教育范畴扩阔。新的课程协助学生批判及欣赏由所有资讯传媒科技传递的讯息,尤其是要对网上资讯具有高度的选择能力及批判能力。

  香港没有正规的传媒教育,但坊间也有一些剖析传媒的节目及书刊。面向廿一世纪,如果传媒教育要在香港扎根,看来必须与资讯科技教育挂勾。香港对新加坡的IT2000蓝图亦步亦趋,特首在施政报告里大声疾呼要推广资讯科技教育,希望学生能透过电脑进行学习。但如何令学生不用在网上浪费时间、避免吸收「垃圾」资讯、吸纳真知灼见及培养批判思考能力,蜕变中的资讯传媒教育课程应可帮上一把忙。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财经新闻教育模式

宋昭勋、吴静、赵应春
2016-11-24

拒绝废话的自由

傅景华
2015-05-02

学生记者调查:渐趋成熟的新闻采访与社交媒体应用

马伟杰, 李丽芳, 戚韵瑶, 黄锦瑜
201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