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学生的电影文化教育— 学者、导演、影评人谈「电影艺术与社会文化」

2005-06-14
课程学员在导师带领下作分组讨论。
电影已经成为许多中学生生活的一部份,但是给中学生的「电影文化教育」却甚少见。在目前香港中学课程八个「学习领域」分野下,电影文化教育就只是处于「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及「艺术教育」之间的真空地带。正规课程固然不是唯一实践有系统的电影文化教育的地方,但一般给中学生举办的电影活动多半只是环绕电影欣赏或者录像拍摄,甚少将对电影的本质、电影的欣赏与批评、电影和社会经济相互关系的讨论、电影拍摄技巧等课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中学生提供全面而有系统的电影文化教育。

教育统筹局资优教育组的「特别资优学生培育支援计划」与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合办的「电影艺术与社会文化」课程,正是为中学生提供电影文化教育的新尝试。课程第一回合于三、四月间的周六举行,有学者张美君、导演陈嘉上、影评人朗天的讲座,并有讨论和写作工作坊,让参与课程的资优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电影;第二回合将于暑假请来独立电影导演黄修平指导学生拍摄短片,让学员一尝自编自导的滋味。

研习电影的意义

课程总监张美君博士便以「我们为何研习电影」为题,与中学生讨论电影的本质和研习电影意义,为课程揭开序幕。张美君乃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副教授,亦为研究香港电影的知名学者,她开宗名义指出「电影」是资本主义世界里的商品,但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形式。一个「影」字可将电影的本质一语道破:电影世界是真实世界的影子。电影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却绝非纯然反映现实,而是现实的再造和再生。正因如此,导演其实都是魔法师,透过电影玩把戏。

张美君告诉学生,大家爱上电影魔法是因为爱听故事,而且电影说故事时更经常重新思考各种二元对立(简单如好人/坏人)。电影乃视觉艺术,与文学大异其趣:电影里不止一套语言,镜头、剪接、灯光、声音都在说故事,诠释电影也不能像阅读文学作品般先从字典找出字词定义,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反而深受个人经历及文化背景影响。研习电影,就是要找出电影如何盛载社会文化价值和功能,解除一些习以为常的假设,寻索创新的方式 (再) 定义我们的社会文化,同时探求个人对身处的社会文化有何愿景。观影者要积极及批判地诠释电影,在光影间培育个人的文化触觉,张美君总结说这正是「给特别资优学生的特别挑战」。

其实需要电影文化教育的又岂只资优学生?深受视觉文化洗礼的一代,正在面对同样的挑战,需要学习怎样诠释电影以至今日铺天盖地的活动影像。

学习阅读电影

参与课程的特别资优学生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学习阅读《A-1头条》。课程先安排导师引领学生反思剧中有否真相、电影如何对大众媒介作出批判等课题,然后再请来著名导演陈嘉上莅临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与一众中学生分享他的电影历程。

对于《A-1头条》探讨的传媒道德,陈嘉上所采的态度其实正正体现于他眼中导演的社会文化角色。他自言拍《A-1头条》并不出于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只不过将对传媒所知所感进化成故事,他觉得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本应如此。

但是,陈嘉上对于自己拍电影时有主题、有讯息也是感到自豪的,而他眼中在香港电影界至今屹立不倒的,如陈可辛、尔冬升、陈果、杜琪峰、徐克、许鞍华等,正是一些「有话要说」的导演。同时他又清楚观众进戏院是为了娱乐,但导演只要将主题隐藏,观众其实不介意、甚至是乐于看到。王家卫也许便是当中佼佼者,陈嘉上认为他聪明地结合商业与艺术,令高质素的艺术品变得很有市场。陈嘉上坦言《A-1头条》娱乐性有待加强,他其实是希望狡猾地透过娱乐传达讯息。

陈嘉上置身电影工业,比谁都更加明白电影作为商业产品的制肘。他正正是张美君所言,能够「在建制里保存另类」的「魔法师」。他一针见血指出,电影从来不是为知识份子或参与课程的资优学生而拍,而是为了广大群众。很多人说王晶的电影低俗,陈嘉上反而指出王晶的可贵:他能够将荷李活电影的元素挪用到地道港产片中,令观众对电影产生信心。没有王晶,他和王家卫也不可能生存到今天。陈嘉上认为,社会需要低俗便会出现低俗的电影,只要还有别的来平衡便无不妥,拍低俗电影是对是错自有影评人论断。

影评与电影

影评能站在电影工业以外的位置论说电影,为研习电影提供了一个重要角度。为此,课程也请来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朗天与学生谈谈如何评论电影以及影评人的角色。朗天认为谈电影评论必须先谈电影媒介,他坚持影评人应透彻认识菲林那种质感和层次,也要明白电影技法,认清媒介的特质方能对电影有所要求,再作评论。讲座中朗天便用了多套电影为例,说明了一些只有电影才能表达的艺术效果。

至于影评,朗天指出它并非单纯对电影的反应,而是要有系统地讲出对电影看法的理据,当中又必然牵涉电影媒介的特性;故此,影评人看似简单,但实质并不易为,不是任何观影者都可胜任。谈到影评人的社会文化角色,他认为理想的影评人应能帮助大众按着电影的本质理解电影,学习从艺术角度欣赏电影,这点连很多本地影评人都做不到。

陈嘉上作为导演认为电影应该回归大众,影评人朗天则企盼提升观影者。陈嘉上处处不忘电影作为商业产物,朗天则强调电影乃是「第八艺术」,而目前香港影评的问题正是在于对影评的要求停留在消费指南的层次,没有将电影正视为艺术。两人从电影工业内外看电影,提出的论调似乎南辕北辙,但其实正好回应了张美君在课程开始时指出,电影有商业和艺术两面。

推广电影文化教育

尽管朗天说影评人不易为,这次「电影艺术与社会文化」课程偏向虎山行,除要参与的资优学生分析电影外,更要求他们尝试撰写电影评论习作,并于四月底课程第一回合完结后呈交。

数十位特别资优中学生固然在研习电影路上迈出了一小步,课程本身在电影文化教育路又何尝不是?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在香港向来不被重视,这次「电影艺术与社会文化」课程,虽然只有数十名精英学生能够参与,但毕竟开创了全面而有系统的中学电影文化教育先河。至于再推而广之,进行电影文化教育的普及工作,前路仍然漫长。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财经新闻教育模式

宋昭勋、吴静、赵应春
201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