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 带领新一代走向世界

2006-11-14
 
  《纽约时报》外交编辑兼专栏作者弗特曼(Thomas Friedman)的巨着《世界是平的 ─ 廿一世纪简史》(The World is Flat ─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雄踞该报销书榜一段日子,想不到中文版亦引起两岸三地的回响,甚至罕有的成为香港的畅销书。作者透过新闻工作的实地观察、采访、配合其精密的资讯脑袋的激荡,得出了新一波的全球化,正在抹平一切疆界,改写所有规则,赢家和输家都迅速换位的结论。
  全球化第三波的海啸正在形成,谁能及早看通游戏规则,利用新科技建立资讯世界的合作伙伴,就能晋身竞争力强者的行列。弗特曼是资深外交记者,对中东问题尤其畅熟,兼对资讯世界十分掌握,从本书立论,足见其对新世纪变化的洞察力。

辨清数据、资讯、讯息
  当人们奢谈知识为本、传媒教育的重要性,就必须清楚几个相近但涵义不同的词汇。
  (一)数据(Data):所有组织和个人都重视数据,引述数据可增加说话的能量,即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良好的决策需要有精确的数据作辅证和参考。但数据只是记录,并没有生命力,更非绝对依归,不过是创造「资讯」的材料而已。
  (二)资讯(Information):资讯是经过处理后,赋予某种特定意义的数据,在处理过程中会注入使用者的主观要求和客观分析,因为其中之分类和压缩,都是由使用者去决定,所以为什么有时具科学化的民意调查,结果也受质疑。同时,当资讯太多的时候,反而教人眼花撩乱,变成没有资讯了。
  (三)讯息(Message):相对于数据和资讯,讯息的重要和宝贵性就大得多了,因为它是经过知识化和思想化的过程。只有人类才能创造知识,有了知识才能启迪思想,有了思想才能表出讯息(Message)来。

传媒教育成为现代社会的显学
  当传媒教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显学,主要有三种取向:
  (一)认识及揭露传媒真象,免被其迷惑及影响。
  (二)引用传媒资讯作为鲜活的通识教材,认识社会,磨炼思考与批判力。
  (三)透过传媒的前瞻及多样性,作为探索未来趋势的分析基础。
  三者既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互动发挥。本文进一步尝试提供四个对比式的进路,好让关心传媒教育的朋友参考。

(一)讯息与媒体:
  讯息(Message)有别于媒体(Media),后者是盛载讯息的容器,讯息才是内容。媒体发达不等于讯息丰富,因为所盛载的太多是垃圾数据和资讯而已!这也是「道」与「器」的分别,香港即是最鲜明的例证。在琳琅满目的传播天地中,常教人感到厌烦和不安,不懂得去选择,因为当中的杂质和噪音太多了。讯息必经思考与知识化的过程,正如经过消化提炼后出来的精华,兼及知情意三层面,能够引发深沉的思考,启动不同层次的探索,点明在困惑中的出路,一语中的,是多少年的智慧结晶。
  所以,我们需要过滤资讯,提炼讯息,走出资讯的迷宫,不为烦杂噪音所滋扰。好的讯息,贵精不贵多,分辨优质传媒,乃以讯息为主轴。

(二)分析与整合:
  通识教育重要独立思考,其中包括了两种基本功夫 ─ 分析与整合。
  简单而言,分析是在看似相同相近的事物中,析察出不同之处。整合则刚好相反,在看似不相干的事物,整理出相同之处,正所谓同中见异,异中有同。
  新闻媒体,琳琅满目,蔚为奇观。每遇有大事发生,众多报刊会以同一新闻作头条,大多时间则是各自精彩,百花齐放。即使是同一新闻,用作头条,不同报刊亦各有立场,从标题用字,可见一斑;又或因观点不同,立场有异,一宗在A报视为重要的新闻,B报可能轻描淡写。特别在处理政情新闻,更突出香港报业的迥异之处。在分析与整合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出读者的辨别与思考力,更能从广阔的视角检视新闻,可以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这种思考的训练,不单能纵步游走于传媒的世界,透过分析与整合,更能达致「举一反三」的效果,而非像传统单向教育,囫囵吞枣,凡事只有「一知半解」。

(三)意见与事实:
  阅读新闻资讯,引申为通识教育的素材,必须具备解读新闻的慧眼,分辨出什么是意见,什么才是事实。本来新闻事业有着明确的金科玉律,意见尽可发挥,事实不容扭曲。但如今香港报纸经常出现夹x夹议的写作模式,以偏概全的偏颇观点,甚至舆论审判的借笔杀人,都令新闻报导渗入太多的色素与杂质。因此,活用新闻题材时,必须从字里行间,透视出两者之分别。举凡新闻皆自来源、出处、引述,如果报导并没有提供出处来源,而作出批判与定论,又或太多主观的形容描划,而非客观的事实数据,都可能是记者或老编一己之见。
  目前报纸经常两层写作,即记者在现场采访定稿后,上层会再润饰增补。有时为了突出新闻卖点而穿凿附会,偏离和扭曲事实,鉴别的过程就是很有挑战性。

(四)读者与记者:
  我们正迈向一个全新的传播世纪,《世界是平的》提供了大量的例证与数据、启迪与提示。在媒体的世界中,「对话」(Conversation)更成为新一代的核心价值,讯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界线愈见模糊,每个人都可以具备读者与记者的身份。
  新一波的传媒教育,可透过主流或非主流媒体去参与对话,旧的媒体通常只有一个事实来源,新的媒体可以是多渠道的多元性报导。近期香港多宗具争议性的社会新闻,资讯来源再不单由记者新闻眼去采访,而是一般市民透过随身的通讯器材,作搜猎式的捕捉,虽欠专业,胜在直接简单,富现场感。
  媒体将更趋向个人化,从单向到双向,讯息不再是一对众,而是由受众里的成员,向其他成员相互连结与互动。
  世界是平的,展示了一幅没有疆界的图画。传媒教育最能补足传统教育不足之处,是有更活力、动感、多元、参与的渠道,带领下一代走向世界。

(五)语文与文化:
  香港教育着重语言的操练,「两文三语」成为认可的成功之钥。然而在全球化的年代,语言不过是沟通的工具,更需要有沟通的内容 ─ 文化的认知与了解,诸如「金融风暴」、「环保效应」、「体坛盛事」、「战争袭击」......都可以在新闻天地方寸之间,感受到现场的亢奋与惊栗,更可深入资讯世界中,了解其背景与走向。除了语言的解读外,更需要一颗全球化的同理心,从不同国家、文化、族群的角度,去接纳、包容和互动,藉此培养出一份胸怀世界的视野与胸襟。全世界都可以是你的竞争者,同样也可以成为你的同路人。眼光要远大,心思要微细,语文要畅晓,文化要精博,世界无疆界,天地任我行。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财经新闻教育模式

宋昭勋、吴静、赵应春
2016-11-24

拒绝废话的自由

傅景华
2015-05-02

学生记者调查:渐趋成熟的新闻采访与社交媒体应用

马伟杰, 李丽芳, 戚韵瑶, 黄锦瑜
201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