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带动下的媒介生态变革

2007-01-12
「新媒体」可定性为「新传播力量」。
网络影像传播的力量不容忽视。
  「新媒体」不是一个新名词,它一直担当一个推进当代传媒生态变化的一个形容词,而当中的元素绝大部份都涉及科技演进而引致传播方式的改变、并引起的一系列新模式的出现。当中包括传播系统结构、创作形式及制作模式的改动,甚至下游分销及收费模式亦跟传统媒体有所不同,这才是切实的「新媒体变革」。

  过去电台为报业带来影响,电视又为电台带来冲击,互联网的普及,再一次显示新媒体革命的威力,相对传讯业亦同样由电报、固网电话手机以至互联网上skype的新兴通话模式向前迈进。今日的「新」便是明天的「旧」,所以漫谈「新媒体」只能偏向敍述或评论媒体演进的发展过程,最多是加入一些假设和预先让大家率先体验未来,当然对商家来说,或许是另一次商机的来临。

  所以与其说「新媒体」是新传播模式,倒不如定性其为「新传播力量」更贴切,因为能有资格界定或肯定为「新媒体」的必要条件是「认受性」和「覆盖面」,而力量的强度亦是看这两点的能力为评论基础,来奠定成功的指标。

「新媒体」的定义

  人们都把「新媒体」(New Media)混淆上数码媒体(Digital Media),又或跟创意工业(Creative Industry)划上等号,诸如此类的形容方法和挂⑩荧Q像,其实都不太适当。

  「新媒体」当然可以涵盖所有推动媒体科技化及令大众传播及娱乐事业更上一层楼的符号,但重点是形容从传统媒体上带出增值和超越的路径,而这种路径在改变传播方式及令接收者重新习惯这份新鲜感的过程中,达到广泛的认受性和覆盖面,这才可配称为「新媒体」。

  可能由于宣传手法和市场策略关系,许多教育界和娱乐界的活动都把数码娱乐(Digital Entertainment)变成「新媒体」的核心价值,这是错误的投射。

  再者,数码娱乐只是创意工业较瞩目的一环,它也只不过是其中一种内容制作,所以当我们要研究分析「新媒体」时,更应着重其传播渠道、表现形式及牵引大众力量的因素,而它的演变过程,是需要用社会学理论和现代心理学作分析参考,这一切都凌驾于科技发展和传媒理论之上。

  对媒体影响最大的,近年莫过于是互联网的威力。互联网文化不单是个新媒体,它更是一个传播平台,孕育不少新传媒焦点和传播习惯,它亦是创意工业人士乐于采用的新传播管道,而认受性和覆盖面更不容置疑。散播的推动力量,就交托予内容本身的特质。换句话说,就是靠内容的感染力进行互传互动的交换模式(Peer-to-Peer),把传媒力量交予群众自己作主去传递,加上批判的发表形式,在分享世界中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感染力和破坏力,所以无论团体,企业以至国家,也对这股新力量惧怕三分。

  其实要界定「新媒体」并不难,网络电视(IPTV)就是目前走在科技与媒体合成的新传播管道,它除了传送模式和视频质素改革外,最重要是为传统的电视媒体注入新的互动元素。在香港,虽然多间网络电视或有线电视机构都具备覆盖面的特质,但认受性仍有待探索和推广。你只要自问有没有透过互动电视平台购物和订票,便知本港发展步伐仍是初阶。
免费报章虽然不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去作传播工具,但它具备「新媒体」的条件和特质。虽然传播模式只是摒弃收费过程,跟派传单无异,但它的派发数量却超越过去一切派传单的数字,而且定时定候派发,风雨不改地潮水式接触大家,甚至超越大报的数量,认受性和覆盖面都同时达标,这就是创造「新媒体」的成功例子。

民意成为媒体公审的利器

  香港在知识型经济下,过去十年经历翻天覆地的转变,懂变革的行业得以幸存,欠价值的则遭受淘汰、转营或赶绝。

  大众媒体随着社会生态的转变,不断配合产品变奏,传媒不会夭死的主因是,只要仍有群众关心的事,便扩展该方面的报导空间;而采访角度、过程、守则、态度和道德通通都可重新修订调节,今日的是非错对都去张罗,亦交由群众定判,经常拿当代最高公审权力的「民意」作弄一番。今日的「民意」不单有改变传媒焦点取向的力量,传媒也以力打力借刀杀人,加上互联网旋风式的表态平台,例如「欣宜的白雪梦」便成为经典「新媒体暴力事件」下的牺牲品。

  今日大众传媒跟互联网分工合作得天衣无缝,让群众有机会走上媒体前线的舞台。互联网以交换快捷的核心技术超越了传统媒体单向发放模式,互联网上的内容在缺乏完善监控下变得更诱惑更偏门,「好奇心」早是传统传媒的勾心利器,在网络世界更肆虐猖狂,大路小道的新闻、图片甚至影像内容等各从其类,散布的在散布、采集的在采集、发表意见的在高谈阔论,造就了博客(blog)文化和YouTube之类的影像社区的出现。

  当日「巴士阿叔」上载到网上后,本来并不起眼,但由网友互传推介开始,透过电邮、QQ、MSN、讨论区、ICQ等工具扩散,当中再加上评述和批评,令话题升格到邻里话题、社区告示、道德层面的激办公投,而传统传媒让影像变成版面头条或电视电台新闻节目的一部份,已是后来的事。其后政治、经济、娱乐等方面的人士纷纷以此题目大造文章,全民公审亦宣布开始,三位主角也同时被大众传媒起底示众,往后情节相信不用多说己可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全套「巴士阿叔」的网络气氛有如一股电子式文革潮,汹涌澎湃。这话题在网络世界并未因高潮渐退而结束,不少续集、影像Remix版本,甚至于挂羊头的影像劣作纷纷出笼,网友务求让这神话可以延续下去,又或创造另一新话题以求一夜成名。

  虽然这种另类流行方式是特殊的单一现象,要模仿几近无可能,但此次事件令大众再一次把焦点放到不容忽视的网络影像传播上。大型的互联网商亦趋之若骛,开网上影吧吸纳喜好者,以强化各自门户的人流数量,而YouTube最近亦被大型传统媒体NBC看中,共同在内容推广方面合作。可见懂得精心计算的传统媒体,也须赞叹这股不可思议的新媒体力量。

  中国人喜欢谈「同里心」,他乡遇故知份外亲切,曾特首也学内地百姓谈上这个,而互联网这条世界村对连里文化就更有锄强扶弱、道义济世等心连心的团结行为,《电车男》故事透过戏剧性描写,确实反映出这群众力量是不容忽视。

新媒体的形式探索

  研究「新媒体」,单靠传媒学和科技发展去认识,这是不足够的,前文已指出,社会学和现代心理学是不可或缺的分析基础和文化研究工具,但要掌管「新媒体」,却不是那么简单。归根究底,那又是属于市场学的范围。

  要让「新媒体力量」在「认受性」和「覆盖面」同时达到指标是困难的;当你拥有优质的内容,便要争取其「认受性」,当具「认受性」后,还需要一个完善的传播网络作支援去铺展「覆盖面」。

  优质的内容在互联网是不愁捧场客,可惜好的内容一般都是相当昂贵的产物,如何叫成本回收便是收费的头痛问题。随之而来一大堆市场推广及推销的方法虽然大派用场,可惜失败例子比比皆是。

  iPod曾几何时被大众认定为「新媒体力量」的革命工具,但「认受性」和「覆盖面」始终不及手机网络。

  香港3G本想大行其道,营运商拼命谷客上台,市场推广亦尽扭六壬,但面对市场用户量小却存在四个经营者,加上内容下载费昂贵是致命伤。故此,本来是极有潜质攀上新媒体顶层,可惜仍是牵牛上树的阶段,未能打动客户芳心。

  免费报纸今日打破收费报纸的经营宿命,可算是成功的,所以假设定论,在「新媒体」变革下,免费高素质的内容,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覆盖面」,内容成本要转驾到由广告商支持成行。这个循环的内容供求链,将会是未来新媒体最重要的营运模式。

  另外,既然内容的具有成本的考虑因素,开放大气电波或视频平台予公众人士亦是「新媒体」一个不错的出路。

  早年电台曾创作「无人驾驶」形式的节目,节目的本质是甚有启发性,而这种革命性的模式,不就是互联网上的分享模式翻版吗?不但合情合理地对电台的经营成本带来正面影响,更值得留意是,这种模式有捧场客存在。

  那边厢,收费电视则大张旗鼓,誓要让习惯免费收看电视的群众转用收费电视,在一切微利创富趋势下,其成功难度之高可想而知。

利润从「增值业务」来
  在既有的收费模式上收取增值附加费,而又获得客户乐意缴付者为「增值业务」利润。

  今天需求大量内容的行业是电讯业,从政府建制上把讯息产业和电讯业并合管理,已可知媒体与网络电讯是一项必定整合的新业务。而在整合过程中,就是电讯网络商需要开辟「增值业务」方面的版图。

  早年各个香港的电讯营运商都各自筹组内容团队,是高瞻远瞩的部署;而近期内地移动市场为迎接第三代无线电话牌照落实,最大的营运商中国移动并购凤凰卫视,也是朝着巩固内容而作好准备。要知道内容制作若不是自己拥有,就会面对内容供应商价格波动兼版权期限的风险因素。

  回看本地市场,经营电视媒体素有经验的无Y电视TVB在拓展收费频道时,也要靠电讯盈科的宽频网络作支援,可见在收费电视普及的年代,内容供应商是难于独善其身的。其实当年AOL与时代华纳合并是个美丽结合,只可惜,它发生在一个网络发展还未成熟的时代而功亏一篑。

  增值业务能否取代主流收入或盖过主流收入呢?这个题目,要视乎业务的原收入发展情况,以及增值业务拓展的普遍程度而定;但不管如何这机会是有的,而且在许多不同的行业也有这趋势。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后真相的信息战年代

傅景华
2019-09-28

从报章报导看近年香港大学生形象的变化

黄浿沂
王硕禧
郑梓峰
郑晓怡
莫浩廷
苏钥机
2019-03-08

港股资讯类电视节目的大陆市场需求

庄太量
路遥遥
2018-02-09

个性迥异的大学学生报

潘乐遥
苏钥机
2017-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