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手机功能的重新审度—论手机功能的异化发展及其警示

2007-09-13
手机传播被喻为「第五媒介」。
  与十年前相比,时下拥有一部手机已非稀罕之事。国际电信联盟发表报告指出,截至二零零六年年底,全球移动和固定电话用户总数接近四十亿,其中手提电话用户达26.8亿,超过固网电话用户12.7亿。中国、巴西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手提电话用户数量在去年快速增加,其中中国手机用户总数,近年更稳居世界第一。

  手机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是因为它具有便捷性、高效性、多媒体性等很多要点,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然而随着手机普及率不断提高,作为一种工具,或是一种新媒介,手机传播所导致的人类行为方式的异化现象不应该被忽视。因此,在很多人赞美手机高科技化和强传播力的同时,我们有必要从批判的视角入手,以手机的各项功能为认识物件,来重新审度被很多人视为「第五媒介」的手机。
 
通话的移动性与人际关系变化
  名导冯小刚的电影《手机》,展现了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因手机的存在而产生的微妙奇特的关系。其实,我们不妨将这部贺岁片视为一部反映社会新问题、突显人际关系变化的纪录片。因为正像电影G所展现的,因为手机的移动性特质,电话双方无法确定对方所处的位置,有时候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人们可以随意找到借口搪塞他人。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在手机通话中用假话敷衍对方的事实。

  人类说谎的原因绝非因手机而起,只是手机特有的移动通话方式让人们说谎显得「肆无忌惮」。在手机诞生以前,电话仅限于固定话机,即使后来有了「子母机」(又称「无绳」电话),「子机」也只有在某一范围内才能受到「母机」的控制,所以它的移动性也是有限的,因此传统的通话方式可以确定通话人的位置。然而手机的通话却实现了完全移动的可能性。这种移动性本来是便于接听电话的,可无形中却方便了人们某些时候因为某些原因而制造谎言,久而久之便习以为常了。

  一般来说,说谎话是会让人心G感到愧疚的,可是纵观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手机使用者,又有多少人说谎却仍「面不改色心不跳」呢?无论谎言是否出于善意,还是迫于无奈,但「说慌」始终不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交流方式。手机移动性无意间成全了人们为达到某些目的而编制谎话的心态,甚至让人说假话并不愧疚。移动性的通话方式在某些情况下让人们之间的沟通因通话的虚假而出现问题,在人际传播的链条中,一个新的介质又出现了—手机短信。
  
手机短信的四大特性
  短信以文本形式传输资讯,为的是给手机用户提供除通话外更多的传播方式。其特性大致可总结为三点,即强迫性、隐蔽性和廉价性。可是这些特性,渐渐地在使用中被各种各样的目的和手段扭曲。

  「强迫性」是指短资讯电子流可以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随意进入手机。我们可以拒绝接听来电,但我们不能拒绝短信进入手机。只要有人给你发了短信,只要是你的手机和网路服务没有问题,这条资讯一定会直接进入你的手机。手机用户始终都在被动地接收资讯,无论资讯是好是坏,只要有新资讯,在好奇心的促使下,一般都会读取。很多手机用户都收到过类似「给你找个伴......」的交友资讯或者「某某活动中您中得大奖」的垃圾资讯,这些「信骚扰」还有很多方式,可人们却没有从技术上主动加以戒备。或许很多人认为一条短信并不能构成多大威胁,但请看事实:据新浪网消息,手机病毒最早出现在二零零一年下半年,最著名的案例是日本的一个病毒制造者通过短资讯,使四十多个用户的手机在同一时间自动拨打了当地的报警电话。另据报导,美国目前至少有三百万部手机被含有恶意代码的短资讯袭击。可见,短信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麻烦,短信的强迫性也在不知不觉中为「骇客」(Hecker)提供了一个新的「施展技术」的平台。一条短信也会变成戏谑他人、玩弄社会的介质。人们应清楚地看到短信强迫性的潜在危害,从技术上主动加以防备。

  短信的「隐蔽性」是指短信存储在手机内部,保密性好。然而本来是可以保护个人隐私的隐蔽性,却在某些情况下变成了某些人进行欺骗的催化剂。短信可以保证让传播者的身份不暴露,正因为这一特点,某些有不良企图的人便放纵了自己灵魂中邪恶的一面。媒体多次报导,犯罪份子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在不暴露身份的前提下,设置各种「中奖」陷阱,或以「我是某某的朋友,他手机丢了,急缺多少多少钱」为借口,来骗取他人钱财。广大的手机用户应该提高警惕,毕竟短信是一个「不见人不听声」的隐蔽的传播方式,可信程度并不高。

  另外,短信具有「廉价性」。一般来说,在中国大陆手机短信是0.1或0.15元一条,再加上各种「短信套餐」的促销形式,使人们对如此廉价的短信收费已经麻木,几乎没有人会在按发送键的一瞬间去考虑它的收费。据资讯产业部资料显示,我国手机短信业务大幅增长始于二零零零年,此后六年增长了三百倍。零六年全年短信发送量超过四千亿条,并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就短信发送量而言,居世界第一位。

  这样的增长速度说明人们喜欢并且在大量使用着短信。但使用的同时应认识到,正是这种廉价的传播方式,使上述分析的短信传播中的一些问题,会以速度越来越快、涉及人群越来越广的趋势影响更多人。为了对手机短信进行管理,国务院已在二零零零年就颁布了《互联网资讯服务管理办法》,但是法律上的约束是外在的,唯有人们自身认识和态度上的转变才是最重要的。
  
手机新功能的异化发展
  手机的新功能在目前来看主要有:拍照、摄像、录音、收听广播、MP3音乐播放、视频档播放、手写输入、文档处理、英汉词典、网路聊天、电子邮件收发、网页浏览、银行帐户管理等等。手机生产商似乎想把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传播功能和行为方式都包含在G面。这些强大的功能无疑让现代人的生活更现代化。不过,在享受高科技的刺激和便捷的同时,人们不应忘记提高对高科技的警惕。手机病毒将不仅仅通过短信发作,还将通过蓝牙(Bluetooth)等新的传输方式传播。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十五日上海发现了首例手机通过「蓝牙」技术感染上Caribe病毒的个案。今后一段时间内,手机病毒还将带来以下等问题,例如侵占手机记忆体、作商业广告、或是携带恶意代码、清除或篡改手机电话簿、利用手机电话簿自动发短信、利用用户帐户拨打不健康服务电话等等。

  此外,在我们的周围也有不少人在工作时用手机听广播、上网、玩手机游戏,更有无聊者用手机的摄像头进行偷拍。这些本来是用来消遣的功能,有时候人们并没有合理地去使用这些功能,甚至是在反面上满足了某些不良需求。手机功能的异化发展与其功能的多元化是分不开的。生产商正是抓住了现代人的心态,在本身用于打电话的手机身上安上了这些附加功能。日益强大的手机功能让人们找到了内心放肆的机会,人们越来越不感到约束,似乎越来越「自在」。可是这样的「自在」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有时候是一种自我放纵的行为。手机功能的强大,甚至还吸引了恐怖份子的兴趣。二零零四年三月十一日发生在西班牙马德里火车的爆炸案,恐怖份子用的正是可以遥控的手机引爆炸弹的。可见手机实现强大功能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对人类自身的安全发起了挑衅。这些功能虽不是手机将来发展的目标和趋势,但功能异化发展的可能性,却给人们在发明手机新功能的同时敲响了警钟。

  通过上述对手机功能的分析,我们对于手机功能应从如下几方面来解读:

  —手机作为「第五媒体」,手机是新生媒介。加拿大的传播学大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给我们最大的贡献便是提醒了人们对媒介本身的研究,他还提出了人类对媒介技术日益麻痹的警告。如今,手机已经在电子时代成为了一个新的传播介质,特别是在3G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候,它日渐成为一种新型大众传播媒介。我们不能否认,作为高科技发展的新媒介,手机是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有利补充,但是我们并不能沉醉于其中,应看到它的发展给带来的种种问题。

  —手机作为一种新事物,是一种不断翻新的科技产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们的天性中对新生事物总带有无尽的好奇心和主观意识上的认同感,往往在极力开发新生事物内在潜质的同时,会失去应有的理智,甚至有些发明动机,原本是为满足人们更全面的需要,最终却变成了纵容人性劣化的罪魁祸首。人们总关注新事物先进的一面,却忽视了去警惕新生事物对自身产生的某些新的不利因素,更严重的,还因商业利益在极力掩盖问题的存在。

  —手机媒介作为一种新媒介,它带来了新文化。但是任何新文化并不就是完美的,其内部的功能和结构必定有不足之处。人类创造的新文化会渐渐暴露出问题和缺陷,甚至对人们形成约束。文化学认为,文化的这种自我相关的不合理性和矛盾性,称为文化悖论。惟有不断将文化悖论排除,人类的优秀文化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手机作为一种工具,也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新介质。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有真假、意义和效度的标准,并称之为工具理性。科学研究在追求新发明的过程中,注重更多的是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人自身带来的不良影响。工具理性在当代社会颇有泛滥的趋势,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的泛滥造成了所谓的「科技意识」。工具理性和科技意识对人的影响,直接导致的就是人自身失去了实质理性。

  从上述的解读中可以总结到,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还应提防新生事物自出生和发展以来,给我们自身还有整个社会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更不能对媒介的发展寄予无尽的乐观主义态度,要防止「电子乌托邦」(Teletopia)思想。

  西方批判传播学派的大师马尔库塞(Marcuse Herbert)说过,当代西方社会的技术理性将人改造成越来越畸形的产物。其实,不仅在西方,在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应该警惕这些高科技的电子智慧的不良影响,及其功能的异化发展。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ICT Use at Home and Telecommuting Practices in Hong Kong

Louis Leung
Renwen Zhang
2016-07-25

数码广播 七年之痒

林永君
201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