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普立兹新闻奖得主应邀来港分享经验。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十日至十七日,由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主办的第二届普立兹新闻奖工作坊在港成功举行。此次活动邀请五位普立兹新闻奖得主来港演讲、授课,他们分别是刘香成 — 一九九二年新闻摄影奖、G. Fields — 一九九三年公共服务奖、L. Dash — 一九九五年解释性报导奖、D. Johnston — 二零零一年专线报导奖、S. Fainaru — 二零零八年国家报导奖。在为期八天的学术交流活动中,五位得奖主分别以他们的新闻报导专长为背景,以讲座、研讨会、课堂分享等形式与师生、媒体从业者及公众交流心得,对本港未来记者的培育贡献个人的体会和经验。新闻记者如何应对传媒科技变革
在工作坊开幕式当天的论坛中,五位得奖主共同探讨全球化与科技发展对新闻界的影响和冲击。他们坦言互联网、多媒体、博客等对于未来新闻业的辅助作用不容小觑,但传统传媒一直维系的伦理道德以及守则仍需坚守。刘香成认为多媒体的运用只是技术的进步,如何通过影像启发人们的思考、扭转他们墨守成规的视角才是根本;Dash则认为传统新闻业不会因为博客的出现而终结,因为网上的言论充斥着个人的意见和未被核实的描述;同样Johnston也认为新闻本质还是在于如何讲述一个不为大众知道的故事,网络等技术的革新不会使得新闻的理念轻易消褪;Fields对于网络带来的「市民新闻」浪潮给予认同,但他还是认为记者的报导最为真实与可信;Fainaru告诉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进行准确的报导与核实最为关键。
用人性讲述故事
刘香成先生曾任美联社及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及摄影师,得奖作品用图片生动勾勒出苏联解体的重大新闻。作为华人世界最知名的摄影师之一,刘香成以局内人的体验、局外人的敏感,把镜头对准了普通面孔,真实还原了正处于惊人转型期的中国。在这位普立兹得奖主的眼里,摄影不是绘画的延伸,也非题字的风景,它是一种创造的工具,改变人们固有的观看方式。卓越的摄影记者是在用自己的观察,用一种独特的语言把事件表达出来。用图片来讲述一个故事,在他看来,只有能真正打动人的才是好的新闻作品,例如他曾凭借一张在北京民运期间拍下的坦克车临下的一对单车情侣而获得殊荣。从人性的角度了解事件,刘香成告诉未来新闻摄影师们如何用「另者」的姿态敍述历程。
对此,Dash深表赞同。Dash 先生曾任《华盛顿邮报》记者。得奖作品讲述贫困的李罗莎如何在华盛顿挣扎求存。现以大学新闻教学为正职的 Dash先生,对于深入采访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着重介绍了自己独创的四步式采访,以美国低下层黑人家庭在城市中的困境为个案,向同学讲授了从受访者较为安全的校园记忆开始,循序进入到家庭、信仰乃至独立于家庭之外的个人经历,层层剥开,使采访对象逐渐卸下心房,摘下面对公众的面具。在发掘故事的过程中,与采访对象建立信任感,发掘普世的人性,秉承专业素养,是Dash教授对于新闻从业人员的期许。
Fainaru先生为《华盛顿邮报》驻外记者。得奖作品关注伊拉克私人军队,并对黑水公司和其他私人保安公司进行深度调查。Fainar深入战场的前线,和士兵日夜相伴,获得了难能可贵的第一手材料。通过讲述美国大兵的故事,Fainar以别样的方式完成了他的战争报导。他的经历和讲述,使得在场的听众感受到记者专业的表现和投入的无畏。他向每一位未来记者传递的新闻理念是:寻找事实的最好方法,就是亲临现场,无论那有多危险。他也坦言,战地新闻虽然好处多多,但也不乏弊端,例如不可避免地陷入政府的监管、如何规避危险等问题,也值得记者的关注。
政经新闻:解读「数字的秘密」
Fields先生曾任《迈阿密先驱报》商业专线记者及专栏作家。得奖作品报导安德鲁飓风灾害及灾后的经济影响。Field是哈佛大学甘乃迪公共行政学院的毕业生,研习国际贸易及公共政策经济学,他的教育背景使得他更加关注国际关系。Field探讨在拉丁巨龙逐渐崛起的过程中,中美两国到底谁对拉美更具影响力?Fields认为,一方面,美国对拉美的影响力一直都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拉美如今是中国密切的经济伙伴,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拉美和中国在诸如就业以及社会资本等方面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明显。在题为「繁盛的华尔街末日将至?」的讲座中,Fields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了美林、雷曼兄弟等大投资银行的纷纷倒闭对中美经济的影响。Fields相信,美国的金融风暴的后果很快会大面积影响到中国。他还深信,不管怎样,中美之间未来的关系远远比现在华尔街的风暴显现出来的问题更加复杂和多变。
Johnston先生曾任《纽约时报》记者,得奖作品揭露美国税法的不公平及存在的漏洞,并由此引发了美国的税制改革。作为一位有着四十多年调查性新闻写作经验的记者,Johnsto在工作坊的第一场公开讲座中以「采访的艺术」为题,和师生们共同探讨了新闻采访的技巧。他认为,要成为一个好的记者,首先就要具备好的采访技巧。记者要和受访者建立友好、互信的关系。在采访中,如果记者尝试使用受访者使用过的动词,将会和受访者拉近距离,达到更好交流。他认为,记者在采访前一定要做好功课,做足研究。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善于观察,善于质疑。记者要恰当地提问,多从受访者的角度考虑。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记者在采访之后还要认真阅读采访笔记,注重引文的真实。如有必要,要对受访者的言语进行事后核查,确保真实。Johnston先生在题为「你有兴趣知道这些新闻吗?」的讲座中,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二千五百年前以及二百三十二年前的记者漏报的新闻。回顾这些被忽视的信息会让新闻报导更加出色。要做一名出色的调查性新闻记者,记者需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追寻历史的起源,这些源头都能帮助记者清晰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挖掘新闻事件的真相。在「数字的力量」的讲座中,Johnston先生用个人的新闻实践经历告诉我们如何透析大量资料背后的实质涵义。他讲述了个人的成名经历,是因揭发美国税法的不公平及存在的漏洞而闻名。他强调,记者要善于从众多的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公布的数字报表中发现问题,观察那些看似枯燥的数字,你会发现这些数字隐藏的「秘密」,然后顺藤摸瓜,做研究,做采访,挖掘事实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