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二日至九日,由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主办的第二届普立兹新闻奖工作坊在港成功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七位普立兹新闻奖得主来港演讲授课,他们分别是:
* Michael Parks — 他曾任《洛杉矶时报》总编辑,是一九八七年普立兹国际新闻报导奖得主,得奖作品「中肯全面」的报导了南非反种族隔离政策;
* Jim Amoss — 《皮卡尤恩时报》主编,任职期间带领该报分别于一九九七以及二零零六年获得普立兹公共服务新闻奖,其中九七年得奖作品全面分析了威胁全球鱼类供给的各种情况,零六年得奖作品多角度报导了飓风卡特里娜以及灾后情况;
* Connie Schultz — 《克里夫兰报》和创作人联合会的专栏作家,零五年普立兹新闻评论奖得主,得奖作品获评审委员誉为 「替受迫害者和弱势社群发声」;
* Hank Klibanoff — 曾任《阿特兰大宪法报》新闻部编辑主任,零七年普立兹历史类奖得主之一,得奖作品《种族斗争:传媒、民权运动与民族觉醒》一书深入研究有关美国南部民权运动的新闻报导;
* Julie Cart — 《洛杉矶时报》记者,零九年普立兹解释性新闻奖得主之一,得奖作品深入分析美国政府对西部日益严重的山火威胁所投入的救火资源以及取得的成效;
* Jane Perlez — 《纽约时报》记者,零九年普立兹国际新闻报导奖得主之一,得奖作品以创新角度报导了美国加深对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的军事和政治挑战;
* Damon Winter — 《纽约时报》摄影记者,零九年普立兹新闻特写摄影奖得主,得奖作品深入且多方面的展现美国总统大选活动中的巴拉克.奥巴马。
在香港主会场七天的学术交流活动中,七位得奖人分别以各自的新闻报导专长为背景,以十九场论坛、公开讲座、座谈会及课堂分享等多种形式与师生、媒体从业者及公众交流心得体会。
社会变迁 新闻业何去何从?
在工作坊开幕式当天的论坛中,七位普立兹新闻得奖人共同探讨新闻业的未来,作为记者,职责究竟是告知,赋权还是娱乐?他们坦言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发展,传统媒体的确面临巨大挑战,有时甚至做出妥协迎合受众,但某些伦理道德以及新闻则是必须要坚守的。
Julie Cart 表示,经济收入问题对于媒体来说的确非常严峻,但是记者不应以市场价值来判断新闻价值,只顾取悦受众,要担当好守门员的角色,如实报导。 Jane Perlez 坚持新闻是严肃的, 不该娱乐化。Hank Klibanoff 认为记者必须对自己的文章负责,要深入调查,追根究底。Connie Schultz 指出网络不可能成为严肃的媒体,并提醒青年记者严肃写作,事实为先。Damon Winter 指出虽然目前博客大行其道,但传统媒体出昂贵的价钱聘请驻外记者及专题摄影师跟踪采访新闻,保证了新闻报导质量。Jim Amoss 则表示,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的主编应该清楚知道并且把握基本报导方向,为受众提供资讯。Michael Parks 认为面对数码时代的挑战,报业的确需要追求新的营商模式,保持不败。
新闻行业 女权崛起?
本次工作坊七位普立兹新闻得奖人中有三位是女性,于是一场由香港记者协会主席麦燕庭主持,Connie Schultz、Jane Perlez、Julie Cart,以及本港三位卓越女性记者代表:凤凰卫视新闻采访总监闾丘露薇、曾任法新社记者的毛孟静,以及BBC驻港记者及制作人 Angharad Law 等共同参与对话的座谈会应运而生,议题从新闻专业到八卦女性记者的家庭生活。
有男同学认为女性记者因为女性温柔的魅力能够容易的进行采访,而事实并非如此。Connie Schultz 表示不能用性别来质疑专业操守,女记者本身也不能坐等邀请,应主动发表意见。Julie Cart 认为采访时若遇到由于性别引发的尴尬问题,应该适当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不应因是女性而轻易就范。相比香港女记者的待遇,曾任法新社记者的毛孟静就表示她并未发现歧视问题严重,但大多地位不高。Jane Perlez 指出作为女记者尤其女战地记者,家庭和工作会有冲突,但不是不能解决,一切要靠自己衡量决定。曾经是单亲妈妈也同样有过战地报导经验的闾丘则表示,作为记者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生活,支配个人的时间。
有同学好奇,记者和摄影师或摄像师是否会日久生情?BBC的女记者 Angharad 就质疑:「这个问题的言下之意是女记者如果不和男性搭档发生感情,就没法好好工作嘛?」在场的观众都笑了。
整个会谈火花四起,笑声掌声不断,六位资深女记者从某种程度都在传达身为女新闻从业者要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信心,知道如何应对尴尬的处境、如何顺利采访到自己想要的新闻内容,及如何在工作的时候兼顾家庭。
力求真相 反璞归真
除了论坛和女性记者座谈会,七位得奖人还分别作了四场公开讲座,议题涉及驻外记者的报导立场、报业的未来趋势、新闻与社会下层、采访的艺术以及新闻特写摄影多个方面。
曾经担任驻外记者,足迹遍及北京、莫斯科、香港、约翰内斯堡及耶路撒冷等地的 Michael Parks 认为,记者的使命就是寻找真实的故事,并且建立更高的价值观,追求真相,宣扬和平。《纽约时报》驻巴基斯坦的女记者Jane Perlez 表示自己的采访方式很原始,就是全职逗留在战地,正是这种传统才让 Jane 收集资料齐全,报导更深入。曾带领旗下报纸获得两次普立兹奖的 Jim Amoss 认为,记者的责任就是现场调查事实,弄清事实真相,用报业机构的技术、力量、智慧以及使命感去回馈社会,而网上的民间记者是无法作到这点。Hank Klibanoff 则指出好记者不是去报导表面消息,而是要深入调查、追根究底;好记者要解释深奥的议题,而不是试图简化议题。
当今传媒市场竞争激烈,为了斗快斗噱头往往忽略对新闻事实的求证。Julie Cart 表示记者不应为了赶快报料,错过在现场的细心观察和访问。工作效率应提高,但追求真相的报导立场不能改变。Connie Schultz 坚持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就是求真,并且为社会弱势群体及受迫害者发声,传媒不应只报大新闻,小人物的故事也一样精彩,更能反映某些社会问题。 身为摄影记者的 Damon Winter 则表示最精彩的画面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发生;摄影记者需深入挖掘细节,才能以照片带给读者亲身经历般的感动。
七位得奖人在不同场合,不约而同讲述了同一个话题:如实报导的重要性。正如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在本次工作坊开幕式强调,传媒报导若不真实,就会破坏传媒、政府以及公众之间的互信关系。
结束在香港的行程后,部份得奖人又奔赴澳门、珠海、上海、北京和台北等五个分会场继续分享个人体会与经验,为培育两岸三地未来记者略尽绵薄之力。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设立了亚洲区首创之普立兹新闻奖得主工作坊,每年都邀请四至七位普立兹奖得主到港进行为期一至两周的学术交流活动。今年能吸引到大批传媒有志青年纷至沓来,让人欣慰,希望两岸三地的传媒在这些生力军的加入后更上一层楼。
* Michael Parks — 他曾任《洛杉矶时报》总编辑,是一九八七年普立兹国际新闻报导奖得主,得奖作品「中肯全面」的报导了南非反种族隔离政策;
* Jim Amoss — 《皮卡尤恩时报》主编,任职期间带领该报分别于一九九七以及二零零六年获得普立兹公共服务新闻奖,其中九七年得奖作品全面分析了威胁全球鱼类供给的各种情况,零六年得奖作品多角度报导了飓风卡特里娜以及灾后情况;
* Connie Schultz — 《克里夫兰报》和创作人联合会的专栏作家,零五年普立兹新闻评论奖得主,得奖作品获评审委员誉为 「替受迫害者和弱势社群发声」;
* Hank Klibanoff — 曾任《阿特兰大宪法报》新闻部编辑主任,零七年普立兹历史类奖得主之一,得奖作品《种族斗争:传媒、民权运动与民族觉醒》一书深入研究有关美国南部民权运动的新闻报导;
* Julie Cart — 《洛杉矶时报》记者,零九年普立兹解释性新闻奖得主之一,得奖作品深入分析美国政府对西部日益严重的山火威胁所投入的救火资源以及取得的成效;
* Jane Perlez — 《纽约时报》记者,零九年普立兹国际新闻报导奖得主之一,得奖作品以创新角度报导了美国加深对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的军事和政治挑战;
* Damon Winter — 《纽约时报》摄影记者,零九年普立兹新闻特写摄影奖得主,得奖作品深入且多方面的展现美国总统大选活动中的巴拉克.奥巴马。
在香港主会场七天的学术交流活动中,七位得奖人分别以各自的新闻报导专长为背景,以十九场论坛、公开讲座、座谈会及课堂分享等多种形式与师生、媒体从业者及公众交流心得体会。
社会变迁 新闻业何去何从?
在工作坊开幕式当天的论坛中,七位普立兹新闻得奖人共同探讨新闻业的未来,作为记者,职责究竟是告知,赋权还是娱乐?他们坦言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发展,传统媒体的确面临巨大挑战,有时甚至做出妥协迎合受众,但某些伦理道德以及新闻则是必须要坚守的。
Julie Cart 表示,经济收入问题对于媒体来说的确非常严峻,但是记者不应以市场价值来判断新闻价值,只顾取悦受众,要担当好守门员的角色,如实报导。 Jane Perlez 坚持新闻是严肃的, 不该娱乐化。Hank Klibanoff 认为记者必须对自己的文章负责,要深入调查,追根究底。Connie Schultz 指出网络不可能成为严肃的媒体,并提醒青年记者严肃写作,事实为先。Damon Winter 指出虽然目前博客大行其道,但传统媒体出昂贵的价钱聘请驻外记者及专题摄影师跟踪采访新闻,保证了新闻报导质量。Jim Amoss 则表示,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的主编应该清楚知道并且把握基本报导方向,为受众提供资讯。Michael Parks 认为面对数码时代的挑战,报业的确需要追求新的营商模式,保持不败。
新闻行业 女权崛起?
本次工作坊七位普立兹新闻得奖人中有三位是女性,于是一场由香港记者协会主席麦燕庭主持,Connie Schultz、Jane Perlez、Julie Cart,以及本港三位卓越女性记者代表:凤凰卫视新闻采访总监闾丘露薇、曾任法新社记者的毛孟静,以及BBC驻港记者及制作人 Angharad Law 等共同参与对话的座谈会应运而生,议题从新闻专业到八卦女性记者的家庭生活。
有男同学认为女性记者因为女性温柔的魅力能够容易的进行采访,而事实并非如此。Connie Schultz 表示不能用性别来质疑专业操守,女记者本身也不能坐等邀请,应主动发表意见。Julie Cart 认为采访时若遇到由于性别引发的尴尬问题,应该适当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不应因是女性而轻易就范。相比香港女记者的待遇,曾任法新社记者的毛孟静就表示她并未发现歧视问题严重,但大多地位不高。Jane Perlez 指出作为女记者尤其女战地记者,家庭和工作会有冲突,但不是不能解决,一切要靠自己衡量决定。曾经是单亲妈妈也同样有过战地报导经验的闾丘则表示,作为记者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生活,支配个人的时间。
有同学好奇,记者和摄影师或摄像师是否会日久生情?BBC的女记者 Angharad 就质疑:「这个问题的言下之意是女记者如果不和男性搭档发生感情,就没法好好工作嘛?」在场的观众都笑了。
整个会谈火花四起,笑声掌声不断,六位资深女记者从某种程度都在传达身为女新闻从业者要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信心,知道如何应对尴尬的处境、如何顺利采访到自己想要的新闻内容,及如何在工作的时候兼顾家庭。
力求真相 反璞归真
除了论坛和女性记者座谈会,七位得奖人还分别作了四场公开讲座,议题涉及驻外记者的报导立场、报业的未来趋势、新闻与社会下层、采访的艺术以及新闻特写摄影多个方面。
曾经担任驻外记者,足迹遍及北京、莫斯科、香港、约翰内斯堡及耶路撒冷等地的 Michael Parks 认为,记者的使命就是寻找真实的故事,并且建立更高的价值观,追求真相,宣扬和平。《纽约时报》驻巴基斯坦的女记者Jane Perlez 表示自己的采访方式很原始,就是全职逗留在战地,正是这种传统才让 Jane 收集资料齐全,报导更深入。曾带领旗下报纸获得两次普立兹奖的 Jim Amoss 认为,记者的责任就是现场调查事实,弄清事实真相,用报业机构的技术、力量、智慧以及使命感去回馈社会,而网上的民间记者是无法作到这点。Hank Klibanoff 则指出好记者不是去报导表面消息,而是要深入调查、追根究底;好记者要解释深奥的议题,而不是试图简化议题。
当今传媒市场竞争激烈,为了斗快斗噱头往往忽略对新闻事实的求证。Julie Cart 表示记者不应为了赶快报料,错过在现场的细心观察和访问。工作效率应提高,但追求真相的报导立场不能改变。Connie Schultz 坚持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就是求真,并且为社会弱势群体及受迫害者发声,传媒不应只报大新闻,小人物的故事也一样精彩,更能反映某些社会问题。 身为摄影记者的 Damon Winter 则表示最精彩的画面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发生;摄影记者需深入挖掘细节,才能以照片带给读者亲身经历般的感动。
七位得奖人在不同场合,不约而同讲述了同一个话题:如实报导的重要性。正如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在本次工作坊开幕式强调,传媒报导若不真实,就会破坏传媒、政府以及公众之间的互信关系。
结束在香港的行程后,部份得奖人又奔赴澳门、珠海、上海、北京和台北等五个分会场继续分享个人体会与经验,为培育两岸三地未来记者略尽绵薄之力。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设立了亚洲区首创之普立兹新闻奖得主工作坊,每年都邀请四至七位普立兹奖得主到港进行为期一至两周的学术交流活动。今年能吸引到大批传媒有志青年纷至沓来,让人欣慰,希望两岸三地的传媒在这些生力军的加入后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