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书@20201121】测量师学会建筑政策小组主席 何钜业
2020-11-21

测量师学会建筑政策小组主席何钜业——解决旧楼顽疾 厘清真正「责任人」

*标题由编辑所加

 

伟纶兄:

 

你好,许久不见,但愿您别来无恙。

 

以往每年总有机会碰个面交流一下大家对香港楼宇问题的一些想法与观点,可是在疫情下许多往常碰面的活动及敍会都取消了,说来也有点可惜。可是过去星期日晚在油麻地发生的一场不幸火灾,激发起我的一些情绪与疑问:为什么在香港这现代都市中还不断发生这样的悲剧,问题在那里?纵然我俩未能见面交流,也想在这里,表达一些心里的想法。

 

 


香港纵然享有名列世界前列的经济成就,我们却不得不承认香港的旧楼安全及维修保养水平并不如经济表现般,取得佳绩。经过近二十年的推动,香港已经拥有非常严格及安全的新建楼宇设计及建造标准,可是,对于约两万幢超过三十年楼龄的年老大厦的安全改善及维修保养问题,似乎仍未能找到良方妙药,治疗那些楼宇顽疾,当中不少更是年愈半百的旧楼。它们一般在1960年代或之前建造,因建筑规模及复杂性较低,当时的标准明显较简单及寛松,而这些楼宇的用途、内部构件或多或少都已经历多次改动变化,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违规改装。近年社会非常关注的劏房问题亦集中出现在这些旧楼当中。十年前马头围道塌楼事故,亦是楼宇老化与人为疏忽引致。过去十多年亦有多宗引至重大伤亡的火警意外在这类楼宇发生,当时也激发社会的一度热切关注,改善提升安全水平之声也甚嚣尘上。

 

诚然,政府当局在过去十多年间,增努力修改法则,订立提升楼宇消防安全水平的条例,强制检验楼宇及进行维修,以期改善这些已经百病丛生的旧楼的整体结构及消防安全、处理一些影响公众安全以及楼宇卫生的问题等。屋宇署亦增加不少人手加强巡查,强制处理违规建筑,并且加大检控力度,期望可以逼令相关业主自觉处理这些涉及安全的旧楼问题。过去多年,政府也多次推出资助计划,希望诱导业主承担应有责任落实必要的改善工作。

 

可是,事与愿违,这些城市难题始终老掉不去;不管社会关切声音多大,法律要求多高,金钱援助多丰厚,到今为止,我仍然看不见问题可真正全面解决的可能性。

 

或许有人会觉得政府部门执法不力,既然已有法律规定及授权,为何不加快巡查,勒令业主即时跟进违规事项,缩短履行命令的时限,更甚者即时检控,杜绝拖延,那不就可解决问题么?平心而论,这只是片面的看法。现时全港超过三十年楼龄住宅或商住大厦有约二万幢,涉及要改善消防水平的商住及住宅楼宇估计有一万三千多幢,假如只把解决旧楼问题的责任全放在一班为数不过三数百人的公务员头上,简直异想天开,不切实际。况且旧楼安全及维修工作,犹如一个年长人士般,护理身体、健康保健是一个长期工作,不只做一次就足够。所以,社会必须厘清谁是真正「责任人」。

 

享用楼宇的是业主、住户,投资升值回报也尽在业主口袋中,所以业主明显是最终责任人,这个我想是毋庸置疑。应负责的不负责,部分原因可能是经济能力有限,亦可能是欠缺认知,或者是不懂如何处理这些工程技术问题。但是,我想「逃避责任」的心态才是问题的根源。找出方法逼使应负责任的人去承担责任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政府的财务及技术支援要继续做好,以协助一些年长业主,但亦要集中打击刻意避责的业主。同时,亦要转变策略,多利用社区力量进行游说工作,促使业主认识责任与风险,而政府则集中支援工程技术,更有效运用资源,更快处理个案。当然,政府亦可牵头引入一些集体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招标模式,为一众有心业主减省一点筹组工程的烦恼。

 

知易行难,在此只是抛砖引玉,把我一点粗疏想法与您分享,希望您能为香港的旧楼困境找到出路。待疫情过后,相约一聚。

 

祝      身体健康

 

何钜业

2020年11月21日

 

【声音完全版】


【香港家书】

香港电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点至九点二十分

主持:陈颢之、张凤萍
编导:陈颢之、张凤萍
监制:林嘉瑜

学者、议员、官员及社会人士透过书信形式,分析社会现象,细诉个人感

 

 

 

 

专题分类:专题文章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