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系列: 医疗与管治(下)
有些受了西方教育的上层华人,也协助推动西式医疗,当中以何启为代表。在他的推动下,成立了雅丽氏纪念医院,又促成香港西医书院,为本地提供西式医疗服务并训练华人医生。虽然如此,华人仍然未普遍接受西医,情况直至产科的出现才有所转变。直到20世纪,在港的华人妇女多以传统的接生方法生产,由于缺乏产前检查以及卫生问题,当时婴儿的存活率极低,只有约三分一的婴儿能够生存。后来,大力推动西式分娩方式,又训练本地妇女为助产士,减低妇女对西式分娩的抗拒。及后,华人妇女开始接受西式分娩,婴儿存活因而大大提升,华人开始接受西医,也促进了西医在港的发展。
香港历史系列: 医疗与管治(上)
早期的殖民地政府以香港为贸易港,其管治态度是只要不妨碍管治,殖民者是不会干涉华人生活,因此亦没有主动为华人提供西医服务。到了1894年鼠疫爆发后,政府对待华人的政策以及管治方针才有所改变。鼠疫后,政府意识到公共医疗服务,特别是西医的服务未足以应付当时的需要。为改变华人对西式医疗的抗拒,政府开始赞成训练华人医师、华人护士、助产士等,更与其他团体合作,在各地区开设药房,从而鼓励华人接纳西式医疗。
时代的记录 铿锵集: 第五十五集 「时代的记录 - 铿锵集」 《铿锵集》1997年《沉默的羔羊》2002年《心灵收窄》
第一节《沉默的羔羊》:香港回归前半年,特区筹备委员会提出把较宽松的公安条例及社团条例废除,还原殖民地时期法例,包括任何游行都要事先得警方批准,集会人数多于30人需向警方申请等,意味抗议请愿行动都可能变为非法。时任特首董建华以社会安全为由予以支持,但民间团体则认为此为恶法,有违人权,剥夺港人集会及结社自由,打压反对声音,并担心警权过大,于是群起反对。回归之前,筹委会提出还原恶法,无疑令市民对香港前途、一国两制失去信心。第二节《心灵收窄》:「公共空间」是属于大众的,每位市民都应该可在此空间自由活动,包括游行集会。「公共领域」是「公共空间」的一个伸延。人与人之间可自由交换意见,宽容而具耐性。民主社会下,政府应在公共空间听取意见,作为施政的根源,从下而上。香港特区回归五周年,政府进占公共空间,空间充斥政府一方之见,社会分化。加上警方一连串的限制和拘捕集会人士行动,令我们不禁要问:政府是否在传达某种信息;我们的公共空间怎么了,社会又正在向着什么方向走?
时代的记录 铿锵集: 第四十三集 「时代的记录 - 铿锵集」 《铿锵集》 1994年《一纸承诺》1997年《鸣金收兵》
第一节《一纸承诺》:中英联合声明签署10周年,期间基本法的草拟工作、有关政制的争议不断,中方最终选取了被视为最保守的方案。第二节《鸣金收兵》:香港回归中国,驻港156年的英军部署撤兵,回归典礼上,只剩4名华籍英兵。华籍英兵一直属于英国军队的一份子,但回归前并无获得中英两国的照应,到现在,仍有华籍英兵继续争取居英权。
时代的记录 铿锵集: 第四十一集 「时代的记录 - 铿锵集」 《铿锵集》1986年《本地化》1987年《地方行政检讨》
第一节《本地化》:八十年代,当时的殖民政府推行公务员本地化,不少本地公务员获得晋升,有部份更被跃升至副司级职别。第二节《地方行政检讨》:自一九八二年成立区议会以来,政府于一九八七年发表首份检讨地方行政的报告书,当中提及有限度的增加区议会功能,但结果被评击为「雷声大、雨点小」,部份区议员认为,报告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区议会至少仍然只是「得把口」的谘询角色。
时代的记录 铿锵集: 第三十七集 「时代的记录 - 铿锵集」 《铿锵集》 1984年《中英协议草签特辑 一》 1984年《中英协议草签特辑 二》
第一节《中英协议草签特辑一》: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在北京就香港前途问题,草签了一份声明,确认英国政府,将于1997年6月30日,把香港交还中国。文件正式签署后,香港正式踏入回归中国的过渡期。第二节《中英协议草签特辑二》: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在北京就香港前途问题,草签了一份声明,确认英国政府,将于1997年6月30日,把香港交还中国。文件正式签署后,香港正式踏入回归中国的过渡期。
时代的记录 铿锵集: 第二十一集「时代的记录-铿锵集」《铿锵集》1980年《寸金尺土》1981年《择木而栖》
第一节《寸金尺土》:早在1980年代,房屋已经成为最严重的民生问题。香港地少人多,楼价高升,投机炒卖人士、地产商以及政府透过卖地从中取利,真正需要房屋的市民遂成苦主。社会各阶层都希望政府实施对应的房屋政策,以解决居住问题,如多建居屋、平抑地价、发展土地等。第二节《择木而栖》:许多人饱受住屋问题困扰,一方面负担不起昂贵租金,另一方面也等不及公屋,只好僭建木屋。1981年,香港约有400个木屋区,估计居住人口达75万,占香港总人口七分之一。区内水电供应不足,偷电情况严重,卫生环境恶劣,政府成立专责委员会处理,但因为种种原因,木屋问题未能解决,反而日益严重,更延伸到1990年代……
时代的记录 铿锵集: 第七集 「时代的记录-铿锵集」《铿锵集》2007年《「第一个十年系列」- 回归后的一代》2014年《新香港人》
第一节《「第一个十年系列」-回归后的一代》:回归后十年的七月一日,不少年轻人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意见,到底土生土长以及内地来港的新一代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分?青年人文化学术组织Roundtable举办的中港交流活动「我这一代中国人」,讨论城市发展的「竞争」与「竞合」,为两地年轻人带来思想冲击。在未来的四十年,年轻人该如何为香港重新定位?第二节《新香港人》:「新香港人」的名称源自《人民日报》,指赴港定居的内地居民。《新香港人》讲述一群于内地或外国毕业的大学生,因为不同原因到香港念书或就业,并选择留在香港继续生活。对于中港矛盾的争议,一些人不以为然,也有些人欣然接受「新香港人」的身份;一些人以观望态度看待香港的社会发展,但也有些人选择以自身经验去改变社会的紧张气氛,打破「新旧」对立的观念。
时代的记录 铿锵集: 第四集「时代的记录-铿锵集」《铿锵集》1991年《香港,我的爱人》1995年《人在屋檐下》
第一节《香港,我的爱人》:面对回归,港人因恐惧主权移交而移民,遂变得理所当然。来自台湾的罗大佑与义大利的合作伙伴花比奥却热爱香港,选择来港发展音乐。罗大佑对香港更是一见钟情,他以外来人角度,欣赏香港能平衡东西方文明,社会制度与秩序皆良好。花比奥则喜爱及尊重中国文化,喜欢香港古旧的一面及个中之亲切感。第二节《人在屋檐下》:国共内战后,中共建国,国民党退守台湾。一批来不及赴台的国民党军散居香港调景岭、石硖尾等地区,一住数十年,与九龙总商会、珠海书院等每年都庆祝双十节。但随着一九九七年回归中国之日子临近,这些活动会否延续下去?在港的亲台人士一代人过去,一切又起了怎样的变化?
十大中文金曲: 第39届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音乐会
得奖歌曲 1. 一个都不能少(李克勤) 2. 女神(郑欣宜) 3. 不同班同学(张敬轩) 4. 只知感觉失了踪(Dear Jane) 5. 四季(陈奕迅) 6. 矛盾一生(JW 王灏儿) 7. 有人共鸣(林奕匡) 8. 百姓(吴业坤) 9. 告别之前(陈柏宇) 10. 我的志愿(许廷铿) 11.无人知道双子座(容祖儿) 12. 独一无二(AGA、Gin Lee) 金针奖:太极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