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世界新闻论坛」杂思

2002-12-16
论坛有二百多名各国代表参加, 讨论共同关心的课题
「在HE中工作」是今年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行的世界新闻论坛的主题。十一月的都柏林,凄风冷雨,最适宜开主题严肃的会,因与会者除会议厅与酒吧外(于同一酒店内),根本没啥可做!

HE,即 Hostile Environment(好听的可译作不友善环境)。如何安全地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这课题越来越受国际新闻机构重视。什么才算是HE?那可看你如何诠释。由在与不喜欢你的上司一起工作的办公室,以至与不喜欢你的敌人对峙的战场,也可包括在内。

烽烟处处,记者有做不完的战争故事,有些早已被世人遗忘的,有些却是永恒的聚焦点,谁会仍记得利比利亚仍有死伤枕藉的内战?但以巴冲突就日日在新闻浮现。

美军清剿塔利班还未有动作,就立即有大批记者蜂涌到那一区。若中东一旦再起战云,记者数目定然倍增。虽然说笔比剑更锋利,或摄影机有力过AK47,但在真正的战场上,笔仍然是笔,摄影机仍然是摄影机,记者永远不会是三角洲部队。在战场上,记者保护自己的能力和一般平民百姓无异。百姓可以躲在屋?祈祷,记者亦须祈祷,不过是在战火中。

战地采访的训练

国际传媒机构已发展出一完备的训练。记者在出发到战场采访前,都会先参加HE工作须知的课程,而BBC甚至派人到记者出事现场作死因研究,用意是避免同类型事件不再发生第二次。有大学亦考虑在新闻系的课程中,加插在HE工作的讲授。除事前的训练之外,事后的辅导亦受重视。专家说:战场抑郁症可杀人于无形。曾向一位开办这类HE课程的负责人问价钱,五天盛惠一万二千英镑。 

在讨论中,最强烈的讯息是生命最宝贵,切勿轻率拼搏,只有活?的记者才能将报导传播。大机构有的是资源,它们重视记者作为资源之一,所以绝不会「死两个,当一双」。但小型以至蚊型传媒机构又如何?忠告是:一定要争取有起码的装备和训练。CNN的总裁说得很豪气:没有资源训练战地记者的机构请靠边站,让真正关心员工安危的去做罢!

有跑惯战场的记者会以为自己刀枪不入,亦有年轻入行的希望凭战地报导一举成名,但在论坛上见到的纪录片却是资深摄影师中枪倒地,另一位年轻人也是。前者是为新闻捐驱了,后者却庆幸有受过HE工作训练的记者替他包扎伤口。而记者的训练亦使他不忘问:"Is it still rolling?"

记者永远是记者,专业驱使他们奋勇的走到最前线,一方面顾及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则渴望找到自已一手的报导。不过,今次的论坛亦提出几点反思。

首先:记者应该尽量是不接受有限制的采访,但在战场上又焉能任你独行?就算不顾自身安全,一些军事机密,持枪杆子的一定严格规定摇笔杆的人身处。限制采访的人在记者眼中必然是魔鬼,但记者却非和他们打交道不可。这变成与魔鬼共舞,产生出来的报导,又受魔鬼影响有几分?

其次,在竞争的大前提下,新闻是分秒必争,廿四小时广播的电视台犹甚,为应付直播,记者迫?要频频为观众送上战地新闻即食面,绘形绘声地将战场报导按广播时间更新。但记者又岂能纵观整个战场?而所知的(大多数都只能从军事指挥中心之类----即魔鬼----所提供)实在不多。然而观众却期望每一节所谓的更新即场报导有「新料」,除了在?星碟下扮猴子,作现场报导的记者又能做什么?

第三,身份的吊诡。记者同时亦是国民,作为记者要尽量客观,但作为公民却不能不爱国。美国挥军阿富汗,美记者应称之为「美军」抑或是「我们的儿郎」?「入侵」抑或是「进入」阿富汗?请不要忘记,看报导的读者或观众可是平民百姓,一等公民,客观中立在他们眼中可以变成不爱国,说记者是凉血啊!

这样下来,战地记者可能是一只在?星碟下拥抱?魔鬼跳舞的凉血猴子!现实是这种猴子多得很,因编辑老总都异口同声地说:「到左好过冇到!」

记者即使被视作猴子,也会歇尽所能地将自已目睹的战事报导开去。胜的是英雄,败的可能要面对战犯的指控。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应否现身证人栏作证呢?这问题也引起了一番涟漪!赞成的一方说这是一种道德良心责任,既可在笔下报导,为何不可在庭上作同样的口述?反方则说这等同间谍搜集情报,在工作中,被访的会因为你是记者而跟你合作及向你透露详情,而你所披露的资料却不是让你在证人栏中发表的;这是破坏了彼此间的无言契约。一个在新闻课中重覆再三的学术讨论,又成为现实的话题。

「公民第一,记者第二」,一位前BBC战场记者如是说。他曾在海牙的战犯审讯中作证,如今记者已摇身变为尊贵的国会议员。另一位比他年轻的战地女记者亦选择作证,控告前塞尔维亚领袖米洛索维奇。不过,她亦怕此举会影响她日后的记者生涯,包括被告的同道可能会向她采取报复行动!


确保报导要优质

战地新闻固然刺激吸引,亦可令新闻及公共事务节目收视率上榜,但在没有这类刺激的日子,收视却世界性的持续缓慢下降。而观众亦日趋老化,各大电视台急谋对策。方法不外乎将节目重新包装,例如取消在新闻报导员前面的桌子、记者衣?新潮、题材年轻化等等。有效吗?据说有。收视率不错是上升了少许,但一位在俄罗斯工作的新闻界说:当地的电视台曾引入「脱衣舞」式的新闻报导,初期是十分哄动,但现在却不吸引了。

因此,有资深从业员语重心长的说:一切还须向内涵看,和氏之璧,终会有日被人知道是宝的。但需时多久?那就天晓得。电视台始终是要靠收视率,以争取广告或好作交待。后者是针对公营广播机构,而交待的对象包括政客!

说到政客,他们可是记者的天生伙伴,互相依靠又互相猜疑的一对。政客、记者和群众的三角关系,是今次世界新闻论坛的压轴主题。不过,谁也不该期望这等涵盖面广?,但只得个多小时让台上、台下,与及越洋?星转来的众学者、政客、新闻界的讨论,会有实质的结论。

令政客们担心的是投票的人越来越老化,年轻人无兴趣投票和他们对公共事务冷淡是一脉相承的。有政客说:电视新闻报导过于简化,令已不是紧扣事态发展的年轻观众更木宰羊,热忱自然减退。

但传媒人则劝政客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信心,记者亦要确保报导要优质,那样两者都会得到尊重,可以将公众争取过来。

一切都是知易行难。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财经新闻教育模式

宋昭勋、吴静、赵应春
2016-11-24

美国传媒参访考察随笔

陈易安
2016-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