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传媒小报化现象

1997-10-15

  英国戴安娜王妃的死讯喧腾国际,充斥传媒逾月;一窝蜂的报导是否过滥,言人人殊。据报导,王妃之死大概成为二十世纪最轰动的新闻,全球传媒报导之深、之广,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新闻。

  戴妃因车祸逝世的消息使公众注意到,传媒机构雇用「狗仔队」搜集名人隐私生活的做法,已到无所不用其极地步。英国王室所弃、最终成为人民心中的王妃的戴安娜,遽然魂断花都,引起的传媒热足以让人反省,主流传媒为何簇拥在市场主导的大旗帜下,竞相走向「小报化」(tabloidization)的传媒界大气候问题。

谁可掷出第一块石头?

  哪一天被法国当局以误杀罪起诉的一众「狗仔队」摄影者,若真的须负上刑责时,手上沾满被偷拍者鲜血的,一定不止那些啫公众人物隐私材料如命的小报负责人——被告当中,恐怕不乏替国际通讯社和图片社出差的偷拍专家。换句话说,名人揭秘式的资讯就大有市场,上至权威大报,下至酒色财气的小报和电视台等,一向甘之如饴。所以,谁有资格向他人掷出第一块石头?

  英国小报《每日星报》编辑布莱恩‧布陈(Brian Hitchen)说过:「资讯不过是商品,一如面包……拿来售予他人,有何不妥?」一派小报从业员典型自辩口吻 ,立足于供求定律,自由市场有卖就有买,货银两讫,选择的自由吧了。可是稍认识新闻从业者知道,市场价值难与新闻价值同日而语。

  实际上新闻行业并非单纯市场活动模式,既属于生意也是社会公器(social utility),从业员以自觉遵从专业守则和善尽言责为荣。只将传媒当作纯粹商业活动,不理会新闻事业规律,不过看到银币一面而夸大报业经济效益,扭曲新闻事理逻辑,忽略对民众意识思想的重要影响,更有看扁新闻专业使命之嫌。

  何谓小报?一般都视发轫于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的「便士报业」("penny press")为滥觞,后又称为「黄色新闻学」,以煽情报导为号召。例如《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纽约世界报》等,摆脱那时美国党派报纸桎梏,大量报导犯罪新闻、色情、丑闻和社会猎奇之类题材,重视版面视觉效果,多刊载人情味故事,娱乐新闻第一;加上售价廉,读者量大,就成为报坛主流;惟新闻报导的专业水准不稳定,常刊出「设计图片」和无中生有的故事,遑论现代报业求之不易得的公信力。十九世纪末美国和西班牙开战,起因之一,原来涉及报界介入外交政治纠纷,推波助澜、扭曲事实的恶行!


传媒机构雇用「狗仔队」追足宗名人隐私,引致王妃之死足以让人反省。

 

叫好与叫座殊难兼得

  当代美国小报表表者是日销数百万份的《今日美国报》,全国发行,虽是「小报中的大报」,却受到部分评论家谑称为「速食报」(McPaper),意思是说,这张报纸活像美国快餐中的汉堡包,便携易吃。然而眼前的光景是,叫好的倒未必叫座,叫座的又通常不叫好;有没有叫好又叫座的报纸呢?就连美国「质报」(quality paper)中的翘楚《纽约时报》,也饱受报业市场规律的无情压力,九月中旬不得不稍为改动版面,回应商业经营基本诉求:要生存就必须争取更佳盈利,尽量满足消费者日新月异的阅读口味,以长期留住受众或开拓新客源为首要之务。质报改革姗姗来迟,虽属自我完善,当中究竟有多少入 于「师小报之长技以制小报」范畴?

  所谓市场主导新闻学,大都是服膺市场价值多过突显新闻价值,但常以公众利益作为幌子(或遮羞布)。小报主事人擅长剥削被访者的隐私权以图利,足以构成对社会成员的侵权行为。类似这种新闻剥削现象,多发生于娱乐界红人、政商界人士和知名度高的新闻人物;最极端例子莫 如八月三十一日深夜,戴妃在巴黎行车隧道前遭「狗仔队」发疯似的围猎拍摄情况。

市场恶斗乞灵资讯娱乐化

  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态势,无疑加剧小报之间的厮杀局面。目前已不再是同类相残的问题,就连素以严肃题材为主调的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传媒),近年也纷纷加入战团,目的是设法取悦最大数量的受众,最终可增加阅听率,保住盈利的底线。至于传播学上强调的守门人(gatekeeper)角色,暂时只好放到次要位置。此所以九十年代以来,资讯娱乐化(infotainment)节目多能在各地电视台大行其道,而且历久不衰,都是难敌持续高收视率的诱惑。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总编辑詹姆斯‧霍路士(James Fallows),在九七年新着《泄漏消息》(Breaking the News)一书表示,他统计一九九零至九四年间播出约五百辑哥伦比亚电视网络的《六十分钟时事杂志》(60 Minutes +)节目中,逾三分之一可归入名人访问、娱乐报导或揭露丑闻之类性质;而关乎国计民生的政经大事者,不足五分之一。他指出这节目长期收视成功,「也巩固一种看法,做个知名电视『记者』("joumalist"),莫理会正统报导者("reporter")至关重要的功能」。 显然,他对美国主流电视新闻资讯节目过度从报导功能向娱乐功能倾斜的趋势,颇有微言。

  为了达到打击商业对手的目的,主流传媒也会以违背专业守则的编采手段提升收视率,例如偷录偷拍、用金钱购买新闻材料、盗取他人采访成果、未全力求证事实真伪、断章取义以符合记者预设立场;等而下之,有意无意间诲淫诲盗,甚至借助吹捧娱乐明星和品题名人身世的手段, 美化罪犯(英雄化、偶像化)和夸张汪洋大盗异常行径,颠倒共守的社会基本价值。年前,曾有美国大电视台以不诚实手法,炮制汽车性能不佳的测试报告,播出后经汽车公司证实电视台编造「汽车机件毛病」报导,结果电视台被判罚巨额赔偿金。

专业意理向集团利润让步

  西方传媒走向资讯娱乐化趋势中,最具有经典意义的「新闻事件」,应数美式足球明星森普逊涉嫌杀害妻子及她男朋友一案,引发大小传媒马拉松式报导审讯过程,传媒学者更称为森普逊现象(O. J. Simpsonization),大小电视台都调动最佳资源跟进审讯的台前幕后故事,钜细无遗,将客厅变成法院以外另类审讯场所。揭秘方式五花八门,但节目雷同,议程设定效果单一化。很多时在新闻报导中,只以简单忠奸二元角度将案中人作定型化的处理。这样「透视」血淋淋案子的煽情一面,极尽琐事化和庸俗化之能事,以满足受众窥秘欲,目的不过欲提升收视率,多于表面价值的彰显人间正义。在公众利益大旗掩护下,主流传媒卖弄小报化作风以促销,也彷佛不那么碍眼。


由于名人揭秘式的资讯大有市场,令大小传媒皆一窝蜂报导。


  所以,加拿大《环球邮报》电视评论作者约翰‧阿力曼(John Allemang)在九月三十日他的专栏中说,电视行业在森普逊案中受益良多,起码,当年的晚间电视清谈节目分出高下;争相报导多月,也让有线电视新闻网络(CNN)和美国电视公司(ABC)的时事节目主播家传户晓,同时更带动其后那些以法庭审讯戏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收视迭创佳续。

  正如上述,主流传媒在市场压力下唯收视率或销量是视,除了报业主/传媒企业管理层幕后「策马扬鞭」之外,前线新闻人员其实未能置身事外。企业老板为追求更大利润,不断蚕食编辑自主空间,打破政教分离疆界,让营业人员干预新闻决策,不惜与小报化做法看齐,新闻资讯节目变质,劣币驱逐良币。以研究报业垄断知名的美国学者贝‧巴迪根(Ben Bagdikian)认为:「由于本国资深编辑都被融合到『传媒』集团的经理阶层,向编辑负责的记者就不用再为新闻的诚信负上全责,却须为整个企业利润而操心……将新闻混同广告和市场,最终会毁掉新闻的诚信程度。」同时巴迪根说,美国出现新的传播卡特尔(New Communications Cartel),以不同集团方式控制各种资讯流通,影响力已逐渐凌驾于学校、宗教、家长以至政府之上。

  西方社会传媒垄断加剧,结合集团报业主对追求利润极大化的商业决策,导致传播机构在自由市场的意识形态驱动下,无止境地向钱看,越来越忽略传媒作为资讯载体,到底应负上哪些基本社会责任。巴迪根透露,至少三分之一的传媒集团编辑说,他们未能自由刊布不利母公司的新 闻。主流传媒在市场名义下引入小报化手法,不过新闻道德冰山一角。美国学者泰德‧史华兹(Ted Schwarz)在《自由言论与虚假利润》(Free Speech and False Profits)一书慨叹:「金钱是其中一种严重威胁传媒报导操守的东西。」

  传媒工作者在小报化的狂潮下不自我反省,加强专业意理(professionalism)水准,报业主于是在绝对利润挂帅下走上商业化(commercialization)不归路,编辑就苦于传媒集团利益压力而噤若寒蝉,人间何世?传媒行业缺乏开放体制下应有的多元化竞争和足够透明度,受众又对粗鄙的小报化内容遗害不甚了了,则传媒不过是商家另一生财工具。传媒人一旦有乖监察政经权责的天职,只懂取悦市场,片面强调报社利润,试问公众利益由谁保护?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美国传媒参访考察随笔

陈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

「港漫」与创意工业

冯应谦
2015-07-01

比较香港免费报纸的内容和风格

陈乐怡,李晓茹,李韦瑶,李惠珊,黄嘉盈
苏钥机
201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