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传媒将港式「狗仔队效应」引进台湾媒介。
自从香港传媒《壹周刊》抢登了台湾媒介滩头堡后,一年多来,虽然被视为港式狗仔队效应风波不断,但在发行上竟也「出奇」地站稳了阵脚。但最令业界放心不下的是,壹传媒竟敢在此时此刻的台湾传媒环境----媒介过多、同行与非同行的竞争同样激烈、广告量萎缩、袅奶H大量流失的一片度小月般情况下,仍然投下大笔资金,出份招牌报。不管成败得失,壹传媒这种神风式的搏杀作风,已令得台湾本土媒介,尤其是报纸,有即将被剥层皮的感觉。当然,占了地利和人和的台湾本土媒介,也不是省油的灯。军事学家常说,敌对的两个团体,它的策略其实是互相仿效的。台湾本土媒介,当然也想到兵来将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一招数。方法是:抢在《苹果》登陆之前,比它早一步着陆,向它「偷师」,而且还要青出于蓝,比《苹果》更《苹果》!烽烟既起,自然有人喊出「狼来了!」----就这样冒出了「台湾传媒香港化」的讲法,令新闻学教授目瞪口呆!
台港两地传媒的历史渊源
就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而言,近代中国新闻业,尤其是印刷媒介,源衍于中国内地,殆无异议。一九五零年之前,我国报业组织,营运发行,新闻专业训练和理念,人力资源组合,新闻从业员风格以个人专栏(Personal Journalism)来「担纸」的态势实在是一脉相承的!至内地政权易手之后,部份新闻从业员留在国内,受共产主义报业思想教育;例如,舆论一律,媒介为共产党宣传工具,媒介公营国有,媒介并身兼鼓吹者、宣传者和组织者任务,以及报纸版面内文,以横排为取向等等训练外,其余到了台湾或香港的新闻工作者,其所秉持的新闻营运和工作理想,大致是相同的。而由于其后海峡两岸的对峙,台港两地新闻业发展,遂各行各路,终于同异互见。
就台湾新闻业的发展而言,由于国民党掌管台湾后,实施戒严和报禁,媒介发展相当平稳,又因为局势关系,媒介言论,多拥护政府,个人专栏崛起,政治新闻被捧为质优资讯,但注重社会新闻的民营报纸,因为适时掌握耸动秘诀,慢慢发展起销路广大的量报,各媒介无不倡言维护民众知情权,尽社会责任,正派经营,不走性色腥路线,在电脑排版尚未盛行之前,都以梯形直排的版面为主,或多或少都在怀念文人办报理念。
而香港报业的发展,容或在政治立场上,各有所偏,但由于政经环境必然性,商业化和追求利润,已奉为圭臬。报业主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传统上,保守成性的香港报业老板,对于报业的投资却是极其谨慎----纵然赚到钱,也不会投资大量金钱去改善设备,或者改善新闻工作者的生活,提高他们的薪酬。
此一做法至七零年代,《东方日报》创刊后,方大为改观。它给一般劳苦大众一个赌马投注的发财梦(有《东方》没穷人),把读者投书版推高到空前绝后(之前较注重民意版的是力言「事实不容歪曲,意见大可自由」的《明报》);从日本购入可侦测警用频率的采访车到处「碰」新闻,将现场资料抢先归为己有;设风月版以迎合某些读者趣味,一切以港闻为主,并且以耸动图片、标题和如故事般的写作手法来突破传统,构筑明快版面;大量使用广东话(必要时依声借字或作字);而更具影响的是,它大幅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薪酬,要求属下员工专职,令其他传统报纸黯然失色。
《东方日报》的作法,确能吸引不少报业人才,故能一直在通俗报纸的销量上,雄踞香港报业市场。其他报纸虽见势群起仿效,终而因为舍不得大笔投资,放不下身段,而显得左支右绌。
香港传媒「苹果化」的由来
直到一九九五年五月底《苹果日报》的创刊,这一由《东方日报》在销量上领航的局面,才备受威胁。一言以蔽之,《苹果日报》的作风,是砸下大钱,比《东方日报》更《东方日报》,全然走市场导向新闻学路线:在薪酬上,推出史无前例的大手笔,以招聘新人和挖角;将第一版港闻形塑为可以绘声绘影的索引版(Index Page),放弃传统标题形式(唯散文句是尚),用大大的「字霸」和「图霸」(照片是《苹果》的版面灵魂);版版头题,都是耸动的通栏大标题(Banner);内文则以类标题或索引式写作为取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标题、导言和内文已混合成三位一体);以编画刊(Illustrated)的手法处理版面,美编是版面的接生婆;而「新新新闻」(New-news),也就是「资讯娱乐化」(Infotainment),则是一切新闻的切入角度。
不过,最具话题性的,则是所谓的「摇大树」人事管理理念,和狗仔队的「死跟」采访对象作法。有人说,壹集团的人事管理理念,是不时将人事「大地震」一下,以一举做到汰旧换新和精简人事----就如同一棵树一样,不管老干新枝或泄K残叶,被摇了下来,就是出局了。壹集团刊物的采访手段,厉害之处,在于不惜人力物力,夜以继日地死盯采访对象不放,一旦拍得一些照片,即可据此作极度报导,业界称此种作法为「狗仔队效应」(借用香港警察刑事情报科俗称)。
吾人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看香港读者的品味,或者媒介的通识教育,但一旦业界察觉袅奶j众多已悄然地接受、习惯了《苹果》这些作报方式时,在市场压力之下,大家有样学样,是依稀平常之事,此即论者所谓之香港传媒「苹果化」之由来。
台湾传媒「香港化」之意涵
台湾《壹周刊》是港版《壹周刊》的移植,台湾狗仔队效应从香港引入,台湾本土媒介受到冲击后的连锁反应先是「壹周刊化」,继而审度《苹果》将至的后果,不论电视或报纸,也或多或少逐步在「苹果化」。这些动作,看在行家眼里,就给台湾传媒贴上「香港化」的指称,最明显的作法是,全程「监视」《壹周刊》,一听到它要作某些题目,便抢先报导,务求比它还要八卦(nosy),远如死咬艺人曾宝仪与黄子佼「共度春宵」,近如炒作电视女主播薛楷莉与日商钜额信用卡「赠物」纠纷的八卦事件,就是典型例子。
台湾本土媒介传统上较为乡愿,缺乏拆穿政客与艺人等人不讲真话的勇气,为了守住讯源关系,而事事顾及颜面。因此,也其实有不少袅奶j众,希望壹传媒真的能够报导真相,揭穿谎言,为台湾媒介带起牵头作用。但也有论者以为,台湾传媒版面内容改变有限,只是经营手法学足《苹果》而已!有着「香港样」的壹传媒,因为率先在台湾投资出版,因而被视为香港传媒的「代表」,香港同业会质疑这个代表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