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普立兹新闻奖得主工作坊」后记

2010-12-14

  2010年11月2至8日,由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主办的第四届普立兹新闻奖工作坊盛大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七位普立兹新闻奖得主来港演讲授课,在七天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分别参与了共二十一场论坛、公开讲座以及课堂分享,他们以各自的专长,与一众师生、传媒业界和社会大众分享经验、互动交流。

  七位普立兹新闻奖得主分别是:

● Jim Hoagland ─《华盛顿邮报》副总编辑及首席驻外特派员,他亦是两届普立兹奖得主。1971年报道南非反种族隔离政策而夺得普立兹国际新闻报道奖,二十年后于1991年,又凭着报章专栏的精辟见解,一针见血地指出触发波斯湾战争及前苏联政治动荡的关键,而获颁普立兹评论奖。

● Jacqui Banaszynski ─ 现任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Knight讲座教授(编辑),她在1988年以感人的文字,深入细腻描绘一位农村爱滋病患者的生死历程而夺得普立兹专题写作奖。

● Deborah Nelson ─ 现任美国马里兰大学美林新闻学院卡耐基研讨会总监,亦是1997年普立兹侦查报道奖得主之一,她的得奖作品深入调查了联邦政府印第安房屋计划引致的广泛腐败问题,推进了有关改革。

● Amy Goldstein ─《华盛顿邮报》特约撰稿人。2002年获颁普立兹国内报道奖,她的作品全面报道了美国的反恐战争。

● Jerry Kammer─ 现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移民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他在2006年因为披露前美国众议员、共和党人坎宁安的受贿丑闻,使坎宁安最终受到法律惩处,而夺得普立兹国内报道奖。

● Shai Oster─《华尔街日报》驻北京特派员,也是2007年普立兹国际新闻报道奖得主之一,他的得奖作品尖锐地报道了中国经济起飞同时,带来的社会不公以及环境污染种种问题。

● Mark Fiore ─ 2010年普立兹评论漫画奖得主。Mark Fiore先生是首个并非以报章做媒介,而获得这项殊荣的政治动画家。他在动画作品显现出的超凡智慧、充份的资料搜集以及一针见血点出复杂问题的能力,为这一新兴评论模式奠下高水平台阶。

  工作坊由政务司司长唐英年、美国驻香港总领事杨苏棣、浸会大学校董会暨谘议会主席王英伟、校长陈新滋以及《信报》总编辑陈景祥主礼下,举行开幕仪式。紧接其后七位普立兹新闻奖得主一同参与公开论坛,以「新旧接轨:新媒体时代下恪守传统价值」为题,与在场师生及业界人士进行热烈讨论。

新旧接轨:新媒体时代下恪守传统价值
  随着时代改变,网络兴起,新媒体相继出现,新闻采访报道方式发生变化的同时,亦对传统新闻价值起着冲击。有人担心一些新闻原则会受到挑战,但亦有相反意见认为冲击有助推动新闻业界向前发展。   

  有参与论坛的内地学生提出忧虑,担心新媒体出现会令越来越多人放弃相信主流媒体。本身为《华尔街日报》驻北京特派员的Shai Oster,有多年在中国内地采访的经验,他认为越来越多人质疑或不相信内地主流传媒,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证明了民众开始寻求其它资讯去引证真相」。他举例指近年内地的网络红人洪晃以及80后作家韩寒,经常在网上发表文章、透过博客公开讨论观点,他们的言论在内地网民群体中极受欢迎,影响力并不逊于、甚至更超越主流媒体。Shai Oster认为这显示中国政府就算试图操控互联网,民间力量以至新闻业界依然有办法找到缺口,追寻事实真相。   

  Jacqui Banaszynski认为内地主流媒体,例如中央电视台,与美国主流媒体明显有所不同,她指出内地不少官方主流媒体,经常由政府角度出发,带着政治宣传的既定目的发布新闻,「二十多年前,或许问题不大,因为资讯尚未广泛流通,但二十多年后的今日,民众能够在网上发现更多寻求真相的渠道,即使某程度上仍然受到限制,但是已明显跟以往有所不同」

  不过,身为记者对于博客以至各类社交网站的资讯,能否全然尽信?Jerry Kammer则有所保留。他认为记者的职责是寻根究柢,同时要兼顾中立,博客和社交网站往往都带有个人意见和强烈的立场,与建基于中立、平衡和客观的传统新闻报道原则,似乎有违背之处。

  正如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开幕致词时说,现今世界人与人紧密联系,记者与公众之间的界线日益模糊,公众不但能够由互联网获取新闻资讯,更可以发表个人看法。他相信快速崛起的新兴媒体,会为记者带来机遇和挑战,但随之而来的消费主导因素增加,亦会把新闻业界带进两难的困局。

记者天职在于求真
  除了论坛之外,七位普立兹得奖者还分别作了六场公开讲座,主题由侦查报道、新闻从业员的道德与角式、驻外记者生活、到新媒体下的新闻业、为政治漫画注入现代元素等多个方面都有涉及到。   

  两届普立兹奖得主Jim Hoagland,曾经在非洲、中东以至西欧担任驻外特派员,过去的人生四份一时间都身处外地,超过一半时间专注研究各国外交关系。由驻外记者到写新闻评论,Jim Hoagland认为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成为好记者的先抉要素。   

  以嘻笑怒骂的方式、用政治动画讽刺时弊的Mark Fiore,一枝画笔就能一矢中的,幽默抵死地揶揄美国前总统乔治布殊、现任总统奥巴马、各级官员、以至任何政党和各项政策。不过,风趣背后其实亦殊不简单。Mark Fiore每天都要做大量的资料搜集,消化复杂的问题再加以个人的分析,才能转化成一针见血的漫画。而将漫画制作成动画的过程,亦经常令他废寝忘餐、工作至通宵达旦。不为人知的背后,还包括承受着许许多多的压力和风险,Mark Fiore曾经因为讽刺美国极保守派「茶党」奉行的政治主张,收过不少死亡恐吓,有茶党支持者甚至声言要杀死他。「我也是记者!」Mark Fiore认为虽然自己的创作有别于主流新闻媒体,在讽刺时弊的过程中亦不免会加入个人立场,但他同样时刻谨记要坚守的记者原则,就是绝对不会无中生有。

  擅长调查报道的Deborah Nelson、Jerry Kammer和Amy Goldstein则分别与学生和参加者分享他们追寻新闻线索的点点滴滴。Deborah Nelson曾经因为一则匿名举报,开展对联邦政府印第安房屋计划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不过,由于西雅图的印第安居民较少,起初编辑对她的选题并不感兴趣,全凭她锲而不舍的精神,最终才能够完成报道并获得普立兹奖。她形容从事调查报道的记者,要像侦探一样,而且多半应该都是潜水爱好者,因为喜欢探究埋藏在最底层、最深处的秘密,习惯追寻问题最根源的人,才会喜欢进行侦查报道。Jerry Kammer亦有类似见解,他忆述当年揭发加州国会议员坎宁安的受贿丑闻,过程相当艰辛,需要翻查和消化大量的档案,花了以年计的时间,才找到有关的受贿证据,揭露国会议员坎宁安利用职权之便,帮助军火商获取美国国防部利润丰厚的承包合同,终于使其啷当入狱。

薪火相传 期待未来业界精英
  七天的工作坊在11月8日圆满结束,由于主要活动都对外开放,各场课堂分享和公开讲座都人头涌涌,许多来自两岸四地的传媒专业师生都远道而来,争取与几位美国新闻界优秀代表聚首一堂、互动交流的机会。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设立亚洲区首创之普立兹新闻奖得主工作坊,每年都邀请四至七位普立兹得主到港进行为期一至两星期的学术交流活动。今年能吸引大批传媒有志青年主动参与,正如七位普立兹奖得主讲者所言,这批未来新一代的传媒工作者,让人深切期盼、寄予厚望。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数码媒体Vs人类福祉

李月莲
2015-05-08

「第二届数码传媒生态研讨会」后记

唐芷莹 (撰文)
林援森 (整理)
201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