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新闻研讨会」在海峡两岸关系低潮中举行,虽然会期搁延一年,东道主台湾对今次研讨会的重视程度已非一般的研讨会。今年参会者地域扩大,由两岸及香港延伸至澳门,各自表述不同的理念,互相交流经验。本期转载其中两篇论文,分别来自香港和北京,并邀请连续三届出席研讨会的香港新闻行政人员协会主席杨金权先生撰文作出介绍。
八十名来自海峡两岸及港澳的资深新闻从业员及学者,去年十二月十七日汇聚台北,参加一项大规模的新闻交流活动——海峡两岸及香港新闻研讨会第三届会议。
是次交流活动分两部份进行,十七日起一连四天为研讨会,参观访问及同业交流活动,廿一日至廿四日是南下观光游览,并参观台湾中南部的报业发展。
今次会议为两岸及香港新闻团体第三次合办的交流活动,第一届会议于三年前(九三年)在港召开,由香港新闻行政人员协会主力筹办;第二届会议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接捧,安排在长江三峡一次渡轮旅程上举行;第三届会议轮到台湾的中国新闻学会作主邀单位。
两岸四地新闻界盛会
出席今次会议的香港廿一名与会者为:杨金权(成报)、曾德成(大公报)、陈南(香港商报)、邵卢善(香港电台)、陈淑薇(香港商业电台)、陈立志(无线电视新闻部)、张圭阳(传讯电视)、王伯遥(文汇报)、黄忠清(英文虎报)、刘志权(南华早报)、麦炜明(天天日报)、梁玉骥(中国新闻社)、何钜华(亚洲电视新闻部)、刘启光(星岛日报)、诸有钧(中国新闻社)、舒国宏(中国新闻社)、高文凡(经济导报)、卜少夫(新闻天地)、苏钥机(中文大学新闻及传播学系)、聂依文(香港浸会大学新闻学系)、郑景鸿(香港科技大学)。
大陆十四名与会者为:李彦(中国记协)、王哲人(中国记协)、徐学江(新华通讯社)、陶铠(光明日报)、郭健(中国新闻社)、张凤山(中华工商时报)、尹维祖(陕西日报)、邱允盛(天津日报)、张小川(重庆市广播电视局)、翟玉勋(长江日报)、汤克瀛(北京电视台)、刘少佑(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柏亢宾(中国记协港澳台办)、王振业(北京广播学院)。
台湾的四十名与会者为:成嘉玲(世界新闻传播学院)、朱宗轲(博新多媒体公司)、王笃学(中国时报出版公司)、王晓祥(公共电视台筹备委员会)、成露茜(台湾立报社)、李宗桂(中国广播公司)、林章松(中国电视公司)、吴正朔(英文中国日报)、吴芳如(正声广播公司)、袁希光(自由新闻报社)、袁暌九(专栏作家协会)、段宏俊(杂志协会)、马骥伸(大众传播教育协会)、马维枫(台湾广播公司)、陆铿(专栏作家),张锦华(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张荣恭(中央通讯社)、张学喜(国语日报社)、陈启家(大成报)、陈白淮(世界论坛报)、陈刚信(中华电视公司)、陈当胜(自立早报)、汤海鸿(新闻镜周刊)、翁嘉宏(全国报纸事业协会)、杨志弘(铭传传播管理研究所)、盛建南(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基金会)、黄致祥(英文中国邮报社)、黄伟全(民众日报)、康照祥(中华日报)、董益庆(台湾新生报)、欧阳元美(联合报)、廖苍松(台视)、蒋震(中央日报)、赵镜涓(警察广播电台)、谢立德(更生日报)、刘永昌(自由时报)、刘伟勋(广播电视事业协会)、刘幼琍(政治大学广电系)、潘家庆(政治大学新闻系)、卢光宇(中央电台)。
澳门的四名与会者为:林昶(华澳日报)、辛芝明(大众报)、莫丽明(澳门大学)、郑月明(澳门记者联会)。
讨论主题涵盖范围广
研讨会的主题有三项,包括:新科技对电子及印刷媒体之影响;新闻交流在两岸及港澳关系中所扮演之角色;新闻报导的正确性与新闻价值观。与会者共提出论文报告十三篇:
一.科技对印刷媒体的影响(台大新闻研究所所长张锦华)
二.报纸印刷技术的今天和明天(陕西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尹维祖)
三.齐步迈向电子资讯时代——中国新闻社电脑化经验谈(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副总编辑梁玉骥)
四.科技推力下的电子传媒(重庆市广播电视局局长张小川)
五.Impact of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Electronic Mass Media. (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助理教授聂依文)
六.有线电视双向互动服务发展之分析(政治大学广电系教授刘幼琍)
七.新闻交流在两岸及香港关系中扮演的角色(传讯电视副总经理兼总编辑张圭阳)
八.新闻交流在两岸及香港关系中扮演的多重角色(中国新闻社总编辑郭健)
九.两岸新闻交流(台湾新生报副总经理董益庆)
十.澳门媒体在两岸交流中扮演的角色(澳门华澳日报社长林昶)
十一.香港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价值观(中文大学新闻及传播系助理教授苏钥机)
十二.如何体现新闻报导的正确性(新华通讯社副总编辑徐学江)
十三.新闻报导正确性的探讨(中国文化大学新闻暨传播学院院长马骥仲)
研讨会于十七日假福华大饭店揭幕,除了两岸四地的与会者外,出席的台湾新闻界人士有三百多人,而到场采访的媒介亦十分踊跃。
奠定两岸交流基础
这次两岸四地新闻界盛会所以受到台湾传媒瞩目,主要是近年两岸关系低迷以来首次有大陆新闻人士到台湾访问,而这次会议原本预定于去年十一月召开,但因两岸关系逆转而要延迟一年才告举行。
主礼嘉宾海峡交流基金会秘书长焦仁和代表董事长辜振甫致词时指出,两岸民间交流开放九年来,台湾的新闻记者到大陆采访超过五千人次,大陆传播界人士到台湾采访或访问也达一千两百多人。两岸新闻界交流,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将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焦仁和又强调,台湾有关方面已决定开放大陆记者在台常驻,就是一个重要的起步,希望能使资讯更加流通,令双方的互信与互谅更加稳固,为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奠定更深厚的基础。
今届会议讨论的三项主题虽然涵盖范围很大,但与会者皆认为是大家共同关注的合适论题,而与会者在各场讨论皆非常热烈,意见纷陈。
在首项议题上,与会者均认同电脑网络、卫星传讯等新科技,对传统媒体的电视、广播及报纸做成很大冲击,特别是平面(印刷)媒体所受的影响更大,这种形势已是无可抗拒,而各传统媒体亦须积极面对,及早作出回应,为以后的生存空间开拓新的出路。
与会者又认同,电脑高科技将改变电视、广播、报纸、通讯社的作业流程,但新闻工作者不应被新科技牵着走,而是适当的利用新科技来更加有效的履行新闻的工作和责任。
在讨论新闻交流的角色与定位时,与会者皆认同两岸关系不管形势如何,新闻交流亦须持续进行,而新闻机构亦应做好传媒本身的份内工作,对两岸新闻资讯作真实、全面、客观的报导。
尊重彼此不同制度
三年前第一届研讨会上资深报人查良镛就新闻交流的一段开幕致词:「海峡两岸及香港的新闻同业,应该彼此尊重各地的不同制度、社会情况、办事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用手中的新闻武器,做对社会、对人类有益的好事情。」在会上曾被讲者重覆引述,显见与会者求同存异的精神。
与会者在研讨会举行期间,曾参观中国时报、中央通讯社及台湾电视公司等新闻机构,研讨会结束后的四天南下旅游观光,亦参观了中、南部的中华日报及民众日报,并与台湾日报及台湾新闻报的同业交流。
第三届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讨会已曲终人散,然与会者皆认为这项活动应延续下去,并盼望香港方面能在来年一九九七年主权移交后,筹办第四届会议,让两岸四地的新闻工作者汇聚于一国两制下的新香港,为新闻交流再跨进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