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广播在香港 论坛探讨发展新路向

1998-05-15

  今年适逢香港广播七十年,香港电台第四台联同香港演艺学院于五月七日举办了一次「古典音乐广播在香港」论坛。嘉宾讲者包括中文大学音乐系副教授兼乐评人余少华、浸会大学音乐活动总监张毓君、艺展局音乐及舞蹈小组委员会主席费明仪、香港作曲家联会主席陈永华、明报记者兼文化评论员朱琼爱及演艺学院音响系讲师何兆华等;台下并有不同背景的文化工作者、乐评人、音乐系学生、唱片从业员及电台听众参与,一起就古典音乐广播在香港之定位、目标和长远发展之视野等题目作探讨及交流。

长远发展订目标

  香港广播进入七十年,而古典音乐广播则始于一九三八年,当时,古典音乐只被安排于晚上九时后播出。到了一九六八年,香港电台成立古典音乐电台,广播时间是逢星期一至五晚上九时十五分至零晨,即是说,每天只有少于三小时的古典音乐播放,直至一九七四年初,香港电台开设四个电台,第四台才成为香港唯一专为播放美乐与介绍艺术的电台,在这廿多年来,致力为香港市民提供古典音乐方面的娱乐、教育及资讯服务,难怪不少出席论坛的人仕不其然的将「古典音乐广播在香港」这个本来可以颇为广泛的主题等同于「第四台的角色及工作」了。既然如此,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第四台现阶段的工作和目标吧!

(一)透明化——

  在这讲求透明化的年代,香港电台第四台作为一个公营的音乐电台也不例外。近年来,除了电台一般定期进行的听众调查外,第四台亦有进行针对古典音乐听众的意见调查、组织听众评议会、论坛及「第四台之友」等,务求了解香港古典音乐听众的层面和他们的需要,并让听众认识第四台,这对于一个所谓「小众兴趣」的电台是尤为重要的,因为我们必须打破一般人对古典音乐电台那种「高不可攀,远不可及」的错觉,才能从「小众」中伸展开去。

(二)教化/教育——

  一个广播机构的基本功能是教育、娱乐和资讯。在这三者中,第四台近年来尤其重视教育,因为长远来说,要推广古典音乐(或应称「美乐」Fine Music),教育是重要而且必须的。过去当谈到音乐教育时,我们很容易便想到为年青人而设的音乐节目,但其实,教育是当从小做起的,所以,第四台除了制作过不少不同深浅程度的音乐欣赏系列节目、举办校际音乐常识问答比赛、和教署合作为中学生和音乐老师推出的「音乐教学」节目和小册子外,更开始了儿童音乐教育节目「亲亲童乐日」,务求令儿童从小便潜而默化地接受音乐教育。

  不过,教育不是单靠电台便可以成功的。中文大学音乐系系主任兼香港作曲家联会主席陈永华教授便这样评论说:「香港的艺术教育是不成功的。我很敬佩香港中、小学老师们,他们在课堂里要很努力地请同学肃静,这往往多过他们讲贝多芬、莫扎特的名字。在这有限的情况下,怎可要求年青人懂得听严肃音乐?这教育的责任竟然由学校交给电台和其他的机构!这说明了我们需要就学校的艺术教育作彻底的检讨,假如学校做得成功,电台便不用以简浅的方法去教了。」

(三)国际化——

  一直以来,第四台在推广本地音乐创作和本地音乐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发展至现阶段,电台必须要跨越香港,跟海外及中国的音乐电台作更多的交流。去年适逢香港回归祖国而制作的「港韵九面体」,便被译成普通话版本,给内地的音乐电台播放,这是一个开始,我们期待着将来会有更多这类的交流。不过,这样的节目交流免不了牵涉到演奏者的版权问题。如果要跨越香港,除了需要增加这方面的制作资源外,更需要本地乐团和音乐家们有着共同的信念才行。

(四)多元化——

  相对于廿多年前,现在的古典音乐听众层面明显地是较广的,既有资深的乐迷,亦有不少初入门的爱乐者,两类不同的听众需求的节目类型以至主持风格都很不同,甚至很极端,而香港现时却只有第四台为唯一的美乐及艺术电台,于是节目便得多元化,在不同的时候切合不同程度乐迷的需要。

  此外,电台亦当肩负「引导」的责任。因为历史的因素,第四台一直以播放西洋古典音乐为主,但近年来,第四台已刻意定位为一个「美乐」电台,除了古典音乐以外,更于特定的时候加入一些其他的「精致音乐」如世界音乐、爵士乐、现代音乐及早期音乐等,务求拓阔听众的音乐领域。


港台主办「古典音乐广播在香港」论坛,邀请乐评人、音乐工作者及学者共同探讨本地古典音乐广播的发展路向。


  不过,廿多年来背负着历史因素影响下以西洋古典音乐为主流的音乐政策,到今时今日是否需要有一个重新的定位呢?众与会者都一致认为「古典音乐」这命名本身已是太狭窄了。资深古典音乐广播人陈浩才先生便一语中的地指出,音乐只分好与不好,那怕是西洋古典音乐、中国音乐、甚至是流行音乐。中大音乐系副教授余少华更指出在香港,中西传统是分得太死了,香港人不是崇洋,便是紧抱着中国「过世」,但现在我们面对世界,无论日本、韩国、泰国等东南亚地方也和我们息息相关,所以,他认为香港人狭窄的视野须透过电台较阔的音乐政策和教育角度来增广。事实上,「古典音乐」承集了西洋音乐的概念,陈永华教授便认为今天我们须多介绍自己文化的音乐,包括中国传统的音乐和现代华人作曲家的创作。

(五)多媒体化——

  迈向廿一世纪,无论互联网络以至数码声音广播,必为广播事业带来许多革命性的挑战和刺激,影音的结合是潮流所须,这对推广古典音乐来说也同样真实。一般人如果能看到演奏的乐器、演奏者的表情,是会较容易欣赏和接受古典音乐的。余兆华先生指出「RTHK」应多用其「T」字,利用电视台推广古典音乐,而陈永华教授更进一步提出,现时第四台兼顾音乐、文化、艺讯以至宗教节目实在太不集中,长远来说电台应只负责音乐广播,至于音乐教育、访问或其他的视觉艺术节目则应另辟一个精致艺术电视台来播放。听起来,这是一个颇为长远的构思,但众与会者均认为我们现在便须开始计划,并且要将之视作优先考虑的项目。

第四台的角色

  总括来说,直至目前为止,第四台似乎兼当了音乐台和文化台的角色,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编制内要发掘多项的功能。在这情况下,第四台无论在其音乐政策或节目风格方面均须作细致的平衡,而在现有的框框内,这种平衡未必是最理想的。也许,香港的古典音乐以致文化广播,真的需要透过如上述般具革命性的突破,才能真正进入新天新地。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数码媒体Vs人类福祉

李月莲
2015-05-08

「第二届数码传媒生态研讨会」后记

唐芷莹 (撰文)
林援森 (整理)
201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