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化肯定是广播未来要走的路,这一点似是无可置疑—起码这是今年的「国际广播会议」所传播出来的强烈讯息。零与壹令一切都趋向简单化,或者应该说是将一些本来是复杂的操作变得简易,因为数码可使画面化出无穷的幻变,而由于器材都尽量以「用家友善」为主,千变万化的效果,亦只是指头按钮的事。而更重要的是,还是这些数码化器材的价钱,越来越普及,造就了身兼多职的独立制作人的出现。
节目需求与开支成反比
在「国际广播会议年会」的其中一次研讨之中,一位负责买卖节目的人士透露,电视线路的数目随着广播数码化而不断增加,对节目数量的需求无疑是增加了不少,但整体的买节目开支,却不见得有相应地扩大,换句话说,电视台花于购入每一个节目的钱是日趋减少的。奇怪的是电视台不见得是买不到好节目,原因很简单:器材廉宜及人手缩减,令制作费下降,还是要高价买的,都只不过剩下原创意念这一项罢。而节目的供应者,亦越来越多是那些身兼多职的独立制作人。
在荷兰亚姆斯特丹举行的「国际广播会议97」,为每年一度业内盛事,吸引来自世界各地广播专业人士参观。 |
器材价格相宜,操作容易,加上微型化,令电视制作,不再一定要讲求团队合作,个人的空间日渐扩大。以前,喜欢跑新闻的人宁愿做文字记者也不愿当电视台时事节目编导,原因是文字自主空间较大,不似得当编导,要迁就多方面才可炮制出一个节目,成果总和原意有出入,但现下的趋势却有所改观,独立制作人由意念至拍摄至后期制作,可以完全一手包办,原创意念当可发挥得淋漓尽至。
但这又引中出另一问题:假如有「机」之人就可制作节目,专业水平是否会因此而下降?更重要的还是制作出来的假如是向大众广播的节目,制作人的泛滥,是否又会导致「把关」不牢,致令受众接收了错误的资讯呢?
制作人的把关与观众的选择
在另一次研讨中,就谈及「把关」的问题,论者都似乎一致地同意检查的工作应该交由独立的组织去做,但座中有代表却认为,制作人才是把关的最佳人选,这可不是自我检查,而是制作人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道德责任。所以,制作人的专注如果只在技术操作层面,就变成是舍本逐末,对检查的结果,自己本身亦缺乏理据去表示反对意见,这只会形成检查机构越来越霸道。
那当如何?要得到即时答案,恐怕不容易,毕竟这不是非零即壹的问题。幸好,节目制作的另一趋向,可能令把关的问题被淡化。这里说的是节目选择日多,广播已渐为窄播所替代。既然节目不再需要面对大众而只是专注于一小撮人的趣味,那么,制作人要负的社会责任就自是不同,把关也不用以太严励的态度来看待了。
观众的选择,是制作人重视的一环,其实,这亦可说成是制作者在选择节目的观众。一位在欧洲专门替制作者找赞助商的女士说:出资者的第一个问题,必然是:节目以哪些人为观众对象?故此,她对每一位制作人的忠告都是一样—清楚的界定受众,成功的机会较大。
窄播带来的自然是收费及自选这两项节目服务,而免费电视的空间,已日渐被前二者所侵蚀。其实,收费电视绝对不是什么新的东西,最早期的电视牌照费,以至今日公共天线入屋安装及维修补养,都算是为了要收看电视而付出的费用,在欧美等地,线路供应商更是中间「抽水」,既向用户收取驳线及提供电视讯号的费用,同时亦可能向电视台方面收回将该台节目纳入线路的代价。既然要自掏腰包,观众当然是有权选择,节目就成为超级市场货架上的洗衣粉、厕纸之类,任消费者比较,从而作出选择。观乎香港电视,尽管卫星、有线等新服务相继出现,毕竟选择的是有限,要推广窄播的收费电视,恐怕还要等好一段时间。
制作人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是「把关」的最佳人选。 |
传统传播观念趋模糊
潮流的推展,的确令许多传统的观念变得模糊,电视由广播转趋窄播是一例,数码科技使电视和电脑混为一体是另一例子,自选电视的延申是互动电视,电视的遥控器已发展到接近键盘的阶段,而电脑使用者在苦于处理文书之余,又可透过接收器在显示屏上观看球赛,这都不再是新鲜的事。高解像度电视的出现,更打破了电视和电影的界限,新的科技使到在电影院放映由电子讯号组成的画面毫不逊于光影投射,可能到某一天,电影无须再印拷贝,戏院可透过卫星接收讯号,然后在银幕上播放出来。收费电影抑收费电视?这会是解说难清,但这无必要事论的问题,总之,一切都是「传」与「播」。
今年「国际广播会议」的主题是「快人一步」,要做到这一点,可绝不容易,原因是科技的急速发展改变了许多传统的制作观念,电视人一方面要「认识」这些新科,又要适应科技所带来的冲击。个人认为,硬件的使用,学习不算难事,较难改变的是人,反而是某些人抱残守缺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