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广播发展机构(AIBD)举办的第四届亚洲媒体峰会(Asia Media Summit),于二零零七年五月二十九日至三十一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总计有八十九个国家二百多个机构派出共五百名传媒人,到大马参与这次为期三天的会议,就当前日新月异的媒体环境所关注的种种热门话题进行讨论,计有参与式媒体(Participatory Media)如何改变大众媒体的面貌、公共广播服务未来的模式、独立的公共广播服务如何保证讯息多元化和自由表达的权利、真人秀(Reality TV)与肥皂剧的发展趋势和道德争议、媒体报导中出现的两性不平等状况及广播业下一波的发展。
传统广播应建立新媒体
小组讨论首天集中在「市民新闻学」日趋重要的现象,并分析新技术怎样协助普通市民制作内容,投放在新的媒体平台。大多数讲者认同传统媒体必须迎接这一发展,但与此同时,传统广播机构、印刷媒体和专业记者也应该主动建立本身的多媒体平台,吸引视像网志社群和网上报导者,组织用户制作的内容。
与会者担忧到新技术易于把内容广为发布,易为恐怖份子和业余者滥用,把偏颇、不可靠、失实的资讯发放出去,迷惑大众。对此,各人均认为有需要制订政策、发展监察技术,并避免用户制作内容的任意流通。
公共广播机构的角色
马尔代夫新闻和艺术部长穆哈迈德.纳希德在公共广播服务未来的研讨会中首先发言。他向参与者简介马尔代夫发展当地首家公共广播机构的历程,分享了公共广播机构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遇到的艰辛和险阻。其他发言者均强调新闻和言论自由是必不可少的,能协助监察在位者和商人。与会者均同意,公共广播服务对促进社会公平开放至关重要,因为优良的公共广播机构认识到对任何议题均可能出现不同见解,而公共广播机构正好为不同意见的表达提供平台。
香港电台广播处长朱培庆亦指出,公共广播服务与私营机构在发放渠道、收入来源、预算开支和节目内容及形式方面出现竞争,而且资讯与娱乐之间的界限也日趋模糊。他关注到公共广播机构会否被边缘化,又会否最终被商营机构取而代之,认为这问题值得与会者深思。
此外,朱处长还主持了另一场题为「肥皂剧与真人秀:新形式、新风」的讨论,探讨真人秀究竟是短期现象,还是长远的趋向;同时研究这种节目形式能否衍生出更多的变种,抑或只是同一形式的不同类型。
朱处长把香港电台最近争取独立的事件比作一场真人秀,其剧情错综复杂、峰回路转。剧情从检讨委员会于两个月前公布报告开始。委员会建议香港建立新的公共广播机构,这使得香港电台前途迷茫。朱认为,这是活生生的真人秀,因为未来数月还会有无数的谘询,市民也会举行一场又一场的抗争。没有人能确知香港电台的未来,全香港的人把这事件当作真人秀来看。那么,我们是否准备接受结果带来的惊喜和错愕呢?
席间,大家争论放任的真人秀与编排好的肥皂谁能吸引观众。与会者无法达致共识,有人认为小说模式仍将是最能吸引观众的,但也有人指出真人秀长于接触年青一群。然而,对于真人秀操控角色去引动观众情绪的手法,有与会者认为可圈可点,这引发讲者和在场观众思考到这一模式是否需要加以监管。
广播业下一波的发展
第二、三天的会议讨论多项议题,首先是妇女在媒体的报导比重不足的问题。发言者促请广播机构注意,不要因性别角色定型影响到政治判断和行径。因为在今时今日,如不重视性别议题,就可能平衡报导的发展。媒体在报导冲突时淡化或回避性别议题,只会加强性别角色定型。研讨会中各发言者同意,记者撰写新闻时必须有性别议题的敏感度,在报导中对两性冲突保持警觉,因为正正是这类报导最能突显两性不平等的事实,揭示这种冲突背后的真正需要和利益所系。这样才能使媒体变得更平衡公正。广播机构承诺关注这一讯息,并鼓励女记者主动发掘敏感和公义的故事,使妇女的声音得到广泛传播。
另外,香港电台教育电视eTVonline网站总监陈俊乐在「展望在媒体融合和新传送平台跃现的洪流中,广播业下一波当如何发展」的讨论中发言,指出在科技推陈出新时,广播机构必须为适当的媒体制作合适的内容,同时与不同机构合作,采纳不同的传送平台,以扩大内容的接触点,并增加内容为平台拥有者带来的收益。广播机构不应单单着眼于平面的电视媒体,而需要在不同的媒体中推广服务,如流动电话、互联网、宽频电视等,因为在媒体融合的年代广播机构不应个别照顾这些媒体。 陈的分享得到与会者认同。不过,也有参与者认为广播机构不应过早引入新兴技术,以免造成资讯泛滥。讲者回应称这些新技术只是资讯的桥梁,方便用户取得资讯,而是否应用取决于记者本身。
德国汉堡大学新闻及传播学教授Hans J. Kleinsteuber谈到对欧洲声音广播数码化中遇到的困难。虽然他相信广播和互联网通讯技术最终会合而为一,但他认为广播机构应该为消费者设想,了解他们是否愿意不断接触新颖的电子产品。声音广播数码化进展缓慢正是一个警号,让我们注意到技术本身不断进化,但在数码革命中人的本性却常被忽视。广播机构不应盲目追求新技术,而应该更关注消费者本身的真正需要。
会后有感
三天峰会结束后,与会者认为这次会议资料丰富,发言者见解独到,促进很有意义的交流。许多与会者已打算回国后推展新的计划。
是次会议,有过半数的与会者是来自发展中国家,近的有尼泊尔、斯里兰卡,远的如黎巴嫩、莫三比克。这些国家的媒体发展,虽然与香港的传媒发展颇有距离,但三日会议中,他们提及自己地区国家媒体所面对的问题,却跟香港没多大分别。例如有孟加拉与会者,担心肥皂剧、真人Show会跟社会实际情况有距离;有太平洋岛国代表不懂如何投资昂贵的高清广播;有印度与会者指网络电视对传统媒体有很大冲击等,对新媒体既爱又恨。
广播模式新年代,电视如何招架网络电视、博客冲击;肥皂剧、真人Show中的娱乐、道德操守如何兼顾;全球暖化、性别歧视、贫穷问题中的传媒角色;以至如何应用高清广播制式等等。这些问题,不论是发展中国家的传播机构,还是已发展的香港媒体,所遇上的疑难,原来都是大同小异。这点反映我们都活在「传媒全球化」的现象之下。
「传媒全球化」的议题下,我们都制作相同的节目,使用近似的价值与角度,利用相同的广播渠道。除语言、主持人肤色以外,差异实在越来越少。在「全球化」之中,传媒人和机构,如何保留独有的地区、民族价值观,却有不至落后于「全球化」洪流,这一点,是作为公营广播机构更值得深思。
传统广播应建立新媒体
小组讨论首天集中在「市民新闻学」日趋重要的现象,并分析新技术怎样协助普通市民制作内容,投放在新的媒体平台。大多数讲者认同传统媒体必须迎接这一发展,但与此同时,传统广播机构、印刷媒体和专业记者也应该主动建立本身的多媒体平台,吸引视像网志社群和网上报导者,组织用户制作的内容。
与会者担忧到新技术易于把内容广为发布,易为恐怖份子和业余者滥用,把偏颇、不可靠、失实的资讯发放出去,迷惑大众。对此,各人均认为有需要制订政策、发展监察技术,并避免用户制作内容的任意流通。
公共广播机构的角色
马尔代夫新闻和艺术部长穆哈迈德.纳希德在公共广播服务未来的研讨会中首先发言。他向参与者简介马尔代夫发展当地首家公共广播机构的历程,分享了公共广播机构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遇到的艰辛和险阻。其他发言者均强调新闻和言论自由是必不可少的,能协助监察在位者和商人。与会者均同意,公共广播服务对促进社会公平开放至关重要,因为优良的公共广播机构认识到对任何议题均可能出现不同见解,而公共广播机构正好为不同意见的表达提供平台。
香港电台广播处长朱培庆亦指出,公共广播服务与私营机构在发放渠道、收入来源、预算开支和节目内容及形式方面出现竞争,而且资讯与娱乐之间的界限也日趋模糊。他关注到公共广播机构会否被边缘化,又会否最终被商营机构取而代之,认为这问题值得与会者深思。
此外,朱处长还主持了另一场题为「肥皂剧与真人秀:新形式、新风」的讨论,探讨真人秀究竟是短期现象,还是长远的趋向;同时研究这种节目形式能否衍生出更多的变种,抑或只是同一形式的不同类型。
朱处长把香港电台最近争取独立的事件比作一场真人秀,其剧情错综复杂、峰回路转。剧情从检讨委员会于两个月前公布报告开始。委员会建议香港建立新的公共广播机构,这使得香港电台前途迷茫。朱认为,这是活生生的真人秀,因为未来数月还会有无数的谘询,市民也会举行一场又一场的抗争。没有人能确知香港电台的未来,全香港的人把这事件当作真人秀来看。那么,我们是否准备接受结果带来的惊喜和错愕呢?
席间,大家争论放任的真人秀与编排好的肥皂谁能吸引观众。与会者无法达致共识,有人认为小说模式仍将是最能吸引观众的,但也有人指出真人秀长于接触年青一群。然而,对于真人秀操控角色去引动观众情绪的手法,有与会者认为可圈可点,这引发讲者和在场观众思考到这一模式是否需要加以监管。
广播业下一波的发展
第二、三天的会议讨论多项议题,首先是妇女在媒体的报导比重不足的问题。发言者促请广播机构注意,不要因性别角色定型影响到政治判断和行径。因为在今时今日,如不重视性别议题,就可能平衡报导的发展。媒体在报导冲突时淡化或回避性别议题,只会加强性别角色定型。研讨会中各发言者同意,记者撰写新闻时必须有性别议题的敏感度,在报导中对两性冲突保持警觉,因为正正是这类报导最能突显两性不平等的事实,揭示这种冲突背后的真正需要和利益所系。这样才能使媒体变得更平衡公正。广播机构承诺关注这一讯息,并鼓励女记者主动发掘敏感和公义的故事,使妇女的声音得到广泛传播。
另外,香港电台教育电视eTVonline网站总监陈俊乐在「展望在媒体融合和新传送平台跃现的洪流中,广播业下一波当如何发展」的讨论中发言,指出在科技推陈出新时,广播机构必须为适当的媒体制作合适的内容,同时与不同机构合作,采纳不同的传送平台,以扩大内容的接触点,并增加内容为平台拥有者带来的收益。广播机构不应单单着眼于平面的电视媒体,而需要在不同的媒体中推广服务,如流动电话、互联网、宽频电视等,因为在媒体融合的年代广播机构不应个别照顾这些媒体。 陈的分享得到与会者认同。不过,也有参与者认为广播机构不应过早引入新兴技术,以免造成资讯泛滥。讲者回应称这些新技术只是资讯的桥梁,方便用户取得资讯,而是否应用取决于记者本身。
德国汉堡大学新闻及传播学教授Hans J. Kleinsteuber谈到对欧洲声音广播数码化中遇到的困难。虽然他相信广播和互联网通讯技术最终会合而为一,但他认为广播机构应该为消费者设想,了解他们是否愿意不断接触新颖的电子产品。声音广播数码化进展缓慢正是一个警号,让我们注意到技术本身不断进化,但在数码革命中人的本性却常被忽视。广播机构不应盲目追求新技术,而应该更关注消费者本身的真正需要。
会后有感
三天峰会结束后,与会者认为这次会议资料丰富,发言者见解独到,促进很有意义的交流。许多与会者已打算回国后推展新的计划。
是次会议,有过半数的与会者是来自发展中国家,近的有尼泊尔、斯里兰卡,远的如黎巴嫩、莫三比克。这些国家的媒体发展,虽然与香港的传媒发展颇有距离,但三日会议中,他们提及自己地区国家媒体所面对的问题,却跟香港没多大分别。例如有孟加拉与会者,担心肥皂剧、真人Show会跟社会实际情况有距离;有太平洋岛国代表不懂如何投资昂贵的高清广播;有印度与会者指网络电视对传统媒体有很大冲击等,对新媒体既爱又恨。
广播模式新年代,电视如何招架网络电视、博客冲击;肥皂剧、真人Show中的娱乐、道德操守如何兼顾;全球暖化、性别歧视、贫穷问题中的传媒角色;以至如何应用高清广播制式等等。这些问题,不论是发展中国家的传播机构,还是已发展的香港媒体,所遇上的疑难,原来都是大同小异。这点反映我们都活在「传媒全球化」的现象之下。
「传媒全球化」的议题下,我们都制作相同的节目,使用近似的价值与角度,利用相同的广播渠道。除语言、主持人肤色以外,差异实在越来越少。在「全球化」之中,传媒人和机构,如何保留独有的地区、民族价值观,却有不至落后于「全球化」洪流,这一点,是作为公营广播机构更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