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草根阶层的陆贵文教授,绝对是一位本土科学家,中学时期他受到老师的薰陶,对数学甚为热衷,而且成绩优异,及后入读香港大学的电子工程系。1985年受聘于城市理工学院(现为城市大学),并且展开其对于天线的研究。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天线已不单是街上抬头看到的大型天线,通讯科技的急促发展和需求,需要高效能和穏定的天线,甚至是藏于手提电话中的微型天线。陆教授和他的团队早年研究出「L形探针馈电微带天线」及「磁电偶极子天线」,两种天线的频带更寛,接收能力及穏定性更显著,更被应用于4G、5G网络系统之上。现时,陆教授正进行一些跨界别的研究合作,利用无线电波技术应用于医疗检测方面。
受访嘉宾:陆贵文教授
节目旁白:方力申
出生于草根阶层的陆贵文教授,绝对是一位本土科学家,中学时期他受到老师的薰陶,对数学甚为热衷,而且成绩优异,及后入读香港大学的电子工程系。1985年受聘于城市理工学院(现为城市大学),并且展开其对于天线的研究。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天线已不单是街上抬头看到的大型天线,通讯科技的急促发展和需求,需要高效能和穏定的天线,甚至是藏于手提电话中的微型天线。陆教授和他的团队早年研究出「L形探针馈电微带天线」及「磁电偶极子天线」,两种天线的频带更寛,接收能力及穏定性更显著,更被应用于4G、5G网络系统之上。现时,陆教授正进行一些跨界别的研究合作,利用无线电波技术应用于医疗检测方面。
受访嘉宾:陆贵文教授
节目旁白:方力申
1987 年,郭毅可由清华大学去到伦敦的帝国理工学院,那时几乎一句完整的英文也说不好、未听过有互联网的存在;郭毅可教授凭着他对知识的饥渴、对理性的自信,克服重重难关,高瞻远瞩。由学习计算机逻辑、人工智能,到专研大数据、机器学习,郭毅可在欧洲打出了一片天,成为数据科学领域的权威。他的秘诀是不停参与各科系的研究项目,由生物医学到能源、城规,处处能见他的足迹。2014 年,郭毅可为母校帝国理工创立数据科学研究所并成为首任所长;2018 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2019 年,他来到香港浸会大学,成为了副校长,2021 年,郭毅可与音乐家潘明伦教授合作发展的「香港人机共生艺术创造平台技术建设」研究计划,他们收集大量有关音乐、舞蹈、电影、视觉艺术等数据,让机器学习人类艺术家的创造,期望机器可以建立自己的一套创作模式。2022年十二月,郭毅可转职香港科技大学,任首席副校长。
受访嘉宾:郭毅可教授
节目旁白:方力申
香港大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教授岑浩璋在微流体和软物质方面的工作获得国际认可,尤其在将全水相体系和液滴微流控相结合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他专注于液滴介面的工程设计,并由此开发新型的生物及细胞相容性材料。液滴微流控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它可以满足一些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层面的需求。岑教授是香港青年科学院院长,希望可以在香港推动科学教育、培养科研人才。
受访嘉宾:岑浩璋教授
节目旁白:方力申
香港理工大学理学院首任院长黄维扬教授,主要研究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光电能源转换机制,近年亦有涉猎金属石墨炔在能源方面的应用。 2010年,黄成为首位华人获得英国皇家化学会过渡金属化学奖。其基础研究结果被广泛引用。由 2014 年起,黄维扬连续七年入选 Thomson-Reuters「高被引学者」名录。他亦分别于2013 年获颁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于2020 年获选为香港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
受访嘉宾:黄维扬教授
节目旁白:方力申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肿瘤学系系主任莫树锦教授,他重点研究与肺癌有关的生物标记和分子标靶治疗。并领导多个重要的跨国临床研究,正式确立标靶治疗为EGFR基因变异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并奠定了肺癌个体化治疗的基础。2018年,他荣获欧洲肿瘤学学会所颁发的终身成就奖,以表扬他于肺癌领域研究对全球带来重大贡献,是首名华人获得这项荣誉。
受访嘉宾:莫树锦教授
节目旁白:方力申
容启亮教授是香港理工大学钟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以及深空探测研究中心主任,容启亮教授主力于设计和制造高效太空工具。这些工具必须体积轻巧,且绝对可靠,须在真空环境、微重力状态、极端温度、宇宙尘埃及宇宙射线等严峻条件下,仍能如常运作。容教授沉着、专注、精准,把工程技术推向新的高峰,对太空方面的研究作出了深远的贡献。「嫦娥三号」的「相机指向系统」、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研发的「落火状态监视相机」、以及「嫦娥五号」的「月面采样及表取封装装置」,都是他与团队的代表作。
受访嘉宾:容启亮教授
节目旁白:方力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