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古今风云人物

    简介

    GIST

    主持人:曾卓然、范永聪

     
    细诉传奇人物的风云事迹,重新认识中外历史。
      
    #香港电台文教组
    #艺文一格 culture.rthk.hk

    最新

    LATEST
    26/04/2025

    左宗棠 (一)∶湖南举人

     
    清朝嘉庆十七年十月初七日(1812年11月10日),左宗棠出生于家乡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左家段村,他的祖父左人锦、父亲左观澜都是乡村塾师,收入十分微薄,左宗棠出生时,左氏一家十口,生活非常艰难。宗棠年幼时,十分聪颖,由祖父教导读书识字,直至六岁,父亲左人锦在省城长沙设馆授徒,宗棠与两位兄长到长沙跟随父亲学习儒家经典及科举考试的八股文。父亲对三兄弟教育甚严,希望他们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二哥宗植及大哥宗棫先后考中秀才,但大哥宗棫体弱多病,年仅二十五岁便去世;二哥宗植后来虽然高中湖南省乡试(省级考试称为乡试)举人第一名,亦即「解元」,但之后多次赴京考试失败,官运蹙滞,郁郁不得志。

    道光七年至九年,宗棠十六至十八岁,长兄、母亲、父亲先后去世,原本十口之家,只剩下宗植、宗棠兄弟及寡嫂、幼侄相依为命。为偿还父亲债务,两兄弟设馆授徒,并且准备科举考试。宗棠的读书书兴趣,不限于应考八股,他对地理、历史、战略、甚至边疆情况兴趣极深,比起其他长沙年轻士子,学识更丰富。当时,任职江苏布政使(江苏省民政及财政主管)的著名学者贺长龄,和他曾任湖北省学政(省教育主管)的弟弟贺熙龄守孝在家,宗棠登门求教,向他们借书阅读,得到贺氏兄弟赏识,成为贺氏兄弟门生。

    道光十二年,宗棠考中湖南省举人,并且与由父亲生前约定婚约的周诒端小姐完婚。周家富裕,而宗棠贫寒,于是宗棠入赘周家,暂时寄居湘潭县岳母家中。之后几年,宗棠兄弟三次上京赴考,都落第而归,周夫人深明大义,对宗棠勉慰有加。宗棠亦以多年教书积蓄,在周家附近租屋居住,摆脱「入赘」窘境。

    26/04/2025 - 足本 Full (HKT 20:00 - 20:30)

    预告

    UPCOMING
    03/05/2025

    左宗棠 (二)∶名满士林

     
    左宗棠虽然上京赴考屡试落第,但由于他的学识和才智在湖南省早已名满士林,道光十七年,湖南巡抚吴荣光聘请他担任醴陵县渌江书院山长,即校长。一位大人物路过醴陵,与宗棠结交,对他十分赏识,引导他治学方法,并且将宗棠的才学点评推介给朝中重臣。这位大人物就是时任两江总督陶澍,他是湖南省安化县人,出身贫寒,嘉庆九年进士,历任福建、安徽等省按察使、布政使,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等封疆大吏,他的幕僚有魏源、包世臣等学者,他提拔的后进有林则徐、贺长龄等名臣,可说是当时的士林领袖。

    陶澍不但向士大夫推介左宗棠,并且与左宗棠结为儿女亲家:陶澍的幼子陶桄与左宗棠长女左孝瑜定亲。陶澍临终,委托左宗棠到安化陶家教导陶氏子侄,因此宗棠在安化居留八年。陶澍女婿胡林翼(湖南益阳人,道光十六年进士)性格豪迈,足智多谋,史书说他「风流无赖,然天资聪颖,「笃嗜《史记》、《通鉴》等史籍,对中外舆图地志、山川危塞、兵政机要,探讨尤力」,他曾据清朝内府地图绘制及出版《皇清一统舆图》,在清末西法绘图传入之前,最详细、准确的民间通行中国地图集;又据历代史书编撰《读史兵略》四十六卷。宗棠与胡林翼志趣相投,成为知交。

    左宗棠在安化陶家坐馆时,发生了中英鸦片战争,清朝战败割地赔款消息传到湖南,左宗棠写诗感慨,其中有诗句云:「和戎自昔非长算,为尔豺狼不可驯」,他预见英国等西方强国对中国虎视眈眈,不会停步。

    钦差大臣、两广总督林则徐奉旨前往广州禁烟,却因为引发战争而获罪,判处流放新疆。几年后,遇赦返回中原,途经甘肃,遇上地方动荡,朝廷临危任命他为署理陕甘总督,其后兼任陕西巡抚。道光二十七年六月,调任云贵总督,处理棘手的汉回冲突,林则徐上任后镇压汉族豪强,处死屠杀回民元凶,化解汉回矛盾,此次事件中,林则徐提拔了张亮基及胡林翼两位下属。林则徐从胡林翼口中,得知曾被陶宫保(陶澍)赏识的湖南奇才左宗棠。

    道光二十九年,林则徐卸任回乡(福建福州),途经长沙,邀请左宗棠见面。二人在湘江官船上相聚,相逢恨晚,彻夜长谈。两人谈及天下大势,认为俄罗斯日后必为中国大患;新疆土地辽阔,物产丰富,但清朝管治松懈,外国有机可乘。左宗棠早年曾写诗提及新疆情况:
    西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
    骆驼万里输官稻,沙碛千秋此石田。
    置省尚烦他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度音铎,度支指国库),
    将军莫更舒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
    左宗棠认为新疆必须建省才可以稳守边疆,但国家财力,己难以负担。林则徐亦同意宗棠看法。二人还谈及清朝官场腐败,吏治不修等困境。直至天亮,二人依依惜别。

    重温

    CATCHUP
    02 - 04
    2025
    香港电台第一台
    X

    王冠与十字架 — 亨利八世到查理一世 (十)∶新秩序 — 共和理念的胜利

    主持人:曾卓然、范永聪

     
    1640年,经历了长达11年的「个人统治」后,查理一世(Charles I)因财政困境,被迫重新召集议会。然而,议会并未满足他的征税要求,而是着手削减王权,推行一系列改革。王权与议会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进入了无可挽回的状态。1642年,内战终于爆发,英格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

    长期以来,王室与议会在权力划分、财政控制、宗教政策等方面的冲突不断升级。议会通过了《大抗议书》(Grand Remonstrance),批判国王专制,提出改革建议。查理一世拒不妥协,甚至试图以武力逮捕议会领袖,导致双方彻底决裂。

    战争初期,王室军队与议会军队势均力敌。王室军队依赖传统贵族和支持君主制的势力,而议会军队则得到伦敦和东南部富庶地区的支持,并逐渐形成了以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为首的新型军队。

    内战不仅是权力之争,更是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对抗。清教徒与高教会派之间的矛盾,反映在战场上各自的立场。战争给英格兰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痛苦,但也促进了政治思想的激烈碰撞。


    1649年,查理一世(Charles I)被处决后,英格兰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实验——共和国(Commonwealth of England)的建立。传统的君主制被废除,上议院被解散,英格兰首次成为一个没有国王的国家。这场革命性的变革,标志着共和理念的胜利,也为欧洲的政治格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的领导下,英格兰面临着重建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挑战。共和国初期,面临内部的宗教分歧和政治派别的斗争,外部则有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反对势力。克伦威尔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征服了爱尔兰和苏格兰,实现了对整个不列颠群岛的控制。

    内部政治上,残余议会(Rump Parliament)的合法性和效率备受质疑。1653年,克伦威尔解散了残余议会,随后成立了「护国政体」(Protectorate),自己担任「护国公」(Lord Protector)。这一举措,实际上确立了军事独裁的统治。

    共和国时期的宗教政策相对宽容,但仍对天主教和传统的圣公会进行限制。经济上,颁布了《航海法令》(Navigation Acts),加强了对海上贸易的控制,与荷兰爆发了第一次英荷战争,为英格兰的海上霸权奠定了基础。

    然而,共和国的实验最终未能长久持续。内部的政治矛盾、经济压力和民众对严苛清教徒统治的不满,为王朝复辟埋下了伏笔。

    香港电台第一台

    19/04/2025 - 足本 Full (HKT 20:00 -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