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古今风云人物

    简介

    GIST

    主持人:张伟国、罗永生

     
    细诉传奇人物的风云事迹,重新认识中外历史。
      
    #香港电台文教组
    #艺文一格 rthk.hk/artitude

    最新

    LATEST
    27/04/2024

    孔子 (七)∶子产相郑

     
    孔子周游列国第一站是与鲁国同姓的「兄弟之邦」卫国。卫国的祖先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和周公的弟弟康叔封。周公平定商纣王之子武庚叛乱之后,封康叔封于商朝王畿旧地,称为卫国,首都在商纣王所建的都城朝歌(今河南省黄河以北的淇县)。卫国在西周及东周前期,是中原北方大国,历代卫君在周天子朝廷担任要职,周平王东迁时,年近七十的卫武公以姬氏宗亲长老身份亲自领兵护卫平王,地位十分显要。

    但卫武公之后,卫国长期陷入公族内斗,最著名的事件是卫庄公(武公之子)的庶子州吁有军事才能,却被兄长卫桓公排挤,出亡外国,纠集一些郑、陈、宋、蔡等国的失意贵族、庶孼公子组成叛军,袭击卫国,杀卫桓公,州吁自立为卫君,但未得周天子承认。不足一年,州吁被卫国大夫石碏骗往陈国,托陈桓公代为贿赂周天子赐给册命,途中被杀。州吁乱事平定,但卫国政局仍然动荡不安,继任君主亦多平庸无能,无力摆平政治社会矛盾。同时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狄人(又称翟人,分为赤狄、白狄、长狄等部族)趁周朝衰落,纷纷越过太行山,进入卫国北方,不断侵扰掠夺卫国及邢国(今河北省邢台市)的城邑。

    卫国国君懿公,是个典型的纨袴子弟,不理国计民生,只知享乐,据《左传》及《史记·卫世家》记述,「卫懿公好鹤」,在宫中养了很多鹤,由专人侍候,懿公上朝及出行,必有鹤陪伴,他喜爱的鹤封为大夫、将军,凡有侮辱、伤害鹤的臣民,治以重罪。公元前661年(即孔子出生前九十年)狄人进攻卫都朝歌,卫国臣民不愿抵抗,纷纷逃亡,狄人攻占朝歌,大事劫掠,朝歌成为废墟,懿公被杀。卫人向齐桓公求助,齐桓公号召诸侯发兵救卫,打退狄人,但卫国已残破不堪,只剩下五千人,齐桓公安置这些卫国遗民于黄河南岸的楚丘(今河南省滑县南部),立懿公堂弟公孙申为卫侯,是为卫戴公。卫国失去了黄河以北领土,由原本的北方大国变成偏处一隅的小国。而号召诸侯击退狄人,重建卫国,成为齐桓公霸业的开端。

    卫国恢复之后,经过数十年休养生息,国力有所恢复。卫成公元年(前629年),卫为避狄人侵扰,又迁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市),经济始现繁荣。但卫国公族仍然斗争不绝,孙氏、宁氏、孔氏(与孔子不同族)掌权,互相攻击,君臣关系不和。其后孙氏失败投奔晋国,宁氏被灭族,卫国国君重新掌权。公元前540年卫灵公继位(孔子九岁),成为卫国在位最长的国君。但卫灵公是昏庸却自以为聪明的人,在位四十多年,卫国政局动荡。他最著名的故事有两件,都与孔子有关:其一是宠幸男宠弥子瑕,留下「分桃」的典故。卫灵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04年),鲁定公派阳虎领兵攻打郑国的匡地(今河南省长垣县北),鲁郑不接界,必须经过卫国,阳虎出兵时不向卫国借道,回国时又率领鲁军在卫国都城濮阳穿行而过;卫灵公感到被羞辱,派弥子瑕追击鲁军,但没有追及。孔子周游列国时,经过匡地,匡人误认孔子是阳虎,围攻孔子,几经辛苦才脱身,因此《论语》有「子畏于匡」的记事。其二,是卫灵公晚年宠爱后妻南子夫人,南子据说是宋国公主,嫁给卫灵公后,因其美艳而非常得宠,代掌国政。灵公昏庸无能,南子掌握卫国实权,却经常召年青大臣入宫,民间讽刺她为「娄猪」即母猪,灵公却毫不在意。孔子周游列国时,通过弥子瑕求见卫灵公,南子听闻孔子是著名学者,曾经是鲁国代理执政,而且是宋人后裔,于是私下召见孔子(即《论语》所记的「子见南子」),引起孔子弟子的不满。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年五十五岁,「去鲁适卫」。当时卫国国君卫灵公虽然接待孔子,视他为宾客,但卫灵公在位已久,老迈昏庸,而且贵族之间政治派系矛盾重重,政局不稳,卫国不可能任用孔子。
    孔子打算到邻近的郑国(国都在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区)寻求机会。郑国同样是姬姓诸侯,春秋初年,郑庄公时期曾经是中原强国,因为与周天子不和,出兵击败周桓王,又威胁宋、卫等国,偃然成为中原霸主。但随着南方的楚国兴起,郑国南方的陈、蔡、许等国相继依附楚国,郑国也受到楚国压迫。郑国北方的晋国亦强势发展,晋文公率领中原诸侯抗楚,郑国夹在晋、楚两大超级强国之间,左右依违,处境困难。


    27/04/2024 - 足本 Full (HKT 20:05 - 20:35)

    重温

    CATCHUP
    X

    孔子 (三)∶十有五而志于学

    主持人:张伟国、罗永生

     
    孔子十五岁,母亲逝世,孔氏家族接纳孔子为家族承继人,从此改变了孔子的人生:从乡村少年变成世袭贵族。孔子改变身份的原因,史籍略而不谈,很有可能孔纥死后,孔氏没有嗣子,食邑及士族身份被取消,后来孔氏族人得知乡间有孔纥后嗣,名孔丘,字仲尼,已经十五岁,而且生得与孔纥十分相似(《孔子世家》记述孔子外貌云:孔子「生而首上圩顶」「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应该是孔纥的遗传)。于是接纳孔子承继家业,并得到鲁国国君和执政公卿承认。

    孔子晋身贵族之后,享有各种贵族权利:有资格参加鲁国各种典礼,可以出仕为官为国效力,有义务参加征伐,但先决条件是学习各种礼仪和典章制度。周朝各个诸侯国都有为贵族子弟而设立的学校,称为「庠」「序」,学生们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学科(即所谓「六艺」),其中「御」是驾驶马车,「书」是识字、书写。还要学习列国的历史,背诵文献和歌谣,这都是为将来治理国家,参与外交作准备。因此孔子晚年回忆他的成长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见《论语·为政篇》)

    孔子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优秀,「三桓」之一的孟孙氏家长孟厘子(又称孟僖子,名玃。三桓之一,为鲁国司空。擅长外交,曾负责与齐、楚等大国结盟,主持讨伐莒国,又随同鲁昭公出访郑、楚)十分赏识孔子,希望儿子孟懿子(名何忌)及南宫敬叔以孔子为师。使孔子在鲁国贵族之间名气大增(《史记·孔子世家》云:孟厘子诫其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厘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二十余岁,获得鲁国最高掌权者,三桓之一季孙氏聘任为「史」,曾经指派不同任务,孔子以公正、尽责获得好评(「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于是被季氏任用为固定官职——司空,即负责季氏食邑工程、人员调配等工作的官员。期间,得到孟孙氏南宫敬叔推荐,曾经随同鲁昭公到洛阳朝见周天子。据说这次洛阳之行,孔子会见了当时在周天子「守藏室」任职的老子(李耳,又称老聸),向他「问道」。孔子三十岁时,又奉命接待到鲁国访问的齐国国君景公,及齐相晏婴。孔子对答得体,充份显示其历史知识及对政局的见解,得到齐景公的赞赏。这些经历,使不少年轻人慕孔子之名求教于门下。然而,五年之后,鲁国爆发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孔子必须作出抉择。

    香港电台第一台

    30/03/2024 - 足本 Full (HKT 20:00 -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