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古今风云人物

    简介

    GIST

    主持人:张伟国、罗永生

     
    细诉传奇人物的风云事迹,重新认识中外历史。
      
    #香港电台文教组
    #艺文一格 rthk.hk/artitude

    最新

    LATEST
    18/05/2024

    孔子 (十)∶万世师表

     
    公元前489年,孔子在陈国遇上了吴国伐陈的战祸,陈国大乱,孔子离陈过蔡地去负函(楚地,今河南信阳),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七日,弟子饥馁皆病,孔子依然讲诵弦歌不止。楚国出兵救陈,楚昭王听闻孔子大名,有意重用孔子,但由于楚令尹子西(令尹即楚宰相,子西人名)的阻拦,此议遂止。孔子离开陈国,回到卫国。

    两年之前,孔子在陈国时,卫灵公年老逝去,太子蒯聩因为与灵公爱夫人南子不和,图谋政变失败,流亡到了晋国,卫国大臣拥戴太子之子公孙辄,立为太孙。灵公死后,太孙继位,年纪尚幼,由南子及叔父公子郢辅政。太子在晋国赵氏家族支援之下,组织兵马准备重返卫国,即将展开父子争国、兵戎相见的局面。孔子见到这种危局,不希望在卫国久留。

    在孔子家乡鲁国,当年排挤孔子的执政季桓子已经逝世,其子季康子继位。季康子对孔子十分尊敬,孔子周游列国在外,但季康子任用了好几位孔子学生,例如任用善于辞令的端木赐(子贡)处理外交,子贡发挥所,说服齐国权臣田恒(田成子)停止侵鲁,改为抗击北上中原的吴王夫差,又说服吴国太宰伯嚭释放被扣押的卫国国君。又向晋国分析形势,趁齐国与吴国交战,作好准备,吴国战胜齐国之后,晋国向吴国发动进攻,收胜利成果。又出使越国,鼓励越王勾践趁吴王夫差北上中原争霸,往背后袭击吴国都城姑苏,使吴国陷灭国之灾。史书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孔子另一学生冉有(冉求)担任季康子家臣,多才多艺,擅长理财,为季康子改革赋税,深受季康子重用。孔子在陈绝粮,到卫国又遭遇政局不稳,有回乡之意。冉有趁机会向季康子提出邀请出游十四年的孔子回鲁国,待以国老之礼。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六十九岁的孔子欣然踏上回乡之路。《论语·公冶长》称: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回去吧!回去吧!我的志同道合晚辈,志向远大,有真才实学。文采灿烂的锦缎,还是要经过适度剪裁。)

    18/05/2024 - 足本 Full (HKT 20:00 - 20:30)

    重温

    CATCHUP
    X

    孔子 (八)∶子畏于匡

    主持人:张伟国、罗永生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打算到邻近的郑国(国都在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区)寻求机会。郑国同样是姬姓诸侯,春秋初年,郑庄公时期曾经是中原强国,因为与周天子不和,出兵击败周桓王,又威胁宋、卫等国,偃然成为中原霸主。但随着南方的楚国兴起,郑国南方的陈、蔡、许等国相继依附楚国,郑国也受到楚国压迫。郑国北方的晋国亦强势发展,晋文公率领中原诸侯抗楚,郑国夹在晋、楚两大超级强国之间,左右依违,处境困难。


    前597年,楚军包围郑国,三个月后,攻克了郑都,郑襄公在大路上打赤膊,牵着羊,迎接楚庄王,向楚国投降,表示服从楚国号令。但此举得罪中原霸主晋国,晋国不时号召诸侯攻伐郑国,以示惩戒。郑国内部贵族亦因亲晋、亲楚而斗争激烈。郑襄公的父亲郑穆公有十几个儿子,穆公死后,爱子灵公继位,灵公年少贪玩,得罪权臣公子宋(成语「食指大动」由此而来),公子宋怀恨在心,联同另一权臣公子归生杀死灵公,立穆公另一儿子公子坚,是为郑襄公。数年后,公子归生病死,穆公一群儿子(襄公兄弟)联手驱逐归生家族,掌握了郑国军政大权,其后经过几番斗争、妥协,剩下七个家族分享权力,称为「七穆」(即穆公的子孙良氏、游氏、国氏、罕氏、驷氏、印氏和丰氏)轮流执政。但七穆家族互相争权,郑国政局动荡不安。公元前563年,郑国爆发了低级贵族及庶民的暴乱,暴民杀死了公子騑(子驷),公子发(子国)及公孙辄,胁持郑简公(郑襄公之孙)。动乱被公子嘉(子孔)率领七穆家族领兵平定,公子嘉执政。公子嘉因处事尊横,被其他家族联手攻杀,其后,七穆之一的罕虎(别字子皮)执政,罕虎为了平衡各家族,任用学识渊博,性格随和,但处事沉着,以深思熟虑见长的国侨为正卿(字子产,公子发之子,发字子国,因此建立国氏。子国在动乱中被杀,子产继承官职),自己退居幕后,并宣告全力支持子产。

    子产执政之后,整顿郑国赋税,确立「乡校」教育,公布刑法(破除贵族黑箱司法),对外折衷于晋楚两强之间,不屈不挠,维护郑国尊严。据史书称:子产执政一年,浪荡子弟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不用下田耕种。第二年,市场上买卖公平,不预定高价了。三年过去,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收工不必把农具带回家,五年后,男子无需服兵役,遇有丧事则自觉敬执丧葬之礼。子产去世后,郑国的青壮年痛哭失声,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

    孔子对子产十分仰慕,在《论语》及其他儒家典籍中,留下大量赞扬子产的评语,例如:
    孔子:「《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
    孔子:「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孔子:「子产于是行也,足以为国基矣。《诗》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子产,君子之求乐者也。」
    孔子:「合诸侯,艺贡事,礼也。」
    孔子:「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孔子:「(子产)古之遗爱也。」
    孔子:「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孔子:「惠人也。」
    孔子:「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
    孔子弟子子贡也说:「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编年史《左传》更记载了大量有关子产的施政及事迹。由此可知,孔子是子产的超级「粉丝」(仰慕者)。

    前522年,子产病死,郑国失去一位「贤相」。当年孔子三十岁。孔子五十五岁到达卫国之后,希望率领弟子到郑国,缅怀子产的风采(《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从卫国往陈国,途经匡地)怎知到达卫、郑交界的匡地,被匡人误会是多年前攻占匡地、并施行暴虐的鲁国权臣阳虎,围攻孔子,孔子感到生命受威胁,叹息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予何?」(意思是自己肩负了复兴周文王礼乐文化的使命,在这地方死了,文化就再无传人;如果文化不亡,匡人可把我怎么样呢?)幸而几天之后,孔子其中一位弟子宁武子,是卫国大夫,出面替孔子解围,孔子终于脱险。

    《论语》记述了「子畏于匡」时的一则小故事: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孔子在匡地脱险之后,回到卫国,其后,遇上了卫国的政治动荡:卫灵公的太子蒯聩(音快柜)不满南子操控灵公,干预朝政,暗中联络一些贵族准备拘禁南子,却被告密,事败,太子逃往晋国。灵公年老,立太子之子公孙辄(音接)为太孙,卫国政局非常不安。孔子对学生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他决定离开卫国,目的地是南方的陈国。当时大概是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孔子五十九岁,他在卫国停留了四年左右。

    香港电台第一台

    04/05/2024 - 足本 Full (HKT 20:00 -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