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张伟国、罗永生
细诉传奇人物的风云事迹,重新认识中外历史。
#香港电台文教组
#艺文一格 culture.rthk.hk
南明永历十年(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为根据地,在福建、广东沿岸与清军频繁交战,郑成功完全控制了海权,并且在杭州、苏州,甚至北京广设商业据点「山五商」,开辟货源以和外国商人贸易、累积资金,招募中外雇佣兵,及进口盔甲、铳炮、刀剑等武器以扩充军力,又以内陆的商业据点为基地,支持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秘密帮会洪门,为北伐作准备。
永历十一年(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七月,郑成功誓师北伐,行军前有令:「不准奸淫掳掠妇女,如有故违,本犯立即枭示,大小将领一并连罪;不准掳掠男子为伙兵,如有故违,本犯枭示,将领连罪。敢有擅动民间一草一木者,本犯枭示,大小将领一并连罪。」
八月,郑军从海路攻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九月,天台、太平、海门卫相率归附,在浙江宁波一带的抗清首领张煌言、张名世等亦与郑军呼应,声势浩大。但浙闽总督李率泰侦知郑军精锐北上,乘机派兵进犯厦门,郑成功担心厦门、金门两岛有失,只得暂时回师。
永历十二年(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五万,船舰五千艘,与浙东张煌言会师,再次大举北伐。大军在钱塘江口的羊山海域遭遇飓风,舰队被吹散,损失数十艘战舰,数千士兵,郑成功三个儿子及六名侍妾亦沉没海中,只得退回厦门。
翌年(永历十三年,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郑成功第三次率领大军北伐,会同张煌言部队顺利进入长江,势如破竹,攻克镇江、瓜洲、江浦,收复镇江、扬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郑军准备进攻江宁府城(南京);
张煌言部亦收复芜湖一带十数县。江南一时震动,百姓纷纷欢迎,哭诉:「时久不见大明衣冠矣!」但郑成功进驻镇江之后,不听张湟言建议立即攻夺南京,反而大事庆祝,饮宴阅兵以展示实力。清军得以集结兵力,与南京城内清军里应外合,郑军遭到清军突袭,大败,大将甘辉及十多位将领战死,士兵、战舰损失无数。郑成功兵败后,试图攻取长江口的崇明岛(今上海市崇明区)作为再次进攻南京的阵地,却久攻不克,只好全军退回厦门,郑成功的反清大业受到重大挫折。
浙江反清首领张煌言配合郑成功北伐,最初收复太平、宁国、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其后战败,退回浙东,只得纠集民间各反对力量,继续在浙东沿海一带进行抗清行动。几年之后,终于认为复明无望,将军队解散,在浙江象山附近的小岛隐居,被清朝擒获,宁死不降,押赴杭州处斩。
主持人:张伟国、罗永生
庆历六年(1046年)正月,包拯完成出使契丹任务,准备回国,契丹官员忽然摒退左右,向包拯作出投诉:宋朝边境的雄州(即旧日的瓦桥关,升格为州,是宋朝面对契丹的边防重镇。今河北省雄县,近年设立雄安新区)新开东南便门,招纳不少契丹南京(即幽州,又称燕京,今北京市旧城广安门一带)奸细,要求包拯「说与雄州」(即提醒雄州官员,不要收集契丹情报。意思是不要破坏两国友好)。包拯即时反驳:雄州假如真的招纳奸细,己早有城门,新开东南城门,与两国友好何干?贵国是否疑心过重?
包拯奉使回朝之后,改任户部判官,主管财务,三年之后,再调任知谏院,即谏院长官。当时包拯五十二岁。
皇佑二年(1050年)春,朝廷爆发了棘手的「冷青案」。事缘开封城忽有一个名为冷青的人,自称是真宗皇帝的私生子,也就是仁宗的弟弟,令朝野震动。由于仁宗是真宗的独子,而他已到中年,仍未有子嗣(仁宗有多个公主,但所生皇子都夭折),冷青的出现,威胁了仁宗的皇位继承。仁宗命包拯处理此案,包拯接旨后,缜密调查,得出结果:冷青之父名冷绪,娶冷青母,先生一女,再生冷青,由此证明,冷青不可能有皇室血统,以「大逆不道」罪,判处极刑。
然而,包拯随后以知谏院职责,多次弹劾仁宗的宠妃张贵妃伯父张尧佐(贵妃父早逝,由伯父抚养),指控他滥权不法,称他为「真清朝之秽污,白昼之魑魅」。仁宗不予理会,照样对张尧佐加官晋爵,引起御史、谏官及其他大臣群起弹劾,仁宗虽然不高兴,但指示张尧佐自律约束。包拯却因此挂上「龙图阁直学士」馆职(衔头),外放为河北都转运使(主管河北路的财政。宋朝的路,相当于省)。在此期间,包拯的独子包繶病逝。年近六十,老年丧子,悲莫甚焉。
包拯在河北都转运使任上,有丧子之痛,要求朝廷免去都转运使繁重职务,「乞便郡」(即要求调任政务较简单的地方州郡),于是调任扬州知州。但不久,因包拯举荐的人犯了错误,包拯要承担举荐失当的责任,被连坐降职。这时,老朋友欧阳修上书为包拯鸣寃,力陈包拯正直清廉,「清誉天下皆知」,岂能以小过弃之!希望仁宗能把包拯置之左右。仁宗接纳欧阳修意见,先任命包拯以刑部郎中官衔知江宁府,即今日的南京。不久,调回京城,担任人所熟知的「权知开封府事」,即民间所传的「开封府尹」。
开封府,又称南衙,初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后梁太祖朱温(朱存忠)以他发迹的根据地汴州为都城,号称「东都」,把汴州升格为「开封府」,管辖十五县,其中浚仪、开封两县衙门都在开封城内,是为附廓县。其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都是开封府。开封府行政长官为「开封府尹」,一般由皇子、皇弟或重臣担任。皇子、皇弟出任开封府尹,地位相当于皇储,有继承帝位的暗示。
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陈桥兵变取得帝位建立宋朝之后,以开封为国都,称为「东京」,开封府建置不变,管辖十六县(开封、祥符、尉氏、陈留、雍丘、封丘、中牟、阳武、延津、长垣、东明、扶沟、鄢陵、考城、太康、咸平),祥符(原浚仪县)、开封两县仍然同为附廓县。
宋太祖任命皇弟晋王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其后晋王继位为宋太宗,太宗又先后任命皇弟魏王赵廷美、皇子元僖、元侃为开封府尹,廷美、元僖有过失被废,元侃继位成为宋真宗,改名赵恒。自此之后,「开封府尹」官名虚悬,没有大臣敢担任,开封府行政长官改称为「权知开封府事」。
据现存的北宋《开封府题名记》所载,自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到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一百四十六年间,开封府先后有长官一百八十三人次,其中,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三位皇帝都曾潜龙在此,都是府尹;大臣任职的先后有吕余庆、寇准、吕夷简、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苏颂、蔡襄、蔡京等名臣,官衔都是「权知开封府事」。
宋仁宗嘉佑元年十二月(1057年1月),包拯以龙图阁直学士任权知开封府事,至嘉佑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这一年半左右的职务,却在民间记忆中,成为包拯的「终身之职」,什至包拯就等于开封府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