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曾卓然、范永聪
细诉传奇人物的风云事迹,重新认识中外历史。
#香港电台文教组
#艺文一格 culture.rthk.hk
1603年,伊莉莎白一世驾崩,无嗣而终,都铎王朝随之落幕。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James VI of Scotland)因与都铎王室有血缘关系,继承了英格兰王位,成为詹姆士一世(James I),开启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詹姆士一世的登基,不仅实现了英格兰与苏格兰王室的联合,更为英国历史带来了新的篇章。
詹姆士一世是一位博学的君主,坚信「君权神授」(Divine Right of Kings)的政治理念,强调君主权威的神圣不可侵犯。然而,他的统治风格与英格兰议会制度产生了摩擦,王权与议会之间的矛盾逐渐浮现。宗教方面,他试图在国教、清教徒与天主教徒之间寻求平衡,但政策的摇摆不定加剧了各派的对立。
1605年的火药阴谋案(Gunpowder Plot),以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为首的天主教激进分子试图炸毁议会,暗杀国王。这一事件震惊全国,加深了对天主教徒的猜忌与迫害。为了团结国内的新教势力,詹姆士一世下令编纂《钦定版圣经》(King James Version),于1611年出版,成为英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宗教文本之一。
在外交政策上,詹姆士一世倾向于和平,试图与欧洲大陆强国维持友好关系,尤其是与西班牙的联姻。然而,这一立场引发了国内新教徒的不满,加剧了内部的宗教紧张。清教徒运动在此时蓬勃发展,部分激进的清教徒选择离开英格兰,前往北美新大陆,开启了英格兰殖民史的新篇章。
议会的力量在詹姆士一世时期逐渐崛起,对君主的权力形成挑战。王权与议会之间的冲突,为其子查理一世(Charles I)时期的政治危机埋下了伏笔。
1625年,詹姆士一世去世,其子查理一世(Charles I)继承王位。查理一世继承了父亲对「君权神授」的坚定信仰,但却缺乏政治灵活性和处理复杂局势的能力。他的统治初期,英格兰面临着财政困境、宗教分歧和与议会的权力斗争,种种因素交织,为日后的内战埋下了伏笔。
在财政方面,查理一世迫切需要资金来支持其外交和军事活动,但议会对他提出的征税要求多次表示拒绝。为了绕过议会,他采取了强制借款、征收船舶税等非常规手段,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和反抗。1628年,议会通过了《权利请愿书》(Petition of Right),试图限制王权,保障公民权利,但查理一世并未真正遵守。
宗教政策上,在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劳德(William Laud)的影响下,查理一世推行高教会政策,强调仪式和主教制度,对清教徒进行压制。这加深了宗教矛盾,特别是在苏格兰地区,引发了严重的反抗。1637年,他试图在苏格兰推行新的礼拜仪式,导致了「主教战争」(Bishops' Wars)的爆发。
与议会的冲突日益加剧,最终在1629年,他解散了议会,开始了长达11年的「个人统治」(Personal Rule)。这一时期,查理一世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积累了更多的政治和社会矛盾。内忧外患之下,查理一世的统治危机四伏。
主持人:曾卓然、范永聪
印度次大陆的宗教多元性是其文化特色的核心之一,塑造了这片土地独特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结构。这种多元共存的格局不仅影响了印度的历史进程,也为莫卧儿帝国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背景。
印度教(Hinduism)是印度最古老、影响最为深远的宗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吠陀时期(Vedic period)。印度教不是一个单一的宗教体系,而是包含了多种哲学思想、信仰和实践的集合。它的核心概念包括业力(karma)、轮回(samsara)和解脱(moksha)。印度教的多神信仰体系中,梵天(Brahma)、湿婆(Shiva)和毗湿奴(Vishnu)被视为主要神只。印度教的影响深入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种姓制度(caste system)的形成和维持。
佛教(Buddhism)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由悉达多·乔达摩(Siddhartha Gautama)创立。佛教在印度本土的发展经历了兴盛与衰落,但其影响远播亚洲各地。佛教强调苦、集、灭、道四圣谛和八正道,追求涅盘(Nirvana)的境界。虽然佛教在8世纪后在印度本土逐渐衰落,但它对印度文化、哲学和艺术的影响仍然深远。著名的阿育王(Ashoka,约公元前304-232年)就是佛教的重要推动者,他的石柱法令(Rock Edicts)至今仍是印度重要的历史遗产。
耆那教(Jainism)与佛教同期兴起,由大雄(Mahavira)创立。耆那教强调非暴力(ahimsa)、不偷盗(asteya)和不占有(aparigraha)等原则。虽然信徒人数相对较少,但耆那教对印度文化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非暴力理念方面。
伊斯兰教(Islam)于7世纪传入印度次大陆,主要通过阿拉伯商人和中亚征服者传播。德里苏丹国(Delhi Sultanate,1206-1526年)的建立标志着伊斯兰教在印度政治舞台上的崛起。伊斯兰教的传入为印度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如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文学、伊斯兰建筑风格等。这些元素后来成为莫卧儿帝国(Mughal Empire,1526-1857年)文化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锡克教(Sikhism)于15世纪末在旁遮普地区兴起,由古鲁·纳纳克(Guru Nanak,1469-1539年)创立。锡克教融合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某些元素,但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组织形式。
这种多元宗教格局为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宗教多样性为文化交流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另一方面,不同宗教群体之间的矛盾也成为统治者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阿克巴大帝(Akbar the Great,1542-1605年)的宗教宽容政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制定的,旨在协调不同宗教群体之间的关系,维护帝国的稳定。
印度的多元宗教格局不仅塑造了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特色,也为莫卧儿帝国的统治提供了重要的背景。理解这一格局对于深入研究莫卧儿帝国的历史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