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张伟国、罗永生
细诉传奇人物的风云事迹,重新认识中外历史。
#香港电台文教组
#艺文一格 culture.rthk.hk
左宗棠在二、三十岁时,屡次上京赴考落第,以举人资格在湖南家乡设馆授徒,及在安化陶家坐馆任教期间,一些与他同辈的士人,却纷纷进士及第,并且进入仕途。例如:
张亮基(1807年—1871年),江苏徐州人,道光十四年举人,捐纳为内阁中书,后以京察一等出任云南临安知府(今建水市),获总督林则徐重用;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进士,入翰林院,散馆,任内阁学士加礼包部侍郎衔,实授礼部右侍郎;
胡林翼(1812—1861),湖南益阳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历任贵州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道台;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入翰林院。
同科进士还有第一甲第一名(状元)的张之万(张之洞兄。历官河南巡抚、河道总督、漕运总督、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吏部尚书等要职。弟之洞,同治二年第一甲第三名进士,即探花,历官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要职,在湖广任上,创立汉阳铁工厂,制造新式枪械。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抗衡维新派全盘革新)、第二甲第八名的沈桂芬(同治年间官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第三十九名的沈葆祯(林则徐女婿,官至台湾海防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创建福建船政学堂)、第六十名的郭嵩焘(清朝第一任驻英法大使)以及第三甲第六名的马新贻(任两江总督时遇刺身亡,即著名的「刺马案」)、第一百十四名的朱次琦(广东南海县九江人,清末著名学者,人称「九江先生」)等中国近代史上的名臣及学者。
道光三十年,左宗棠已经年近四十,满怀壮志却仍然功名未遂,只是一名乡村教师,有负祖父、父亲的期望,亦愧对赏识他的陶文毅公(陶澍)、林则徐、贺长龄等前辈。然而,宗棠在湖南乡村的平淡生活,被道光三十年底发生的太平天国武装反清起事所打破。
道光中期,广东花县人(今广州市花都区)洪仁坤(1814年出生,比左宗棠小两岁)到省城广州考试失败,大病一场,病愈后称他上了天堂,见到一位老人,命他到人间斩妖除魔。从此他言语沉默,举止怪异。其后他抛弃儒家典籍,改信基督教,自称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次弟,并称上帝耶和华为「天父」,称耶稣为「天兄」,与同乡好友冯云山在家乡附近传教,但收效不大,于是改往广西桂平府山区活动。洪仁坤改名秀全,与冯云山成立「拜上帝会」,洪秀全宣扬自创的基督教义,宣称「人心太坏,政治腐败,天下将有大灾大难,唯信仰上帝入教者可以免难。入教之人,无论男女尊贵一律平等,男曰兄弟,女曰姊妹」,由于洪、冯都是客家人,桂平山区亦多客家村落,居民多务农,打石、挖矿、烧炭等为生,生活艰苦,巫鬼信仰普遍,反清秘密帮会如天地会等十分活跃,洪、冯能为贫苦大众争取权益,得到不少民众信赖,又吸收到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等当地村落首领加入,声势扩大。由于「拜上帝会」与地方衙门矛盾不断增加,洪秀全等决定聚衆起义反清。1850年(道光三十年,年初道光帝已驾崩,咸丰帝继位,仍用道光年号)下半年,数万会衆陆续到达金田村聚集,1851年(咸丰元年)1月11日成立「太平天国」,洪秀全自称「天王」,天国宣扬平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把清朝皇帝称为「阎罗妖」。
数月后,太平军攻陷永安州(今蒙山县),在此休整,封诸王,建立官制、礼制。咸丰二年(1852年)4月5日,太平军自永安州突围,进攻省城桂林,不克,绕过桂林继续北上,过全州,冯云山战死,太平军进入湖南,攻克道州、郴州。咸丰二年七月,攻长沙城,新上任的湖南巡抚张亮基率长沙军民奋勇抵抗,太平军围城三个月未能成功,攻防惨烈,双方伤亡惨重,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战死。太平军绕过长沙进攻岳州(今岳阳)、武昌(今湖北省武汉市),夺得数千船舰沿江而下,然后攻陷南京(1853年3月19日),在此建都,号称「天京」。
太平天国猝然发难,广西地方官军措手不及,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将帅阵亡,只敢尾随。太平军势如破竹,直捣湖南。新即位的咸丰帝十分忧虑,帝师杜受田、大学士潘世恩等力荐起用已退休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主持军务。当时林则徐已病重,奉诏力疾由福州起程,途经潮州普宁县,病重逝世(道光三十年十月19日,1850年11月22日)。
咸丰帝及清朝重臣见满洲八旗及绿营官兵已难以抵挡太平军,于是下旨各省士大夫、乡绅组织团练。湖南省首当太平军攻击,各府县士绅纷纷响应。湘乡县人原任礼部右侍郎曾国藩,母亲江太夫人逝世,在家乡守孝,咸丰二年底(1853年1月),接到帮办湖南团练圣旨,前往省城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事宜,组建日后之「湘军」。
左宗棠却没有官职在身,一介草民,在动乱之中,率领亲属及好朋友郭嵩焘、昆焘兄弟等,避居乡野,观察形势。
主持人:张伟国、罗永生
郑成功原名郑森,父亲郑芝龙,原名郑一官,家乡是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石井乡水头村。郑家是当地土豪,世代从事海外贸易。在明朝,明太祖实行锁国政策,明令严禁海外贸易,除政府指定的朝贡之外,有所谓「片板不得下海」,违者处死的说法。因此从事海外贸易,是乾犯死罪的违法走私行为,被朝廷视为「江洋大盗」或「海盗」。
但由于福建、浙江、广东沿海,耕地少、人口多,走私海外贸易,利润丰厚,不少地方土豪勾结官府及沿海卫所驻军,明目张胆放洋出海谋求暴利。当然,有利可图,必有矛盾,海商(海盗)集团之间,各自形成势力,常因利益而爆发冲突。
明朝正德、嘉靖时期(1506至1566年)欧洲开始进入大航海时代:
1492年到1503年间,哥伦布完成了四次从西班牙到美洲的来回航行;西班牙逐渐占据中、南美洲,开拓墨西哥、秘鲁等殖民地;
葡萄牙人廸亚士于1487年带领船队航行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为葡萄牙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1511年葡萄牙海军占领马六甲,1513年到达广东沿岸,1557年获得澳门为居留地;
1519年麦哲伦率船队尝试环球航行,1521年到达菲律宾,麦哲伦被土着杀死,船员继续航行,1522年返回西班牙,1570年西班牙控制吕宋岛,次年建立马尼拉城;
荷兰航海家浩特曼于1592年发现一条从欧洲经过好望角到印尼的新航道,15个月后到达今印尼的万丹,荷兰武装商船逐步控制今印尼群岛的香料贸易,1619年,荷兰人占据爪哇岛上的港口,建立巴达维亚城,为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所在地,垄断香料贸易,并向中国沿海拓展。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04年在澎湖建立城堡作为贸易据点,明水师提督沈有容率领的军队驱逐荷兰人。 1622年荷兰战舰突袭澳门东望洋失败,损失惨重,转移到澎湖,1624年占领台湾,在台湾南部建普罗民遮城(今台南赤嵌城)及在海口建军事堡垒热兰遮城,据此长期统治台湾。
中国出产的丝绸、茶叶、瓷器是这些欧洲商人最殷切的商品,需大量收购运回欧洲及美洲牟利,福建的海商(海盗)成为最活跃的贸易中介者。郑芝龙家乡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少年子弟出洋谋生风气甚盛,足迹遍布澳门、澎湖、台湾、吕宋,及远至南方的马六甲、爪哇、占城(今越南中部顺化、会安等地) ,北至琉球、日本。其中不少客死异乡。泉州府石井郑氏,到郑芝龙祖父一代,家族中已有十多人命丧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