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香港市民:
大家好!
清晨五点,马料水的海风吹过吐露港。我独坐在香港中文大学霍英东遥感科学馆的落地窗前,天色微亮,远山与夜色交叠。脑海又浮现去年九月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观礼平台的瞬间——倒数声响,一道火焰撕开云层,「香港青年科创号」昂首升空。这是香港政府资助的第一颗卫星。由香港中文大学跨学科团队,包括学生和教授设计、开发和应用。那束光不只照亮黄海,也替香港青年与浩瀚宇宙牵起一条航道,而我有幸在连理岛见证梦想点火。
三十多年前,我带着地理学的好奇离开沙田,赴美深造,后在俄亥俄州立与伊利诺大学耕耘教研。多年来收获掌声亦收获提醒:科研的终点不在论文,而在回馈土地、启迪人心。2019 年,我回到母校主持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2023 年接任崇基学院院长。从城市健康遥感到全球变迁,我始终坚信:仰望星空,是为了更好守护人间。
回港后,我见证本地创科版图迅速扩展——河套区创科园、新田科技城相继动工;多所大学与企业携手打造微卫星实验阵列。星辰,正悄悄融入这座城市的日常。未来的十年,或许决定于我们能否把这份仰望,转化为扎根研究、开放合作与包容共识。每当夜深人静,我走过中文大学的百万大道,抬头望见北斗星闪耀,心里默念:那些微光也在守望着香港的潮起潮落。
放眼 2025年,太空产业既有机遇亦有挑战。全球太空赛道释放三股动能:其一,低轨宽带星座覆盖海洋与偏远地区,连接成本不断下降;其二,极端气候频发催生精准观测需求,高分辨率影像结合 AI 逐步进入保险、粮食及碳市场;其三,在轨维护与 3D 列印结构件突破,预计 2030 年相关市场规模可达六百亿美元。对香港而言,结合国际金融、保险与法律服务优势,有望在资本与规则环节占据重要位置。同时,也浮现三道关口:第一,国际频轨申请竞争白热化,小型经济体面临资源缺少压力;第二,太空碎片持续增加,低轨环境需更高规格的避碰与除役方案;第三,卫星系统工程与软件定义卫星人才仍然不足,专业培训与跨域合作极待加速。机遇与挑战并存,正如真空箱内零下与高温的循环锻炼结构,也将锻炼香港的韧性与创造力。
香港中文大学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卫星星座来应对挑战。此外,我们拥有完整的卫星发射链(从发射、使用我们研究所独特的卫星接收站接收、处理到应用)。香港中文大学设有「航天科学与地球资讯学」2+2课程。学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学习两年,然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学习两年。该课程旨在培养新一代航空航天专业人才,涵盖从工程到应用科学的各个领域,旨在开发智慧城市、碳中和、紧急应变和低空经济等应用。
星空的价值,终归落在人心。当「香港青年科创号」越轨而过,每秒 7.5 公里的速度在夜幕留下无形轨迹,提醒我们:太空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下一段故事的开篇。亲爱的朋友,当你听到这封家书,或许正走在上班的路上,抬头只能看到钢筋水泥与霓虹招牌。但请记得,在几百公里外的轨道,有一颗写着「Hong Kong Youth」的卫星,正以每秒七点五公里的速度飞过你的头顶。那是一枚属于香港的微光,也是一个时代留给我们的邀请函:与其仰望,不如启程。愿我们携手,把香港塑造成连接太空与地球的枢纽,让星辰之光照亮我们平凡的每一日。
中大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卓敏地理学讲座教授、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
关美宝
2025年5月3日
主持人:公共事务组
亲爱的女儿Bella:
等你今年夏天学会游泳,妈妈会带你到大海浮潜,介绍香港的珊瑚给你认识。
你经常问妈妈为何如此热爱海洋。其实妈妈我是一名珊瑚研究员,主要的工作是在香港不同地方潜水,进行水底生态调查,观察记录珊瑚的健康情况。另外,妈妈亦会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了解气变化对香港珊瑚的影响。妈妈的实验室更养了很多珊瑚宝宝,待他们长大之后,我们便会将它们放回大海,帮助修复香港受破坏的珊瑚群落。
妈妈我好似你般年幼的时候,经常与公公、婆婆和舅父一起到海滩玩,周末更会出海钓鱼,见证海洋的美丽及生物多样性。我长大后,公公开始教我浮潜,令我对海洋有更深的认识。原来这个「神秘大海」有很多我从未见过的面貌,与我想像不同,令我对海底世界更加好奇。后来我读大学时考到潜水牌,终于可以潜到水底一探究竟。我更亲眼见证不同品种的海洋生物,不单有很多珊瑚,更有成群结队的珊瑚鱼在我身边游来游去,那份震撼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希望待你长大后我们一起体验。
妈妈的日常工作,主要在香港的东面和东北面水域潜水,尤其是东平洲、海下湾海岸公园和西贡一带,这些地方是香港珊瑚覆盖率和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方。因为这一带没有受珠江淡水水流影响,加上有天然屏障的保护,所以孕育了丰富的珊瑚群落。
事实上,香港作为一个沿岸发展蓬勃的城市,海洋环境受到很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沿岸发展、水质污染、海洋垃圾等威胁珊瑚存活。就如香港东北部的吐露港赤门海峡。其实早于1980年代初,这一带有不少珊瑚,例如灯洲、扯悝排,珊瑚覆盖率曾经高达百份之70-80,媲美现时海岸公园,当时妈妈我也未出生。
不过,后来随着沙田及大埔新市镇发展,吐露港水质污染严重而被破坏,令珊瑚覆盖率在短时间跌至少于一成,是香港首次海洋生态灾难!香港政府在1987年,开展吐露港行动计划,慢慢令吐露港整体水质在其后十几年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可惜,水质改善时至今日二十多年,珊瑚生态都未能恢复。由此可见生态破坏远远超过大自然自我恢复的能力。所以,妈妈与珊瑚学院研究团队选择在赤门海峡,作为珊瑚修复研究地方,希望可以帮大自然一把,修复破坏了的珊瑚群落。
要开展珊瑚修复计划,就好像陆地植树行动般。首先要说妈妈的团队用来进行修复的珊瑚是如何得到——主要有两方法,分别无性繁殖及有性繁殖培育所得出的。
无性繁殖,就如植物节枝,断了的枝条可以培育出另一棵植物。以珊瑚来说,我们当然不会用伤害珊瑚的方法采集珊瑚碎块,这些珊瑚碎块是我们从大海执拾得来,例如一些被台风损毁的珊瑚,或者珊瑚因受到生物侵食而倒塌了、碎裂了的部份。它们的碎块在海洋存活机会相对低。我们的团队会进行收集,如果碎块太大,我们会把它切细,再将它们固定于培育底座上,放于育养基地进行培育,待它们康复长大,再进行移植。我们由2019年已经开始这个计划,当中移植到吐露港赤门海峡的珊瑚存活率超过九成!
除了野外拯救珊瑚碎块,妈妈的研究团队亦会使用有性繁殖方式培育珊瑚。每年珊瑚会在一个或数个夜晚同步产卵,那些日子妈妈每晚都要潜水,更会在实验室工作至深夜。因为我们团队会把握这个时间,收集这些珊瑚的卵子和精子带回实验室帮珊瑚进行授精和培育,等它们长大一些后再移植到修复地点。目前培育过程一般都要最少一至两年。培育珊瑚宝宝虽然要花上更多的技术、资源培育,如人力、物力及时间,但由于珊瑚一次过生产精子卵子很多,以致我哋可以培育好多珊瑚宝宝(数以万计幼虫)。加上每个珊瑚宝宝都是透过精、卵结合,基因多样性相对丰富。在生活环境剧变的情况下,基因多样性愈丰富,愈有机会有珊瑚个体可以存活下去。
妈妈团队在2019年首次将2岁大的珊瑚宝宝移植到吐露港赤门海峡,这批珊瑚宝宝在大海不但顺利成长,更在大海生活三年后更踏入了性成熟阶段,在自然环境中产卵,是香港首次!
珊瑚存活,对于修复计划是基本的事,我们希望它们可以健康长大,在野外繁衍后代,以至将来我们的大海会有更多珊瑚。珊瑚修复不只是一、两个珊瑚,而是修复整个珊瑚群落,就像植树,是希望修复整个森林,最终做到生态系统修复,提高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所以我们要付出的不只是一、两年,可能要花上十年,甚至几十年才可以见到果效。所以珊瑚修复从来都是一件漫长艰辛,需要坚持,默默付出的事。我们常说:「破坏容易,修复困难」,所以比起做修复,我们更加需要进行保育,好好保护,去珍惜我们现时拥有的珍贵珊瑚群落。
Bella,你记得妈妈经常跟你说健康的珊瑚礁在大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吗?因为它们为不同海洋生物提供栖息,觅食和繁衍地方。它们亦都可以保护海岸,免受风浪侵蚀,是我们的后花园。这些我们称为「生态系统服务」,只要好好保护珊瑚群落便可拥有,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所以若珊瑚死亡,影响不单是海洋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对我们都会造成很大影响。
面对全球气侯暖化、水温上升、过度补鱼,及海洋污染等等问题,全世界的珊瑚礁都正面对死亡、衰退现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过去2024年的夏天,气温真的好热,是破纪录的热。不单陆地热,海水温度亦同样好热,导致本港水域出现大规模珊瑚白化的现象。其实珊瑚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 在不合适的环境因素影响下,受压力的珊瑚会把体内共生的虫黄藻排出体外。由于珊瑚的活组织是透明的,所以珊瑚在失去了虫黄藻的情况下,便会显现出其白色的碳酸钙骨骼, 看起来就好像变白了,这种现象称为「珊瑚白化」。 我仍记得你听到「珊瑚白化」之后好担心珊瑚,还说要用颜色笔帮珊瑚填上颜色。幸而,当夏天过去,水温回落后,大部分珊瑚都恢复原有颜色了!
香港本来就是十分适合研究珊瑚的地方。尽管作为沿海发展蓬勃的城市,海洋环境受到很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加上受制于地理因素,冬季水温较低,整体而言不是最理想的珊瑚生长环境。但在各种不利珊瑚的环境因素影响下,我们仍然拥有很丰富的珊瑚群落,珊瑚品种数量比加勒比海还要多。而我们的实验亦指出香港珊瑚对环境状况改变有颇强的适应能力。所以了解香港珊瑚存活机制,或许能帮助我们了解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珊瑚将来的存活和帮助它们适应的机制,在研究和保护都有着重大意义,所以我们真的不可以小看香港的珊瑚!这亦是推动妈妈进行更多珊瑚研究的动力——因为只有当我们更多关注和了解,才能为香港海洋带来正面的改变。
等你长大后,妈妈一定会带你去潜水,让你可以亲身感受,欣赏我们丰富的水底世界,一起保护珊瑚,守护海洋!
爱你的妈妈上
2025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