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香港市民:
大家好!
清晨五点,马料水的海风吹过吐露港。我独坐在香港中文大学霍英东遥感科学馆的落地窗前,天色微亮,远山与夜色交叠。脑海又浮现去年九月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观礼平台的瞬间——倒数声响,一道火焰撕开云层,「香港青年科创号」昂首升空。这是香港政府资助的第一颗卫星。由香港中文大学跨学科团队,包括学生和教授设计、开发和应用。那束光不只照亮黄海,也替香港青年与浩瀚宇宙牵起一条航道,而我有幸在连理岛见证梦想点火。
三十多年前,我带着地理学的好奇离开沙田,赴美深造,后在俄亥俄州立与伊利诺大学耕耘教研。多年来收获掌声亦收获提醒:科研的终点不在论文,而在回馈土地、启迪人心。2019 年,我回到母校主持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2023 年接任崇基学院院长。从城市健康遥感到全球变迁,我始终坚信:仰望星空,是为了更好守护人间。
回港后,我见证本地创科版图迅速扩展——河套区创科园、新田科技城相继动工;多所大学与企业携手打造微卫星实验阵列。星辰,正悄悄融入这座城市的日常。未来的十年,或许决定于我们能否把这份仰望,转化为扎根研究、开放合作与包容共识。每当夜深人静,我走过中文大学的百万大道,抬头望见北斗星闪耀,心里默念:那些微光也在守望着香港的潮起潮落。
放眼 2025年,太空产业既有机遇亦有挑战。全球太空赛道释放三股动能:其一,低轨宽带星座覆盖海洋与偏远地区,连接成本不断下降;其二,极端气候频发催生精准观测需求,高分辨率影像结合 AI 逐步进入保险、粮食及碳市场;其三,在轨维护与 3D 列印结构件突破,预计 2030 年相关市场规模可达六百亿美元。对香港而言,结合国际金融、保险与法律服务优势,有望在资本与规则环节占据重要位置。同时,也浮现三道关口:第一,国际频轨申请竞争白热化,小型经济体面临资源缺少压力;第二,太空碎片持续增加,低轨环境需更高规格的避碰与除役方案;第三,卫星系统工程与软件定义卫星人才仍然不足,专业培训与跨域合作极待加速。机遇与挑战并存,正如真空箱内零下与高温的循环锻炼结构,也将锻炼香港的韧性与创造力。
香港中文大学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卫星星座来应对挑战。此外,我们拥有完整的卫星发射链(从发射、使用我们研究所独特的卫星接收站接收、处理到应用)。香港中文大学设有「航天科学与地球资讯学」2+2课程。学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学习两年,然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学习两年。该课程旨在培养新一代航空航天专业人才,涵盖从工程到应用科学的各个领域,旨在开发智慧城市、碳中和、紧急应变和低空经济等应用。
星空的价值,终归落在人心。当「香港青年科创号」越轨而过,每秒 7.5 公里的速度在夜幕留下无形轨迹,提醒我们:太空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下一段故事的开篇。亲爱的朋友,当你听到这封家书,或许正走在上班的路上,抬头只能看到钢筋水泥与霓虹招牌。但请记得,在几百公里外的轨道,有一颗写着「Hong Kong Youth」的卫星,正以每秒七点五公里的速度飞过你的头顶。那是一枚属于香港的微光,也是一个时代留给我们的邀请函:与其仰望,不如启程。愿我们携手,把香港塑造成连接太空与地球的枢纽,让星辰之光照亮我们平凡的每一日。
中大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卓敏地理学讲座教授、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
关美宝
2025年5月3日
主持人:公共事务组
各位开创香港未来的创新先锋们:
大家好!新一年,我在此恭祝香港各界「创新灵想添气象,创业宏图经济昌」。
创新科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更是驱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动力。特区政府致力将香港打造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而《香港创科蓝图》指出了明确发展方向及清晰推行策略。
过去数年,香港创科发展取得不少瞩目成果。例如在《2024年世界数码竞争力排名》中,香港提升三位,名列全球第七;在智慧城市指数亦排名全球前20;同时亦被评为全球前10大创新城市。这都充分体现创科政策的成效。作为创科业界一份子,见证着香港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实在令人鼓舞。
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作为驱动创新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重要推手。根据市场机构估算,未来五年人工智能市场会持续呈快速增长态势,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由2024年的1,840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8,267亿美元。
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足够的算力、算法、数据及人才等关键因素,而香港正正具备了多方面优势。
我们的科研实力雄厚—香港是全球唯一拥有五间世界百强大学的城市,汇聚一众国际顶尖科研人才。而作为数据密集型的经济体,香港拥有大量高质量数据,特别是在金融、医疗及交通等领域,为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提供丰富场景。不过,根据早前顾问公司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本地大学和研究中心的算力资源分散,无法满足大型人工智能项目对高端算力之需求。
数码港作为香港人工智能及数码科技旗舰,肩负起推动香港创科生态发展的使命。我们深知算力基建对于人工智能研发及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于2024年积极建设香港规模最大的数码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超算中心已在去年正式投入服务,人工智能实验室亦同步启用,标志着香港人工智能发展迈向又一新里程。当我出席超算中心开幕仪式时,内心既激动又满怀期待。我深信这里将会成为企业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未知领域,实现突破的「加速器」。
数码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的算力容量将在今年内,提升至每秒浮点运算3,000千万亿次(即3,000P),相当于一小时可完成近100亿张图像处理,满足本地科技界对算力的迫切需求。目前,超算中心配合特区政府拨款30亿港元,通过数码港推出「人工智能资助计划」,资助本地创科界善用超算中心算力,获得业界踊跃支持,将会实现更多科研突破,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而人工智能实验室,则汇聚各地人工智能生态圈伙伴,藉着共同研发应用于不同行业及场景的人工智能创新产品,推动相关创新技术转化落地。数码港将继续以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为核心引擎,着力构建完整生态圈,支持创新研发及应用,推动科技产业化发展,以及各行各业智能化升级转型。
目前,我们汇聚超过350间专注研发人工智能、大数据、机械人技术等领域的企业,亦包括引进多家人工智能龙头企业落户,善用有关企业的的科技成果、创新人才等实力和资源,为香港创科业界注入新动力。这些初创公司及科技企业是人工智能生态圈的核心力量,它们通过创新技术,推动人工智能于金融、智慧城市、数码娱乐、网络保安等领域应用,为香港实现智能化升级。
例如在2024年8月,数码港与金管局合作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沙盒,为银行提供风险可控的环境,以开发及试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推动银行业创新。而在今年初,我联同数码港团队,以及多间初创企业到印尼参加推广活动,期间向当地企业分享了香港金融科技如何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获得当地企业高度评价。
在上个月,内地人工智能公司发布的智能聊天模型面世,迅速引起全球关注,内地人工智能企业再次在国际舞台展现强大的研发能力,令全球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进一步升温。证明了只要有创新资源及人才,无论在何地都能够创造出世界级创科成果。
现时数码港的企业数量已突破2,200间,包括4间上市公司及7间独角兽企业。企业融资超过420亿港元,更荣获超过1,600个行业奖项及530个知识产权。
数码港将继续推动香港发挥「超级联系人」及「超级增值人」的重要角色,成为内地创科企业「走出去」,以及将海外企业、技术与人才「引进来」的双向跳板。将香港雄厚科研基础、国际人才及资源优势,连结大湾区内地城市之产业化实力,共同构建日益蓬勃的人工智能及创科生态圈。
期待来年,我们一起迎接新挑战,一起再闯新高峰,携手推动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更为国家数字经济及智慧社会嘅高质量发展贡献创新力量。
多谢大家。
数码港主席陈细明
2025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