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由编辑所加
田叔你好:
你已经走了3年还是4年,彷佛是很久以前的事,但关于你和你太太的片段我还是历历在目。想起你第一个画面就是年过80的你每天拖着瘦小的身躯,踏着细碎的步伐,为患血癌的太太去领免费饭,一般人走十五分钟的路,你要用差不多一小时行。还有每次与其他年长护老者开会,提到要找代表表达护老者的心声,你都会毫不犹豫,主动答应接受不同传媒访问,每一次听你发言或者接受访问,你的声音虽然微弱但好坚定,我知道你为的是希望所有基层的年长护老者,可以有一天领到政府的护老者津贴及有需要时能获得多一点照顾。
田叔,经过你和其他护老者的努力,社会现在多了讨论护老者的困难,政府亦开始关注照顾者,政府委托了理工大学做「香港长者及残疾人士照顾者的需要及支援顾问研究」,2022年公布了研究报告,接着施政报告亦出现有关照顾者的篇幅,今年10月会将照顾者津贴计划恒常化,并且金额提升至3000元,本来是一个很值得高兴的进展,可是,我们认识一班基层护老者仍然未合资申请护老者津贴,因为仍有四大申请门槛未放宽,领综援及长者生活津贴、领伤残津贴的照顾者仍是不合资格申请,并且要5年前开始申请长期护理服务才合资格。所以我们认识一班基层、经济困难的照顾者至今仍然是领不到护老者津贴。可是你知道,身为基层年长照顾者,当家中有体弱家人要照顾的时候,便明白为何护老者津贴那么重要,田叔你曾经参与香港社区组织协会2017年有关基层年长护老者的研究,里面近8成受访护老者表示,需要照顾家中体弱长者后开支增加,最大开支分别是药费、交通费及保健食品费用。
而基层护老者的经济压力绝对不容忽视,我们认识另一位年长护老者,照顾患认知障碍症的丈夫,因为经济困难而在照顾时增加不少压力,婆婆开始照顾体弱丈夫已导致抑郁症病发,每次陪丈夫看病都是一次艰苦的旅程,因丈夫身体弱又脾气不好,每走几步便嚷着要坐下休息,疫情期间更因不愿戴口罩而经常同婆婆争执,虽然坐的士会相对较轻松,但因经济困难,要节省金钱,婆婆多数宁愿选择承受压力,带患认知障碍症的丈夫坐公共交通工具去医院或诊所覆诊。两年前,因种种压力及身体情况影响,婆婆「爆血管」入院,清醒后不是关心自己的病况,而是关心丈夫是否有人照顾食饭及食药,这反映香港护老者的另一个困境,当照顾者有病或有急需时,没有紧急支援服务可以帮忙,以致照顾者即使自己患病或有事,都「死顶」,导致身心疲累,压力非常大。
香港仍然未有照顾者为本政策,及没有一个官方统一的照顾者定义,当照顾者有需要时要到不同部门或服务单位,经历多次不同标准的评估及审查,这些繁复或不成功的经验会阻碍有需要的护老者对外求助。而且未有全港照顾者的统计数据,未能对应问题而作完善政策及服务规划,特别未有具体措施去发掘及支援高危的照顾者家庭。今年10月政府会设立支援专线,让照顾者有需要时可以透过热线电话寻求协助,可是若背后的支援服务无改善,未必能真正支援到有实际需要的护老者,政府现时提供约230个指定日间暂托名额和约330个指定住宿暂托宿位,并将于2023至24年度增加约30个日间暂托名额,虽然即将会增加暂托服务名额,但供应远远未能应付需求,而照顾者面对不同类别及程度的需要,除了仍然需增加更多现有服务的名额,亦需要发展其他类型服务,特别是发展社区资源。
我们机构香港社区组织协会最近有一个小规模的计划:长者社区保姆计划,希望政府参考于各区进行类似的计划,由社工及其他专业人士为社区中有心服务长者的妇女提供训练及支援,善用她们不用照顾小孩的时间,协助同区有需要的年长护老者。田叔如果你仍在就好,我可以介绍计划给你,长者社区保姆计划的妇女会定期联络及家访护老者家庭,提供关怀及了解日常生活需要,她们可以协助买餸、陪诊、上门暂托、紧急支援及连系社区资源等等,甚至为每位长者进行简单认知障碍评估及训练,经职业治疗师评估及指导,妇女上门陪同长者及护老者做复康运动训练,按照每一个护老者家庭的需要提供合适的服务,参加计划的长者同护老者心情都好好多,护老者又可以有机会喘喘气。
我经常想,如果香港有照顾者为本的政策及服务,基层年长护老者如果有护老者津贴,有更到位的紧急支援服务及暂托服务,还有长者社区保姆计划,你和其他几位已离开的护老者生活会有什么不同?会否可以过得轻松一点?感觉到世界更多关心和温暖?会不会不用在病患、担忧及悔疚中离开?会不会可以有时间更加关心自己多一点?年长护老者可不可以过更快乐安心的晚年?不会再于新闻报导见到有关照顾者的悲剧?
田叔,祝愿你在另一个世界可以和太太过得惬意自在,不用再承受身心痛苦,希望你也能祝福及看顾其他仍在尽心尽力照顾家人的基层年长照顾者。
阮姑娘敬上
2023年5月27日
主持人:张凤萍
*标题由编辑所加
Eliza:
不经不觉间你已经从社会福利署退休了十多年,最近社会开始讨论有关安老院舍的条例修订。在这时候你一定会有一番感受,因为你在一九九零年代时是负责规管香港安老院舍的立法工作,当时其实同样是面对不同的压力,业界当时候是怀疑在立法后,私营安老院将无法继续经营下去,似乎今天也是同一类型的意见。但当年立法后其实都不见有院舍因为相关条例的通过而结业。今次建议的改动也一样有寛限期,有些改动更长达八年,相信也跟上一次立法时候一样,有心继续经营下去的院舍,又一定会在寛限期之前作出适当的改变。其实当时你在立法完成后都知道,相关的立法并未能充份提升院舍的质素,充其量亦只是确保院友能够在安全环境下生活。所以你们也于2002年至2004年时,透过奖券基金拨款向香港老年学会进行了为期两年的「香港安老院舍评审先导计划」,亦向政府建议推行自愿参与的安老院舍评审计划,以提升本港的安老院舍质素。香港老年学会亦于2005年正式成立了香港安老院舍评审计划,至今已经有十七年的历史。三年前,社会福利署更资助私营院舍参与评审认证的工作及要求所有买位院舍都要进行评审认证,这都是有助于提升安老院舍质素的。
自从1983年私营安老院在香港出现后,社会及安老服务界都是关注着安老院舍的质素,又确实是过往多年来一些质素欠佳的院舍的负面新闻都是会引起社会的不安,上一届政府制定安老服务行动方案期间的讨论,已经承诺会透过修改安老院舍法例以提升服务的质素,其中以人均面积、人手比例及人力资源最为社会人士的关注。这次的修例正是集中于以上几点,亦用了过往五年的时间研究,直到这届政府完结前才能提案立法,似乎也是迟了一些,而且条例的寛限期都有八年,再加五年已经是十三年了。
最近在不同的讨论中亦有人带出有关院友人均面积由现时的 6.5平方米提升至9.5平方米,大量减低了院舍床位的供应,到时长者会不会可以有足够院舍入住呢?
在人均面积的问题上,都与长期关注长者问题的组织之建议有一段距离,组织都是建议人均面积应该在13至16平方米之间。现有的6.5平方米或修订后的9.5平方米的人均面积,仍然是一个挤迫的环境。在第五波疫情所出现的传染疾病的爆发情况也随时可以再出现,而且长者的活动空间仍然极之有限。安老服务业界的声音是增加人均面积会减少超过六千个宿位,是否会影响到长者无法入住安老院舍呢?但从一个长者住客的角度来说,提升院友生活的空间就是急不容缓了。
其实与这相关的讨论更重要的应该是香港长者入住安老院舍的比率是否太高呢?相信你仍然记得香港的安老服务的政策,自七零年代开始都是强调「社区照顾」为目标,但是自上世纪九零代开始,长者入住院舍的比率都是偏高的,可能都比其他世界地区及亚洲邻近国家为高。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在过往的二十年来由政府直接资助的院舍宿位包括津助院舍及买位院舍的宿位,数字都是徘徊在长者人口的百分之二点六左右,加上正在轮候院舍的人数又占长者人口的百分之一点四左右,这两个数的总和是长者人口的百分之四。
不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对有长期照顾服务需求的长者之社区支援服务,包括日间护理中心及上门的家居照顾服务的数量是远远低于院舍的增长速度,对很多家庭面对有照顾需要的长者,并缺乏地区及到户服务,而家人又需要返工及返学,就根本没有能力将有需要的长者留在家中,很多时也是无奈地申请入住安老院舍,但因为轮候政府安老院舍又要需时一至两年,在燃眉之急底下,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入住私营的安老院舍。另外对一些患有严重伤残性疾病如中风或骨折等病人,在急于离开医院的要求下,似乎入住私营安老院是唯一的选择了。这亦是过往二十多年来私营安老院舍宿位急速增长的原因。
在今次院舍条例修订的八年宽限期,正正就是社会应该好好地思考如何压缩安老院舍宿位的需求及整体入住比率。如果能够减低的话,现时业界的忧虑自然不会存在了。
要达到真正能够在家养老以减低长者入住院舍比率,就需要大幅度增加投资于社区的支援服务,其中包括大量增加日间护理中心的数目及名额,透过根据长者居住的分布研究,在多区域多地点增设多些中心。在未来应该考虑,除了现有的大型日间护理中心外,设立规模较细小至十五至二十人左右的屋邨护老站,让家人在返工前可以带长者到楼下的护老站,然后放工后可以亲自带长者回家。除此之外,服务时间亦需要设弹性,对应家人的作息时间,由上午七时开始至晚上七八时后,是更能够配合家人的需要。
另外,上门支援服务是对独居长者或两老户另一重要的服务,很多独居长者或两老户的年老配偶,其实是缺乏在家照顾弱老的能力,以致长者需要入住安老院舍。如果香港能够为这类特别需要的家庭提供更全面及贴身的上门照顾及护理服务,自然可以大幅度减少长者入住院舍的需要。澳门特区政府已经于十年前开始推出具备二十四小时的上门照顾护理服务,其成效更是显著,现在已经变成一种常规服务。香港真是要急起直追发展了。
此外,为全职家居护老者提供护老者津贴及喘息服务,都是有助于支持护老者的能力及持久性,有助于减轻入住安老院舍的需求。
Eliza 我相信你现在仍然很关注安老服务的质素,只有透过减低长者入住院舍的需求、政府直接资助及监管所资助院舍、促进一个健康的优质院舍竞争、全面的院舍评审、提升院舍专业人员及护理人员的供应及待遇,都是未来建设一个关爱长者社会的必须条件。
祝生活愉快。
梁万福医生
2022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