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
嘉宾: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王凯亮
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
嘉宾: 香港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临床肿瘤学系莫树锦教授
「我是莫树锦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临床肿瘤学系系主任,我从事肺癌研究,在这方面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年。 我主要研究肺癌的治疗,由标靶治疗、免疫治疗到新进的cancer vaccine或者cell therapy我们都有兴趣研究。另一方面,我们有很多研究与基因量检测有关,如何找到一个基因的靶点,能够帮助病人接受更好的治疗。」
在二十几年前的世界,当未有标靶治疗的时候,医生只可以透过化疗方式治疗肺癌病人。
「2002年,曾有文章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指出,检视化疗的成绩,发觉病人平均生存时间只有十个月,可想而知在2002年那段时间,对于肺癌病人来说,是一个相当黑暗的时间,但是自从我们知道了EGFR这个突变,尤其在东方人口中相当多,我们进行了一个大型研究,证明了如果有EGFR靶点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标靶药,如果没有的时候,化疗会比较好,我们称之为个体化治疗的第一步。 走了第一步之后,当然有第二步,接下来十多年,我们找了很多不同的靶点,我们现在有一些新药可以针对不同的靶点,所以换句话说,一个肺癌病人走进来,我们不再会就这样建议进行化疗,反而我们会先看看他的基因,按他的基因而决定标靶治疗。 当然亦有很多病人没有这个标靶的存在,尤其是吸烟者,有这个标靶的机会率是偏低的。 与此同时,过去十多年,我们亦从免疫治疗入手,Anti PD-L1治疗会按病人PD-L1的表达,而去选择治疗。现在来说,我们成功地让免疫治疗能够改变治疗的方向,差不多20%到30%的病人有可能长期生存。 」
虽然现时标靶药物已经有不错的成效,不过怎样应对药物失效的问题,会是有关研究领域的专家持续的关注。
「我们在这方面也有不少研究,当失去效用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方法处理,这是一个颇大的范畴,在接下来五至十年,应该会有很多新药应而产生,但是除此以外,亦有好几个新的平台,所谓治疗的平台,是指能够帮助到癌症的治疗的科学新方法。其中一个平台我们称为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 ,就是一个单元抗体,我们附带了一个化疗药物在那里,因为化疗药物就这样进入身体,很可能令许多正常细胞受影响,但是如果有一个单元抗体懂得找癌细胞的时候,将化疗直接带到细胞里面,可能可以减少它的毒性。 」
未来的研究趋势还包括,如何应用细胞治疗,在更多不同种类的癌症病人身上。
「利用自身的CAR-T细胞, 经过基因改造,带回病人身体里,去打自己身体的癌细胞,在血癌、淋巴肿瘤相当成功,因为那个靶点很清晰,但在其他的肿瘤,包括肺癌、肝癌、胰脏癌,还是一个初步的阶段,在这一年已经开始有些头绪,我们能够有CAR-T去针对这些肺癌、肝癌或者其他的肿瘤,希望接下来十年有更多发展,能够令CAR-T细胞治疗能够帮到这些病人。我们作为临床肿瘤科医生,跟病人走过很多日子,也跟很多研究人员走过很多日子,才能把最好的治疗带给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