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
嘉宾: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助理院长(环球拓展)、微生物学系临床教授及副系主任陈福和教授
「大家好,我是陈福和,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助理院长(环球拓展)、微生物学系临床教授及副系主任,同时我也兼任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医学部教研室主任,以及香港青年科学院的院士。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新发传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控制。」
2003年,正在港大修读医学院的陈福和教授遇上沙士在香港肆虐,他及后选择成为了一位微生物及感染学专科医生,继而更开启有关新发传染病的科研道路。
「在我修读医学院那个年代,我们这个科目仍然是比较冷门的,但当我在医学院念三年班时,当时是2003年,大家也记得当年香港发生沙士疫情,全香港的市民,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切身体会到传染病的可怕,以及它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影响。于是在我毕业后担任医生期间,我先在内科学系接受了两年的培训,然后转到微生物学系,继续完成了我的专科医生培训。在这段受训时期,我每天看诊时都发现,作为医生,我们其实有很多问题无法回答。许多关于病人的重要临床问题,我们既不知道答案,也没有好的解决方案。正是这些年来积累的经验和问题,促使我想更进一步透过科研找出答案。要解决这些临床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基础科学研究。于是当我完成专科医生培训后,便加入了我的母校,即是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成为临床助理教授,并开始学习从纯粹的临床医生,逐步转变成为一位临床科学家。」
陈福和教授和他的团队集中研究的范畴有几方面,包括发展更快、更准确的新诊断方法、寻找新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以及研究新发性传染病病原体致病的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新的疾病模型,例如体外疾病模型或动物实验模型,这都是我主力研究的范畴。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解答这几个主要方向的问题。过去多年,我们先后经历了2009年猪流感大流行、2012年出现的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MERS Coronavirus),以及H7N9禽流感、寨卡病毒、猴痘病毒等疫情,当然最近的是影响全球的新冠疫情。
多年来我和团队合作进行了很多研究,当中有许多难忘的经历,既有开心的时刻,也有面对巨大挑战和困难的时候。其中最难忘的是在2020年1月,新冠疫情刚开始,当时病原体和疫情变化尚不明确,也没有确切证据证实病毒能够人传人。我们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从2012年起建立和培训了一个很齐心的团队,当时港大深圳医院收治了两位长者,我们诊症时马上联想到有可能是与率先在武汉报告的病例相似的肺炎,他们的几位家庭成员也有同样的病征。这一项研究成为全球首个新冠病毒家族聚集性感染病例,并首次证实了新冠病毒能够人传人。这个发现是重要的,对于各国,包括我们国家的防控政策产生了即时且重大的影响。这项研究发表在国际期刊《刺针》上,并被评为该刊创刊二百年来,其中一篇具突破性发现的论文,我和团队高兴能参与这项历史性的研究。
紧接其后,我们没有止步,我们作为临床科学家,希望将临床问题带到基础实验室,因此我们很快地建立了全球首个新冠病毒感染的仓鼠模型,这模型如今已成为全球研究冠状病毒领域最常用的模型之一。我们利用这动物模型展开了一系列工作,包括研究病毒特性、传播性、致病机制,以及开发与评估新药物和疫苗等。」
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
嘉宾: 香港中文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汉明教授
「我是林汉明,是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亦是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我主要从事大豆研究,虽然大豆在中国起源,但是今天中国每年进口近一亿吨大豆,占全国需要超过八成,花费几千亿元人民币。骤眼看来,大豆是一种廉价且平凡的农作物,我们已经习已为常,忘记了它的价值。细心想想,平日我们吃的豆腐、豆皮、腐竹、枝竹、甜竹、豆豉、豉油、腐乳、纳豆、枝豆、味噌汤、大酱等都是大豆制品。在世界的范围内,其实大豆主要用作饲料,食物动物身上长的肉,蛋白质很多都是来自大豆。大豆提供了全世界百分之七十的蛋白质,以及百分之二十八的食用油,是我们重要的营养来源。世界上有些地区的人因为缺乏蛋白质,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所以大豆和粮食安全是息息相关的。」
今天的社会很常会讨论永续环境和减少碳排放等问题,原来这些课题和大豆都有密切关系。
「大豆可以通过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有机氮,增加土地肥力,减少化学氮肥使用,因此也减少制造和使用化学氮肥而产生的温室气体。中国有十八亿亩耕地,其中五亿亩受盐碱影响,而西北地区的淡水资源比较缺乏,所以我过去二十多年的工作,主要是利用新的科技,包括基因组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来研究大豆对逆境,例如盐和乾旱的应对。十多年前,我们团队联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率先将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应用在大豆研究,首先研究中国大豆,特别是野生大豆的生物多样性,了解野生大豆驯化成现化培植大豆所产生的变化。后来我们进一步利用基因组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找到大豆本身最重要的耐盐基因。我们将大豆研究,命名为「大豆回家」,意思是将最前沿的大豆研究,带回大豆的故乡中国。除此之外,我们亦和甘肃省农业专家张国宏教授合作,结合新科技和传统农业技术,制造出四种抗旱耐盐新大豆。跨学科之间,科学家真诚的合作,更能够为问题提供答案。我们其中三种大豆到 2023 年的累积种植面积已达 118 万亩,约七万八千多个足球场。虽然这个数字在中国农地上只占极少部分,但是能够让香港科研从实验室走向农田,将科学论文写在大地上面,对我们团队来说,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近年我们开展了在南非和巴基斯坦的大豆合作研究,主要是针对地理环境和气候改变在当地引起的乾旱和高温问题。我们希望能将香港科学家的一份善意继续传播。去年我们还进行了一个小型航天搭载项目,将我们研发的大豆,以及相关的固氮根瘤菌,通过神州十六号和天舟六号送上中国太空站,了解它们在太空状态下的可能改变。期待日后能有更多机会,为未来人类探索太空在有关农业建设方面,作一些前期铺垫。」
在未来十年,农业研究的重点除了在于如何减少碳排放以外,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农产品的价值提升。
「透过科学令农产品价值提升的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鼓励更多人继续农业活动。 我们也希望在未来探索更远的地方,例如想想可否在月球建设立太空基地进行种植,大豆这种环境友善的作物可能会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我们的想像有多大,世界便有多大。科学能走多远,人类的疆界便有多远。善用新的科技,通过跨学科协作,可以应用科研来改变世界,令它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