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未来·无限

简介

GIST

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

身处世界关键的转折,需要眼界和知识。
每个星期六,我们会邀请一位科学家,介绍在其研究范畴内一个正在影响世界未来发展、我们不可不知的趋势,以专业和视野来培养具前瞻的预测与洞察力。
星期六早上,让我们看远一点,看到未来的无限可能。

监制: 林嘉瑜
制作: 张璟莹

最新

LATEST
19/04/2025

中医药处理肥胖问题的潜力

嘉宾: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王凯亮

「大家好,我是王凯亮教授,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担任副教授,领导研究团队专注于生物学、神经科学和微生学研究。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解和解决一些代谢疾病,例如肥胖或糖尿病等相关健康问题。」

王凯亮教授指出,全球有51%的人有过重或者肥胖的问题,肥胖亦会引发到不同的代谢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脑退化等,希望透过研究找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案。

「我本科是在香港大学读生物化学,对一些代谢相关的研究十分感兴趣,自己有不同的亲人亦患有代谢疾病,出现肥胖或者糖尿病情况,其中一个比较严重的例子,就是我的家人因为糖尿病导致比较严重的心血管问题。因为个人经历,以及家庭原因,我希望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研究,找出一些新的解决肥胖或者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案,希望为我的亲人以及其他有肥胖、糖尿病问题的人士提供帮助。 」

王凯亮教授表示,现时市面上已经有不少不同种类的减肥药物,虽然这些减肥药物对控制体重有一定作用,不过很多时候,不少病人服用完这些药物后都出现不同的副作用,例如晕眩、呕吐或者肠胃不适,部分人士甚至要放弃相关治疗。 

「我们之前做过一些很受鼓舞的研究,在一些中医药里面进行筛选,希望运用中药的一些小分子达至减肥的作用。中药本身有一个独特的好处,就是它们的副作用一般较少,所以我们通过一系列筛选,我们找到一种可以减肥的中药青蒿素。青蒿素本身主要的药用价值,是用来医治疟疾,而通过这次研究发现,青蒿素除了可以医治疟疾之外,亦都用于可以医治肥胖。我们在动物身上进行测试,发现在动物上有很好的减肥效果,亦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出现,而减肥效果可以维持。很多时候很多减肥药物可能在服用后,可以短暂性地帮助控制体重,但是当停用之后,可能会出现反弹的情况。我在这次研究发现青蒿素有效调控体重,调控能力可以维持,就算停药亦无明显反弹,而且没有明显副作用出现,所以我们希望可以在未来从中医药里面,找到更加多小分子或者衍生物,可以有助开发一些新的减肥药物。

我们这个研究除了在老鼠身上进行试验,亦有在猴子身上进行,发现在猴子上亦有良好的减肥作用。我们现在进入下一步,希望推展至临床测试,尝试用于肥胖人士身上,看看有没有帮助。因为青蒿素长久以来有用于医治疟疾,本身的安全性高,所以今次可以直接在临床上应用,了解究竟可不可以帮助到肥胖人士减肥,或者改善他们的代谢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希望见到的效果。」

19/04/2025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5)

重温

CATCHUP
X

科学家冀于月球种植环境友善大豆

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

嘉宾: 香港中文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汉明教授

「我是林汉明,是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亦是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我主要从事大豆研究,虽然大豆在中国起源,但是今天中国每年进口近一亿吨大豆,占全国需要超过八成,花费几千亿元人民币。骤眼看来,大豆是一种廉价且平凡的农作物,我们已经习已为常,忘记了它的价值。细心想想,平日我们吃的豆腐、豆皮、腐竹、枝竹、甜竹、豆豉、豉油、腐乳、纳豆、枝豆、味噌汤、大酱等都是大豆制品。在世界的范围内,其实大豆主要用作饲料,食物动物身上长的肉,蛋白质很多都是来自大豆。大豆提供了全世界百分之七十的蛋白质,以及百分之二十八的食用油,是我们重要的营养来源。世界上有些地区的人因为缺乏蛋白质,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所以大豆和粮食安全是息息相关的。」

 今天的社会很常会讨论永续环境和减少碳排放等问题,原来这些课题和大豆都有密切关系。  


「大豆可以通过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有机氮,增加土地肥力,减少化学氮肥使用,因此也减少制造和使用化学氮肥而产生的温室气体。中国有十八亿亩耕地,其中五亿亩受盐碱影响,而西北地区的淡水资源比较缺乏,所以我过去二十多年的工作,主要是利用新的科技,包括基因组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来研究大豆对逆境,例如盐和乾旱的应对。十多年前,我们团队联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率先将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应用在大豆研究,首先研究中国大豆,特别是野生大豆的生物多样性,了解野生大豆驯化成现化培植大豆所产生的变化。后来我们进一步利用基因组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找到大豆本身最重要的耐盐基因。我们将大豆研究,命名为「大豆回家」,意思是将最前沿的大豆研究,带回大豆的故乡中国。除此之外,我们亦和甘肃省农业专家张国宏教授合作,结合新科技和传统农业技术,制造出四种抗旱耐盐新大豆。跨学科之间,科学家真诚的合作,更能够为问题提供答案。我们其中三种大豆到 2023 年的累积种植面积已达 118 万亩,约七万八千多个足球场。虽然这个数字在中国农地上只占极少部分,但是能够让香港科研从实验室走向农田,将科学论文写在大地上面,对我们团队来说,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近年我们开展了在南非和巴基斯坦的大豆合作研究,主要是针对地理环境和气候改变在当地引起的乾旱和高温问题。我们希望能将香港科学家的一份善意继续传播。去年我们还进行了一个小型航天搭载项目,将我们研发的大豆,以及相关的固氮根瘤菌,通过神州十六号和天舟六号送上中国太空站,了解它们在太空状态下的可能改变。期待日后能有更多机会,为未来人类探索太空在有关农业建设方面,作一些前期铺垫。」

 在未来十年,农业研究的重点除了在于如何减少碳排放以外,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农产品的价值提升。

 
「透过科学令农产品价值提升的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鼓励更多人继续农业活动。 我们也希望在未来探索更远的地方,例如想想可否在月球建设立太空基地进行种植,大豆这种环境友善的作物可能会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我们的想像有多大,世界便有多大。科学能走多远,人类的疆界便有多远。善用新的科技,通过跨学科协作,可以应用科研来改变世界,令它变得更好。」

香港电台第一台

17/08/2024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