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
嘉宾: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助理院长(环球拓展)、微生物学系临床教授及副系主任陈福和教授
「大家好,我是陈福和,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助理院长(环球拓展)、微生物学系临床教授及副系主任,同时我也兼任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医学部教研室主任,以及香港青年科学院的院士。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新发传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控制。」
2003年,正在港大修读医学院的陈福和教授遇上沙士在香港肆虐,他及后选择成为了一位微生物及感染学专科医生,继而更开启有关新发传染病的科研道路。
「在我修读医学院那个年代,我们这个科目仍然是比较冷门的,但当我在医学院念三年班时,当时是2003年,大家也记得当年香港发生沙士疫情,全香港的市民,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切身体会到传染病的可怕,以及它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影响。于是在我毕业后担任医生期间,我先在内科学系接受了两年的培训,然后转到微生物学系,继续完成了我的专科医生培训。在这段受训时期,我每天看诊时都发现,作为医生,我们其实有很多问题无法回答。许多关于病人的重要临床问题,我们既不知道答案,也没有好的解决方案。正是这些年来积累的经验和问题,促使我想更进一步透过科研找出答案。要解决这些临床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基础科学研究。于是当我完成专科医生培训后,便加入了我的母校,即是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成为临床助理教授,并开始学习从纯粹的临床医生,逐步转变成为一位临床科学家。」
陈福和教授和他的团队集中研究的范畴有几方面,包括发展更快、更准确的新诊断方法、寻找新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以及研究新发性传染病病原体致病的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新的疾病模型,例如体外疾病模型或动物实验模型,这都是我主力研究的范畴。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解答这几个主要方向的问题。过去多年,我们先后经历了2009年猪流感大流行、2012年出现的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MERS Coronavirus),以及H7N9禽流感、寨卡病毒、猴痘病毒等疫情,当然最近的是影响全球的新冠疫情。
多年来我和团队合作进行了很多研究,当中有许多难忘的经历,既有开心的时刻,也有面对巨大挑战和困难的时候。其中最难忘的是在2020年1月,新冠疫情刚开始,当时病原体和疫情变化尚不明确,也没有确切证据证实病毒能够人传人。我们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从2012年起建立和培训了一个很齐心的团队,当时港大深圳医院收治了两位长者,我们诊症时马上联想到有可能是与率先在武汉报告的病例相似的肺炎,他们的几位家庭成员也有同样的病征。这一项研究成为全球首个新冠病毒家族聚集性感染病例,并首次证实了新冠病毒能够人传人。这个发现是重要的,对于各国,包括我们国家的防控政策产生了即时且重大的影响。这项研究发表在国际期刊《刺针》上,并被评为该刊创刊二百年来,其中一篇具突破性发现的论文,我和团队高兴能参与这项历史性的研究。
紧接其后,我们没有止步,我们作为临床科学家,希望将临床问题带到基础实验室,因此我们很快地建立了全球首个新冠病毒感染的仓鼠模型,这模型如今已成为全球研究冠状病毒领域最常用的模型之一。我们利用这动物模型展开了一系列工作,包括研究病毒特性、传播性、致病机制,以及开发与评估新药物和疫苗等。」
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
嘉宾: 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讲座教授、极智慧城市研究院创始主任罗康锦教授
「我是罗康锦教授,是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院长、极智慧城市研究院的始创主任,也是土木及环境工程系讲座教授。我的研究范围是智慧出行和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几个题目。」
按去年数字,香港公共交通每天载客超过1150万人次,当中以铁路为骨干,而香港道路密集,平均每公里就有365辆领有牌照车辆。香港要发展成为一个智慧城市,智慧出行是重要的一环,当中涉及善用科技,更有效地管理交通,便利市民出行。
「我的研究主要是处理智慧交通题目下,与大家息息相关的事情,例如如何保证交通网络有效、可靠、方便、抗灾性、抗事故性,而且在温室排放、能源方面也达到良好的表现,最后就是安全性方面,即是减少交通事故。这几方面影响大家每天的作息,譬如大家每天上班路途可以减少十分钟,大家的生产力,或者回家后的休闲时间都会增加,少数怕长计,几百万人,每人十分钟的时间值是非常重要的。 在智慧出行或者智慧城市的领域,正正为市民解决交通挤塞,或者事故所产生的各种坏影响,令到大家更方便,更可以享受生活时间。」
从事交通研究的学者除了着力探讨如何提升交通网络的效率以外,亦要思考方法,令更加环保、新颖的出行模式适用于未来的社会。
「交通很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有两成多是由交通产生,所以将来的新能源交通工具,如电巴、电车是非常重要,处理问题的办法。 另一方面就是自动驾驶,即是车可以自己出行,不用由人来驾驶,外国或内地很多城市都有应用,到底它会如何改变我们出门的习惯? 第三方面,我们称之为低空经济,就是如何利用无人的飞机或无人的小型飞机,去传递货物或载人,这三方面是将来十年非常重要的趋势。在香港从事交通相关的科研工作,其实香港拥有一个非常有效,而且管理得非常好的交通系统,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科研,具备了良好的根基,我希望政府和学界有更多合作,令科研的成果可以更容易落地,譬如新能源的车辆或者自动驾驶的广泛的应用,以至低空经济各方面如何推行,这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我希望学界或者研究界和政府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将产学研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