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
嘉宾: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冼雍华
「我是冼雍华,我是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我是一位分子生态学及演化生物学家,我的研究领域是透过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组学的技术去解答生态学及演化生物学上的问题。」
冼雍华教授其中一项研究,揭示了为何有些雀鸟喜欢吃甜的食物。
「一些鸟类例如蜂鸟或者鸣禽,它们会吃花蜜或者水果,这些甜的食物,但鸟类的祖先是食肉恐龙,它们早已失去甜味受体,本应吃不到甜味,为何有些鸟类会吃花蜜或者水果呢?原来那些鸟类的祖先,它们的鲜味受体发生了基因突变,令本来吃不到甜味的祖先再一次可以分辨到食物有高糖分。除了味觉,嗅觉对动物的生存和繁衍亦很重要,我们有研究动物基因组内嗅觉受体基因的多少,与不同物种的嗅觉能力之间有何关系,嗅觉强的鸟类一般都有更多嗅觉受体基因。」
冼雍华教授认为,随着DNA排序的技术越来越发达,科学家可以更加了解基因表现的调控,如何影响不同生物的特征和行为,这些研究结果甚至有助推进医疗科技的发展。
「例如有些动物,我们发现它可能比较长寿,或者比人类较少机会患上癌症,那会否是由于它们体内有机制或者有抗癌基因,令它们没有那么容易患癌?如果我们找到这些相关基因时,或许可以应用于医疗之上,为人类预防癌症。熊会冬眠,它们会进食大量糖分,储存脂肪准备过冬,但其实它们身体可能有机制,就算体内脂肪多,都不会像人类般容易发展出心血管疾病。透过研究不同其他的动物,了解它们的基因,可能有助推进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为人类带来医疗科技的进步。」
对于有志从事科学研究的年轻人,冼雍华教授鼓励他们要及早准备。
「如果真的有志从事科学研究的话,其实有很多道路可以选手,不用觉得香港好像不如外面那么多机会便轻言放弃。要多尝试接触相关领域的学者,即使是中学生,亦不妨接触在大学进行研究的教授,问他们会否有实习的机会,及早接触科研世界,了解自己是否真的希望从事科学研究,亦可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需要强化和学习,更早装备自己。」
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
嘉宾: 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讲座教授、极智慧城市研究院创始主任罗康锦教授
「我是罗康锦教授,是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院长、极智慧城市研究院的始创主任,也是土木及环境工程系讲座教授。我的研究范围是智慧出行和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几个题目。」
按去年数字,香港公共交通每天载客超过1150万人次,当中以铁路为骨干,而香港道路密集,平均每公里就有365辆领有牌照车辆。香港要发展成为一个智慧城市,智慧出行是重要的一环,当中涉及善用科技,更有效地管理交通,便利市民出行。
「我的研究主要是处理智慧交通题目下,与大家息息相关的事情,例如如何保证交通网络有效、可靠、方便、抗灾性、抗事故性,而且在温室排放、能源方面也达到良好的表现,最后就是安全性方面,即是减少交通事故。这几方面影响大家每天的作息,譬如大家每天上班路途可以减少十分钟,大家的生产力,或者回家后的休闲时间都会增加,少数怕长计,几百万人,每人十分钟的时间值是非常重要的。 在智慧出行或者智慧城市的领域,正正为市民解决交通挤塞,或者事故所产生的各种坏影响,令到大家更方便,更可以享受生活时间。」
从事交通研究的学者除了着力探讨如何提升交通网络的效率以外,亦要思考方法,令更加环保、新颖的出行模式适用于未来的社会。
「交通很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有两成多是由交通产生,所以将来的新能源交通工具,如电巴、电车是非常重要,处理问题的办法。 另一方面就是自动驾驶,即是车可以自己出行,不用由人来驾驶,外国或内地很多城市都有应用,到底它会如何改变我们出门的习惯? 第三方面,我们称之为低空经济,就是如何利用无人的飞机或无人的小型飞机,去传递货物或载人,这三方面是将来十年非常重要的趋势。在香港从事交通相关的科研工作,其实香港拥有一个非常有效,而且管理得非常好的交通系统,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科研,具备了良好的根基,我希望政府和学界有更多合作,令科研的成果可以更容易落地,譬如新能源的车辆或者自动驾驶的广泛的应用,以至低空经济各方面如何推行,这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我希望学界或者研究界和政府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将产学研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