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
嘉宾: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助理院长(环球拓展)、微生物学系临床教授及副系主任陈福和教授
「大家好,我是陈福和,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助理院长(环球拓展)、微生物学系临床教授及副系主任,同时我也兼任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医学部教研室主任,以及香港青年科学院的院士。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新发传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控制。」
2003年,正在港大修读医学院的陈福和教授遇上沙士在香港肆虐,他及后选择成为了一位微生物及感染学专科医生,继而更开启有关新发传染病的科研道路。
「在我修读医学院那个年代,我们这个科目仍然是比较冷门的,但当我在医学院念三年班时,当时是2003年,大家也记得当年香港发生沙士疫情,全香港的市民,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切身体会到传染病的可怕,以及它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影响。于是在我毕业后担任医生期间,我先在内科学系接受了两年的培训,然后转到微生物学系,继续完成了我的专科医生培训。在这段受训时期,我每天看诊时都发现,作为医生,我们其实有很多问题无法回答。许多关于病人的重要临床问题,我们既不知道答案,也没有好的解决方案。正是这些年来积累的经验和问题,促使我想更进一步透过科研找出答案。要解决这些临床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基础科学研究。于是当我完成专科医生培训后,便加入了我的母校,即是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成为临床助理教授,并开始学习从纯粹的临床医生,逐步转变成为一位临床科学家。」
陈福和教授和他的团队集中研究的范畴有几方面,包括发展更快、更准确的新诊断方法、寻找新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以及研究新发性传染病病原体致病的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新的疾病模型,例如体外疾病模型或动物实验模型,这都是我主力研究的范畴。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解答这几个主要方向的问题。过去多年,我们先后经历了2009年猪流感大流行、2012年出现的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MERS Coronavirus),以及H7N9禽流感、寨卡病毒、猴痘病毒等疫情,当然最近的是影响全球的新冠疫情。
多年来我和团队合作进行了很多研究,当中有许多难忘的经历,既有开心的时刻,也有面对巨大挑战和困难的时候。其中最难忘的是在2020年1月,新冠疫情刚开始,当时病原体和疫情变化尚不明确,也没有确切证据证实病毒能够人传人。我们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从2012年起建立和培训了一个很齐心的团队,当时港大深圳医院收治了两位长者,我们诊症时马上联想到有可能是与率先在武汉报告的病例相似的肺炎,他们的几位家庭成员也有同样的病征。这一项研究成为全球首个新冠病毒家族聚集性感染病例,并首次证实了新冠病毒能够人传人。这个发现是重要的,对于各国,包括我们国家的防控政策产生了即时且重大的影响。这项研究发表在国际期刊《刺针》上,并被评为该刊创刊二百年来,其中一篇具突破性发现的论文,我和团队高兴能参与这项历史性的研究。
紧接其后,我们没有止步,我们作为临床科学家,希望将临床问题带到基础实验室,因此我们很快地建立了全球首个新冠病毒感染的仓鼠模型,这模型如今已成为全球研究冠状病毒领域最常用的模型之一。我们利用这动物模型展开了一系列工作,包括研究病毒特性、传播性、致病机制,以及开发与评估新药物和疫苗等。」
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
嘉宾: 香港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计算机科学系郑振刚教授
「我是郑振刚,我是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的教授,我主要研究数据科学,有兴趣开发面向大数据的高效能演算法和人工智能。」
大数据很多时候存有不确定性,包括数据出错、不够精确和数据遗失, 数据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包括计算从数据库查选得出正确答案的机率是多少,这些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GPS(全球定位系统)、生物科技,以至电子商务等领域。
「 我研究的第二个范畴就是数据很多时候都包含一些庞大而复杂的资讯,例如在巨型的社交网路,载有用户的个人的资料,也有他们跟其他人不同种类的联系。近年来,我很多研究都是针对这些大型数据网络作出处理和分析并抽出重点,例如一些经常出现的网络模式,聚类和分类算法,并且建构神经网络和大语言模式。」
数据科学的未来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范畴是在于它和其他学术领域的结合,从而开发出不同应用场景的软硬体方案。
「第三个范畴,其实我近年花了一些时间在社福界方面,因为近年来,业界希望利用大数据来协助他们作出更好的决定,这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课题,我们称之为Data Science for Social Good(数据科学为社会造福)。近年来我建立了港大的“STAR Lab”,即是“Social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Laboratory”,主要来说我这个实验室领导两个项目,第一个项目就是我参与了「赛马会智家乐计划」。 在这个计划之下,我们和全港26个非政府机构的家庭中心合作,开发一个云端的客户管理和资料分析系统,例如可以用来查问有关离婚的趋势,并且用人工智能作出解释。 第二,我们还开发了一个名为“HIN Care”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Network) 「手牵守」志愿服务手机应用程式,令到用户能够用数据网络,为义工和长者提供配对和推荐服务,我们的HINCare现在为十八个非政府机构和一万名市民提供服务。我觉得在未来十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可以有效地应用现在我们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的领域利用这些数据作出有效的决策,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数据科学家及各领域专家的紧密合作,开发适合他们使用的软硬件方案,令到大数据能够真正帮到他们。 香港大学今年成立了计算与数据分析学院,提供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的新课程,以及教导人工智能伦理和法律方面的知识, 我们希望未来能培养出兼具计算和数据分析技能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