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
嘉宾: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学院副院长(研究)徐国荣教授
「我是徐国荣,我是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及副院长,主管学院的研究事务。我的研究领域聚焦于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在人类疾病中的应用,关注包括传染病、癌症及过敏相关疾病。其实我在进入研究院之前,我曾担任中学教师六年,当时已成家并育有一子。然而基于对科学的强烈兴趣与信仰的感召,我放弃原有的一切,踏上科研之路。离任时我已担任科主任兼宗教主任职务。我早在大学四年级撰写毕业论文时,已选择DNA研究作为方向,这是我毕生的学术挚爱。」
徐国荣教授曾在2003年沙士疫情爆发期间,带领研究团队率先破解沙士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近年他的研究重点,由传染病转到困扰不少都市人的过敏性疾病。
「近年我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尘蟎与益生菌领域,至于疾病方面,我对湿疹问题感受甚深,因为在2018年我有一名学生受湿疹问题困扰,在杀害父母后自杀身亡。我很痛心,我作为一个过敏问题的研究者,为何我帮不了忙呢?从那时开始,我花了很长时间研究严重的过敏疾病,例如湿疹、红斑狼疮等的治疗方法,这项工作至今仍在进行。」
徐国荣教授认为,未来医学发展的两大关键在于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以及精准医学的进步。
「我作为医学院的老师,未来医学发展有两大重点,首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如何能协助我们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人工智能不是一个威胁,将来人工智能会与医生协作,令治疗更有效,我目前也在这方面进行工作,是一大重点。第二个医学上重大的范畴是「精准医学」,过往同一种疾病,所有病人以相若的方式来医治。 现时癌症的治疗,很多时会进行基因分类,经过很多程序才决定用哪种药物,以及用药的份量,将来很多疾病也要需结合病人大量背景资料作分析,这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才可找出个人化的治疗方案,届时可提升医疗效果。」
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
嘉宾: 香港都会大学健康及护理学院副院长谢家伟教授
「大家好,我是谢家伟,可以叫我 Gary,目前我在香港都会大学健康及护理学院担任副院长,主要协助大学和学院推动科研。从2008年在剑桥大学毕业后,我有两个主要研究方向,第一是药物流行病学,第二是研发新的药物,岁月不留人,我已经踏上科研之路十六年了。 我们从事药物研究有两个方向,第一是利用现有的数据,包括医院或诊所的数据,看现有的药物的有效性 ,第二是研发新药物,我们知道现有药物的有限之处,所以我们要找新的方法医治某些疾病。我们的研究方向是来自于不同的前辈给予的灵感,举一个例子,高锟教授是我小时候已经崇拜的偶像,项目的灵感也是受他的思维启发,之前见到高教授的光纤改变了网络世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亦都很想透过医学的研究,为一些不治之症带来曙光,帮助病人应对未来的日子。 」
「光纤之父」中大前校长高锟教授,一生为科学作出巨大贡献,晚年他受到阿兹海默症,亦即其中一种脑退化症的困扰。 这个疾病会影响患者的记忆、判断和执行力,而医学界暂时未有根治的方法。
「 现在研究人员用大数据方式研究脑退化症,例如看看基因相关的问题。我们团队现时用生物资讯科技,检视基因组数据、转绿组t和蛋白质组的数据,以找出发病的原因,我们现在研究的重点就是想利用基因疗法,在病患者当中引入一种有特别物质的药物,这种药物可阻止一些不好的蛋白质形成,从而控制病情,减低疾病恶化程度,这种药物新的地方是我们利用纳米治疗,运用纳米技术将药物更易带到脑部发挥功效。」
团队的研究综合了生物资讯学和遗传学知识,期望研发出的新药,有效阻止有害蛋白在人脑细胞形成,从而治疗早期脑退化症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