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未来·无限

简介

GIST

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

身处世界关键的转折,需要眼界和知识。
每个星期六,我们会邀请一位科学家,介绍在其研究范畴内一个正在影响世界未来发展、我们不可不知的趋势,以专业和视野来培养具前瞻的预测与洞察力。
星期六早上,让我们看远一点,看到未来的无限可能。

监制: 林嘉瑜
制作: 张璟莹

最新

LATEST
11/01/2025

渗透日常生活的天线技术

嘉宾: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社区联系及协作)、太赫兹及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电机工程学系黄衡教授

「大家好,我是Steve Wong黄衡, 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社区联系及协作,同时是太赫兹及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亦是电机工程学系教授。我从事科研工作超过20 多年,主要是研究天线创新,和微米、毫米波、太赫兹波等应用技术。我从小到大都特别喜欢电子工程,所以在大学选科前,其实已经心仪入读电子工程学系,在大学里面亦都有机会尝试接触到天线和微波这个工程领域,发现对我们日常生活应用的影响其实非常大,在这个原因下,就希望将来有机会从事天线的研究,亦都可以为科研的推动出一分力。」

天线技术的发展其实和我们我日常生活多个层面息息相关,因为它的用途非常广泛。

「大家都知道有手机通讯、无线Wifi网络、蓝牙耳机、GPS导航等,全部都是通过不同天线系统,令到用户可以享受到不同的无线服务。如果要我选择一个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很大影响的天线创新的例子,我未必会选择手机通讯,反而我会选择另一个与大家息息相关,但很多人未必知道原来和天线有关的技术。这与我们香港人每天的习惯相关,就是无线支付系统「八达通」。香港其实是全球第一个城市利用无线技术,应用于电子支付系统里面。当年1997年,我们其实已经开始使用「八达通」,即是无线电子支付,它是一个近距离的天线通讯技术。时至今日,这种天线技术已经发展到信用卡,每位香港人的新身份证,还有智能手机内各种电子支付系统的功能等,这些就是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好例子。」

不论任何科学领域,科学家从事科研工作,发明新技术的路途,难免会面对挑战。
 
「在每一次的研究,我们都会面对新而且不同的挑战,譬如新系统出现的时候,究竟系统的设计要怎样,它的指标要是如何的,因为之前没有人做过,是全新的系统,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在这时候团队是要很努力地去找出究竟新发明会为大家带来什么新改变,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们才可以创造新的研究成果。 在多年经验里面,其中有些作品的真的很困难才完成得到。 我记得在2000年,我们有机会处理一个项目,当时是负责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天线,是一个小型的天线。 我们当初看到需求的时候,觉得并不太困难,只是一个小型天线,我们尝试开始做,最初想用几个月时间可以做到,结果差不多用了接近两年时间才完成题目。 完成的时候,团队非常开心和高兴,我自己也是,因为我当时是主要的研究员。后来在2008年,透过新闻图片知道原来我们的天线发明被用于汶川大地震的振灾救援系统上,在北斗系统帮助下,救援人员可以很准确,亦都很快速地将物资以及人员的通讯消息传达控制总部。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虽然我们花了好多时间在科研之上,但成果是会为大家带来影响的。我觉得每个从事科研的人应该都会有一颗对科研的热诚和初心, 但很多时在科研路途都是崎岖的,不容易才完成到我们所谓的科研作品,我觉得不要放弃,并敢于尝试、敢于创新,你自然会产生到一个新的,属于你和团队的成果给大家。」

11/01/2025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

重温

CATCHUP
X

新型纳米技术药物 治疗早期脑退化

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

嘉宾: 香港都会大学健康及护理学院副院长谢家伟教授

「大家好,我是谢家伟,可以叫我 Gary,目前我在香港都会大学健康及护理学院担任副院长,主要协助大学和学院推动科研。从2008年在剑桥大学毕业后,我有两个主要研究方向,第一是药物流行病学,第二是研发新的药物,岁月不留人,我已经踏上科研之路十六年了。 我们从事药物研究有两个方向,第一是利用现有的数据,包括医院或诊所的数据,看现有的药物的有效性 ,第二是研发新药物,我们知道现有药物的有限之处,所以我们要找新的方法医治某些疾病。我们的研究方向是来自于不同的前辈给予的灵感,举一个例子,高锟教授是我小时候已经崇拜的偶像,项目的灵感也是受他的思维启发,之前见到高教授的光纤改变了网络世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亦都很想透过医学的研究,为一些不治之症带来曙光,帮助病人应对未来的日子。  」

「光纤之父」中大前校长高锟教授,一生为科学作出巨大贡献,晚年他受到阿兹海默症,亦即其中一种脑退化症的困扰。 这个疾病会影响患者的记忆、判断和执行力,而医学界暂时未有根治的方法。 

「 现在研究人员用大数据方式研究脑退化症,例如看看基因相关的问题。我们团队现时用生物资讯科技,检视基因组数据、转绿组t和蛋白质组的数据,以找出发病的原因,我们现在研究的重点就是想利用基因疗法,在病患者当中引入一种有特别物质的药物,这种药物可阻止一些不好的蛋白质形成,从而控制病情,减低疾病恶化程度,这种药物新的地方是我们利用纳米治疗,运用纳米技术将药物更易带到脑部发挥功效。」

团队的研究综合了生物资讯学和遗传学知识,期望研发出的新药,有效阻止有害蛋白在人脑细胞形成,从而治疗早期脑退化症的病人。


「最重要是留意到人口老化的问题,现时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老人疾病越来越多,脑退化症是其中一种,所以我们应该专注于研究预防的方法,或者为这一类长期病提供早期治疗,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现在研发的药物完成很谨慎的细胞实验和动物研究后,能很快进入临床测试阶段,最终成为医生可以处方的药物。 科研之路一定有高高低低、跌跌碰碰的情况,其实我觉得最重要是有一班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和合作,包括研究团队的不同成员、合作伙伴等。 其实很幸运地香港都会大学很推动创新,我得到上司和管理层的支持,可以有机会领导这些大型的研究项目, 所以其实只要不放弃理想,咬紧牙关,成功之路其实离我们不远。我亦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帮助到受脑退化病影响的病人及其家人,在全球公共健康方面,作出一点贡献。」

香港电台第一台

12/10/2024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