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开拓文字新国度 带来阅读新感觉

    开卷乐

    简介

    GIST

    主持人:郑政恒、冯杰


    节目简介


    开拓文字新国度,带来阅读新感觉。
    《开卷乐》,香港电台文教组制作,带领大家走进文字世界,分享阅读乐趣。

     

    电台收听

    香港电台第二台,逢星期六晚上8:30至9:00播出。

     

    Podcast 收听或订阅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lang=zh-CN

     

    浏览香港电台文教组「艺文一格」网页

    rthk.hk/artitude

    最新

    LATEST
    23/03/2024
    相片集
    相片集

    《字造海洋:香港.文学.海洋读本》(上) |嘉宾∶叶倬玮、黄冠翔(编者)

     
    【开卷乐】《字造海洋-香港.文学.海洋读本》-香港独特的海洋文学


    由小渔港到转口港,香港发展总是与海洋密不可分,但香港文学作品中很少直接以海洋为创作主题,很多作品中的海,要不是衬托,就是想像。究竟香港有没有「海洋文学」呢?如果有,香港的海洋文学,又有没有其独特性呢?香港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副教授叶倬伟与岭南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黄冠翔,搜集五十一篇有关海洋的香港文学作品,不拘文类,结集出版了《字造海洋-香港.文学.海洋读本》一书,希望引起香港人对海洋文学的讨论和重视。

    据黄冠翔分析,「海洋文学」一词最早见于1953年,由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杨鸿烈着的《海洋文学》一书,可是当时未有引起香港作家和学者的注意,反而此书1977年在台湾再版,对后来台湾海洋文学研究造成深远影响。

    《字造海洋》一书尝试梳理以往香港作家对于海洋的创作,将收录的文学作品大致分为「岛」、「渡」、「湾」、「港」、「鱼」五个单元。黄冠翔指「岛」叙述港岛和众多离岛的生活情感,「渡」是码头与渡轮承载旅者的足迹;「湾」以海湾与填海的虚浮,诉说城市昔日故事和新生的明天;「港」呈现维港、渔港两种城市面貌;「鱼」书写海洋动物,展示现实环境关怀同时对虚幻意像营造。

    叶倬伟指海与香港距离很近,「过海」一词也经常挂住港人嘴边。「渡」章收录的〈渡海船〉,是黄凝霖于1953年写的诗,描绘自己愿意做一艘渡海船,揭示了都市人过海营营役役的生活,「我知道,当人们想到彼岸去的时候,/都企望着我底来临,/但当他们抵达了目的地,/便马上把我遗忘了。」

    黄冠翔认为香港文学写的多是陆地,而陆地写作又多数把焦点放在城市的繁华,或者对都市人的疏离感与苦闷的关怀。他指九十年代香港城市高度发展下,香港文学表现出高楼大厦对生活空间的压迫,或呈现都市中人性的疑惑、冷漠。刘克襄〈南丫岛:缓冲繁华竞速的离岛〉写道:「初次去南丫岛,彷佛远离了香港。甚至,远离了亚洲。」刘克襄在洪圣爷泳滩与年老务农的岛民闲谈,到榕树湾漫步古老房舍,体会中西夹杂的南丫岛风情。刘克襄曾提到,其他大都会是靠铁道走向海岸,靠海洋的开阔明亮纾解上班郁闷,但「港人却乘搭渡轮,越过慢慢海水,回望自己的孤独。」不过南丫岛也在边陲散发微光,「缓冲了香港的速度」。

    黄冠翔阐述,海洋是对陆地状态的逃离,重新反思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反问:「我们是否一直将海洋沦为陆地的发展方向?」他指在地政总署的资料可见,香港一百多年来,已填出如同香港岛大小的陆地面积,也代表如同香港岛大小的一片海洋已消失了。未来是否继续如此发展下去,视乎这个城市是如何看待海洋。书中「湾」章收录的叶灵凤〈海旁的变化〉,正是讲述香港开埠以来填海造地对海旁的影响,以至社会各阶层的角力与回应。

    香港三面环海,生活离不开港口、岛屿,透过文字,让读者细味独特的海洋文化。

    23/03/2024 - 足本 Full (HKT 20:30 - 21:00)

    预告

    UPCOMING
    30/03/2024
    相片集
    相片集

    重温

    CATCHUP
    01 - 03
    2024
    香港电台第二台

    23/03/2024

    16/03/2024

    09/03/2024

    02/03/2024

    24/02/2024

    17/02/2024

    10/02/2024

    03/02/2024

    27/01/2024

    20/01/2024

    X

    《香港粤语片艺术论集》(上)|嘉宾∶卢伟力(作者)

    主持人:郑政恒、冯杰

    |
    《香港粤语片艺术论集》结集了香港电影研究者卢伟力从九十年代末以来,关于五六十年代香港粤语电影艺术的研究文章,当中包括论文、笔记和影片赏析,亦是作者在电影方面的文字纪录。本书谈到多位粤语片时代的重要影人,如李铁、卢敦、任剑辉、红线女、关德兴、新马师曾、曹达华等,亦述说了香港粤语电影与当时的时代变局、社会变迁,甚至国际政治环境、意识型态的关系。


    作者简介:

    卢伟力,纽约市立大学戏剧博士,香港资深戏剧人、艺评人、影视教育工作者,任教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二十多年,讲授「中国电影历史和美学」、「编剧进阶」、「影视导演学」等课,曾担任「电影制作艺术硕士课程」主任,亦为香港艺术发展局委员、艺术评论组主席;着有诗集《我找》、《或者是偶然的遇合》、《日子挥发如歌》,散文《纽约笔记》、《找着‧别的》、《写作絮语》,戏剧《出走戏游》、小说《掌中花》,评论《中国古典戏剧的悲情结构》、《香港舞台──作为文化论述的香港戏剧》、《品味戏剧》、《舞蹈文字》、《剧评二十年》、《当代香港戏剧艺术》、《寻找香港舞蹈》等。
    |

    香港电台第二台

    16/11/2019 - 足本 Full (HKT 21:30 -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