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冯杰、黄怡
开拓文字新国度,带来阅读新感觉。与你一起走进文字世界,分享阅读的乐趣。
#香港电台文教组
#艺文一格 culture.rthk.hk
主持人:冯杰、黄怡
|
波兰诗人辛波丝卡作为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除了写诗,她也喜欢拼贴。将图画与图画的沉闷的边缘剪去,置在陌生的背景里。拼贴是一种有趣的艺术,物件本该不在这个位置,贴在这儿,又会有新鲜的启发。拼贴与诗句如此,人生的时空与事件亦然。《辛波丝卡・拼贴人生》这本图像小说,作者爱丽丝・米兰尼将真实历史和文学创作叠加、跳跃地衔接辛波丝卡不同时期的人生。既不像一般传记小说将伟人的生平巨细无遗地记下,也不像一本诗集将诗句清楚排好,作者剪选诗人生命中重要的时空,并把她的诗句融入在故事与画面里,若不是诗人的忠实读者,不看注释可能不发现诗句原来就低调地贴在该处。
亲切的诺贝尔诗人
翻开《辛波丝卡・拼贴人生》,里头是色彩丰富的水彩画或黑白相片,文字量很少,一页才十数句。小说由她25岁结婚搬进文学之家说起,纪录了重大的人生与时局的转折,一直写到辛波丝卡在73岁得诺贝尔文学奖,以琐碎的生活片段与对话记载了诗人创作最丰盛时期。
辛波丝卡诗作的魅力来自一份幽默与亲切。她大部份诗作没有深奥的隐喻或象征,题材生活化,像是谈及排队和猫,使作品超越语言阻碍,翻译后仍然有很深的魅力。辛波丝卡的作品没有新诗的神圣感,而是呈现了她用以回应世界的幽默感与独特的角度。她常以笑话的言语描述社会,譬如「在官僚和排队的领域,我国依然领先全球。」诗人也不时自嘲,例如写诗歌朗诵会,内容不是讲场合如何座无虚席、庄严神圣,而是写当时来了12个人,有8个空位;来的人一半是来避雨,一半是自己的亲戚。
虚实交错的人生传记
小说将辛波丝卡的诗作交融在她人生的片段里,有时那些诗歌并不是在那个时期或场合所写的,透过作者的重新置入与对读,带来了新的解读方法。小说起首以《主意》的诗句开始,这首诗是讲创作者有时因为对自己突然冒起的灵感不够信心,然后灵感便被琐碎的生活请走了。在书中,诗句以独白的形式呈现,配合辛波丝卡换衣服、冲咖啡的图画。内心独白与身体行动全不配合,我们真实的生活不正是这样?小说由她拒绝一个小灵感说起,慢慢描述诗人怎样进入写作的艺术生命,形成一种有趣的对比。
为了情节的流畅性,小说中有些人物甚至猫是虚构的,然而在虚构中仍紧扣真实的典故。例如书中那只与辛波丝卡同住的橘猫。在现实中,辛波丝卡不曾养猫,但这猫曾在一首重要的悼亡诗《空屋里的猫》中出现,创作原型来自她不同居伴侣所养的猫。在小说中,辛波丝卡与猫对话,讲出复杂的心境,看起来却很自然。
比起描述大场面,辛波丝卡更喜欢余韵和留白。这图像小说也如此,同样以琐碎的片段刻划沉重的时空。例如在波兰戒严时期,国境封锁、电话被切断、作家协会被解散,而作家们在紧急会议中开玩笑和玩花牌,再坏的时代仍要苦中作乐。
「人类的本质生来是哀伤,
我等待这结局,并且预先为此高兴。」
--《微笑》辛波丝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