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冯杰、郑政恒
开拓文字新国度,带来阅读新感觉。与你一起走进文字世界,分享阅读的乐趣。
#香港电台文教组
#艺文一格 culture.rthk.hk
主持人:冯杰、郑政恒
【开卷乐】《穆如茶话:杨智深茶学存稿》-中国茶遗失与传承
说起茶道,或许会令人联想起日本。追源溯始,日本茶道是自中国唐朝传入。经过岁月洗礼,日本茶道的优雅技艺闻名国际,呈现与中国茶不一样的精神面貌。香港这个文化视窗又如何起了推广茶学的作用?众多问题可在《穆如茶话:杨智深茶学存稿》一书中获得了启示。
「穆如茶学」创办人杨智深毕生致力研究和推广中国茶学,更是在香港推广中国茶文化的先躯。杨智深在2022年去世,香港作家朱少璋将杨智深的文章辑录成《穆如茶话:杨智深茶学存稿》。在杨智深的文章中,可以了解他对于中日茶学探讨,以及他所推崇的中国茶学精神。杨智深曾在字里行间,痛陈当时中国茶学传承之弊病,这点亦值得读者们反思。
杨智深认为日本将茶道提升至近乎宗教层面。书中收录的〈中日茶道〉写于1990年:「源于唐朝的日本茶道,今天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而中国的茶道反而寂寂无名,个中原因有着许多历史上的牵连……」盛唐之时,日本派出不少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各种知识,亦包括艺术文化、典章制度等。中国茶文化也是由这些留学生带回日本,后来引来日本名流士绅重视。安土桃山时代,一代茶圣千利休设立日式茶室,制定仪规,「旨在整个过程的举手投足间营造出的气氛,达至茶道之美」,令品茶达到「清和静寂」的精神美感,为茶道赋予人文哲学及宗教意义。
相比下,中国茶形象却不太明确,而比较着重的是个人修为。杨智深在文中言:「中国茶道则以人性及茶性为本位,泡茶的过程追求的是人和茶的灵性相引发,以及品茶时,汲取茶的精华为个人修养的目的。」杨智深点出近数百年来中国茶道的品质类型推陈出新,加上中国艺术美学推崇自由洒脱,因此难以形成一套形象明确的茶道。
杨智深不时感叹中国茶失去了值得骄傲的传统,2012年发表的〈「问茶录」摘编〉直言:「茶杯中,我们逝去的传统。茶,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们的祖先最早将其驯化,并将它的魅力第一次解放了出来,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我们使它升华为一门艺术,在领略这纯真的液体时,我们找到了认识自我、安放心灵的通途。」爱之深责之切,杨智深指当时茶在普及化与商业化的夹击下被炒作,本质产生改变,对于茶品种、产区、制作工艺不再讲究传统,没有标准和监督。
编者朱少璋指出,早年的确较少人留意中国传统茶学,但在杨智深及一班爱茶之人努力推广下,加上近年国民生活比以前富裕,渐渐重视生活品味。杨智深曾言,现在是推广中国茶文化的最好时机。在2019年,杨智深发表〈有工夫,有功夫 —— 一幅华人品茶的传播地图〉,提到闽南茶器、岩茶和潮汕人的泡茶技艺,在香港街头巷尾得到最纯粹表现,在中西文化竞赛中仍得到传承,爱好功夫茶的人更越来越多,甚至办了功夫茶大会,吸引不少年轻人参加和交流。
杨智深对茶学的独特见解,也许能为爱茶之人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