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开拓文字新国度 带来阅读新感觉

    简介

    GIST

    主持人:冯杰、邹芷茵

     
    开拓文字新国度,带来阅读新感觉。与你一起走进文字世界,分享阅读的乐趣。
      
    #香港电台文教组
    #艺文一格 rthk.hk/artitude

    最新

    LATEST
    04/05/2024
    相片集
    相片集

    《城景变幻-后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说论(1996-2018)》(下)|嘉宾∶邹文律(作者)

     
    【开卷乐】《城景变幻-后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说论(1996-2018)》(下)-市区重建的无情


    香港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助理教授邹文律以潘国灵、谢晓虹、韩丽珠等的这群在1997年之后出版第一本个人小说集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撰写了《城景变幻》一书,记录了他们如何以小说,写下这座城市的发展。

    邹文律提到香港以「垂直都市主义」进行大型发展,一是在铁路站上建基座置放商场,再在基座上兴建大厦,二是在较小的市区更新项目中建筑高基座,再配以商场与商楼。如书中提及陈志华的短篇小说〈O城记〉:「我眼下的O城,是个高楼密布的城市,有数不清的购物商场。」一同由陈志华写的〈木偶之家〉,主角罗拉是生活在4826号商场的木偶,她醒来之后希望离开商场到外面的世界,但谁也不告诉她商场的出口,直到遇上了黑色娃娃服的少女。罗拉问商场以外的世界,少女回答:「都是商场啦。只是编号不一样而已。」少女曾言城市人爱逛商场,「商场气候宜人,有空调,又不怕风吹雨打。我们可以在这里出生,然后在这里老死,多好啊。」可洛《鲸鱼之城》亦言不单是老年人,连年轻人也喜欢躲在商场内。

    香港空间有限,市区重建是其中一种城市空间发展的方向。邹文律在书中引用了加拿大地理学家Edward Relph所提出的「无地方性」:「地方汇聚了人类和自然的秩序,是人生在世的经验和意向聚焦之处,个人和社区认同的重要来源,对人而言充满了意义和深厚的情感连结。然而,当某个环境与其他环境变得相似和单一,缺乏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让人的情感依附其上,让人对该地方产生认同感,便会构成某个环境的无地方性。」邹文律言情感记忆的依托远超于物理空间的建造,市区重建非简单二元性「拆与不拆」,而是由居民生活取向、足印、感情众多元素组成的展现。书中提到李维怡依据自身经验写成的短篇小说〈声声慢〉,故事讲述湾仔利东街重建项目引发的争议,描述受市区重建影响的中学生小碧一家和邻居对重建的感受。

    同样以市区重建为题材,可洛的小说《幻城》中的〈守城人〉,主角林守明长年居住在观塘裕民坊,在机缘巧合下进入自己创作的小说中,与小说人物一同对抗「鸟人」。小说中地区色彩丰富的旧区被拆除,改建成单一水泥基柱,以支持「幻城」向高空发展,留守者亦试图阻止小说中的政府改建「心水宝」。邹文律言,这些想像展现了作家对现实的期盼,「保育旧区文化,抛弃以逐利为本,造成无地方性的市区重建方式。」

    04/05/2024 - 足本 Full (HKT 20:30 - 21:00)

    重温

    CATCHUP
    03 - 05
    2024
    香港电台第二台

    04/05/2024

    27/04/2024

    20/04/2024

    13/04/2024

    06/04/2024

    30/03/2024

    23/03/2024

    16/03/2024

    09/03/2024

    02/03/2024

    X

    《城景变幻-后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说论(1996-2018)》(上)|嘉宾∶邹文律(作者)

    主持人:冯杰、邹芷茵

     
    【开卷乐】《城景变幻-后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说论(1996-2018)》-资本塑造的都市发展


    1997年,香港回归,此后二十多年间,这个城市风景变了多少?香港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助理教授邹文律以「后九七香港青年作家」的小说作为研究主轴,撰写了《城景变幻-后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说论(1996-2018)》,与读者一同了解一班香港年轻作家对我城的情怀。

    「后九七香港青年作家」是怎样的概念?邹文律指,包括潘国灵、谢晓虹、韩丽珠等的这群作家都是在1997年之后出版第一本个人小说集,同时也有类近的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他们在香港接受基础教育,于本地大学完成学位课程,长时间居住香港,经历八九十年代香港经济和城市化急速发展,见证回归前后香港的城市面貌各种变化。邹文律在书中提及雷蒙.威廉斯于《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的「情感结构」:「每一个时代的人皆有其独特的社会经验与社会关系,他们并同感受到的情绪与经验,将会凝结在一代人的情感结构中,并可以通过该时代的文学作品找到踪迹。」他强调文学当中精神状态和气质并非与思想对立,「容许个别经验差异的同时,会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稳固而明确的模样,以及深层的共同性。」

    《城景变幻》一书分了数个章节,包括从「我城到i城」谈资本主义对城市空间的塑造;「鲸鱼至我城」由可洛《鲸鱼之城》对我城的重塑;「在商楼与商场之间」研究作家们笔下的超密度城市空间;「情感何所依」分析市区重建带来的情感断裂;「消逝的自然」阐述城市和自然的角力;最后以作家们的访谈录作结。

    邹文律举例说,铁路上盖住宅,再配以商场,成为香港城市发展的一种模式。香港地方有限,唯有向上发展,以获取最大资本,因此逐渐以高楼大厦、大型商场取代旧社区建筑和街道。惟自九十年代开始,社会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书中提到可洛《鲸鱼之城》中的爱情故事——阿果想与阿安一起去码头道别,换来的是阿安断然拒绝,阿安认为清拆旧码头,重新兴建美仑美奂的商厦才能展现五光十色的都市魅力。邹文律指,小说中隐含作者对拆建式发展是香港未来唯一选择的疑虑。李维怡于2006年写的〈声声慢〉,故事讲述了湾仔的旧区重建。家人认为接受赔偿迁出可以改善居住环境,但主角中学生的小碧却觉得离开爷爷一代开始居住的地方,如同放弃多年来建立的邻里关系和人情味。

    小说故事当属虚构,然而情怀却是真挚。当细味这些青年作家的小说,就有如亲历一个个香港城市发展的故事。

    香港电台第二台

    27/04/2024 - 足本 Full (HKT 20:30 - 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