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简介

    GIST

    监制:杨慧雅


    从前,师傅可能因为「搵食」入行,几十个年头过去,生手变熟手,「搵食」可以变成什么?几十年的工场,一道一道熟悉的工序,除了生活,还带给了老师傅什么?师傅心中仍有梦想吗?

    师傅,不限于传统的行业,也可以是新兴的、从传统中演变而来的;老亦不单指年纪,也可以是技巧的。《师傅来了》以人物故事出发,尝试从不同小环节,透过影像呈现各种制造过程,带领观众在光影之中感受到匠人对极致的追求,也希望可以让观众了解何为之好。
    看似平常不过的一件物品,价值未必高昂,然而当中蕴含各种细节之美,是一种修行,更是一种坚持。

    旁白:黄妍

    最新

    LATEST
    14/08/2023
    相片集
    相片集

    钟表技术的出现,让人类可以计量时间,至于能否凖确,则有赖钟表匠人的工艺,史高便是其中一位,他对钟表的热爱,源自小时候拥有的第一只手表,有一晚他半夜醒来,发现万籁俱寂中,这小小的手表仍争分逐秒地工作,觉得十分神奇,这滴滴的秒针声,仿佛为他半生的事业定调。中学毕业便报读时计科目,曾负笈瑞士修读制表相关课程,之后专注研究钟表制作工艺,现是香港为数不多仍坚持亲手制造零件的独立制表匠。
    无论是制造或维修钟表,都是严谨而精细的工艺,科技进步令手表定位改变,可惜的是钟表行业亦如大部分手工艺一样,面对工匠青黄不接甚至行业式微的的窘境,史高觉得很可惜,所以他闲时会带领职训班和工作坊,期望通过教学,将钟表工艺及热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就像机芯内环环相扣的齿轮。择善固执,守护传统工艺,也是守护我们的时间和回忆。


    编导:谢晓玲
    播映日期:2023年8月14日(星期一)晚上7点35分港台电视31

    重温

    CATCHUP
    06 - 08
    2023
    RTHK 31
    • 第十集 《时间郎》

      第十集 《时间郎》

      钟表技术的出现,让人类可以计量时间,至于能否凖确,则有赖钟表匠人的工艺,史高便是其中一位,他对钟表的热爱,源自小时候拥有的第一只手表,有一晚他半夜醒来,发现万籁俱寂中,这小小的手表仍争分逐秒地工作,觉得十分神奇,这滴滴的秒针声,仿佛为他半生的事业定调。中学毕业便报读时计科目,曾负笈瑞士修读制表相关课程,之后专注研究钟表制作工艺,现是香港为数不多仍坚持亲手制造零件的独立制表匠。
      无论是制造或维修钟表,都是严谨而精细的工艺,科技进步令手表定位改变,可惜的是钟表行业亦如大部分手工艺一样,面对工匠青黄不接甚至行业式微的的窘境,史高觉得很可惜,所以他闲时会带领职训班和工作坊,期望通过教学,将钟表工艺及热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就像机芯内环环相扣的齿轮。择善固执,守护传统工艺,也是守护我们的时间和回忆。


      编导:谢晓玲
      播映日期:2023年8月14日(星期一)晚上7点35分港台电视31

      14/08/2023
    • 第九集 《四轮医生》

      第九集 《四轮医生》

      第九集《四轮医生》

      七、八十年代,香港社会经济腾飞,其中一种在那个年代渐受欢迎的产物,就是汽车,亦因此催生了一个当年十分盛行的行业,那便是汽车维修。行内称作一休师傅的汽车维修员刘志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加入了汽车维修的大军
      不过,他的维修员之路既不平凡,亦不平坦。当年他只有二十多岁,在朋友介绍之下,认识了小型赛车,每逢周末,他便会到小型赛车场为赛车维修、调整,然后把赚来的外快供自己参加赛车。边玩边做的日子,不但让他赚了宝贵的经验,更赚到了为正式赛车队在公路比赛中担当随团维修员这难能可贵的机会。


      可惜,到2000年以后,大部汽车都电子化,维修汽车需要依靠专业电脑,对一休师傅而言,这无疑是一次不少的打击。这时候,一位他在赛车上认识的车主,邀请一休师傅为他的老爷车维修,由于老爷车大都是全机械式,正好让一休师傅把他多年来从赛车场上学到的技巧与经䌞,应用在老爷车维修上。无心插柳之下,他竟渐渐成为一众老爷车车主们眼中可靠的「大师傅」,可以为他们的珍藏爱车妙手回春的「好医生」。

      编导:马芷君

      播放日期:2023年8月7日(星期一)晚上7点35分港台电视31

      07/08/2023
    • 第八集《织织复织织》

      第八集《织织复织织》

      六七十年代,藤器工业曾在香港兴盛一时,藤器家品轻便,价钱便宜,所以每家每户总会购置一两件藤器看门口,好似藤椅,藤篮,或藤器小摆设等等。
      今集的老师傅是经营藤器的老板陈新权,从祖父一代已经开始在香港从事藤器工作,陈师傅在父亲的指导下接手经营,今天陈师傅已经七十多岁,从事藤艺工作超过半个世纪。他指出藤器制品,以人手制作,编织更是藤艺中,最重要的一环,各种花纹令藤器更显姿彩。藤看似脆弱,但柔韧有力,生命力强;越久的藤器,越见其光彩。
      藤艺工业在金融风暴后开始走下坡。当中原因很多,如人工成本、店铺租金增加等等,现在还继续经营藤器店只剩寥寥可数的几间。陈师傅慨叹现今年轻人不愿入行,希望藤艺不会消失。
      然而,有两位年轻人热爱编织,黎润诗(Cecilia)和陈郁(Yuk),怀着一颗珍视传统工艺的心,他们两决心寻觅传统的藤艺编织技艺,身体力行走访不同的地区,虚心地学习,希望将藤编带回香港与众人分享。
      今次两位年轻人与陈师傅交流编织的技巧与心得,让藤艺编织再一次闪耀光华。

      编导:黄辰美

      31/07/2023
    • 第七集《新玉器时代》

      第七集《新玉器时代》

      第七集《新玉器时代》

      玉器温润雅致,寓意美好,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种重要的器物,亦是民间广泛应用的饰品和藏品,玉不琢不成器,璞玉需配上匠人的巧手良工,方能展现美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曾是玉器批发的集散地,然而时代变迁,玉器身影逐渐淡出,玉器雕刻这种手艺亦被机器所取代。

      谈洲生是香港少数仍从事手工玉器雕刻的匠人,由十三岁拜师学艺,钻研「花草」雕工,至今已四十多年。由选石、构思、切玉、打磨、雕刻、抛光,小小玉器牵涉十多道繁复工序,因材奏刀,方寸间见匠人巧思,殊不简单。然而多年心血却差点因一场重病而放弃,幸修读产品设计的儿子-谈浩然(Eddy)不忍父亲手艺失传,决心承继衣钵,并将现代设计元素注入传统工艺,而谈师傅康复后,亦继续从事玉雕创作,与儿子拍住上,为玉器雕刻艺术另辟蹊径。

      编导:谢晓玲

      24/07/2023
    • 第六集 《以木传神》

      第六集 《以木传神》

      中国人供奉神佛像的习俗世代相传,当中每一尊手造像的诞生,都是经过神佛像雕刻师傅的千雕万琢,这门非凡手艺已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今集的主角萧炳强师傅,从事神佛像雕刻及维修工作超过半世纪。他运用精巧的木雕工艺,将佛的形态、神韵、灵魂,融入木头之中,雕琢出每一尊栩栩如生的像,他的作品遍布于香港不同寺庙。

      六十年代的香港,是神佛像雕刻行业最蓬勃的时期,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现时新造的像续渐由机器所取代,以致懂得造像的师傅越来越少。萧师傅计划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结集成书,让更多人深入认识这门非凡手艺。除了手造神佛像,这类的复修工作亦相当多。萧师傅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维修和贴金技术,近年主力交予儿子啊萧执行,希望手艺得以传承。


      编导:郭咏欣

      17/07/2023
    • 第五集《金非饰比》

      第五集《金非饰比》

      金器有象征富贵、权力的意思。偏偏对制作金器的打金工匠,有一个欠缺贵气的称呼-扑佬。
      在科技未普及应用在首饰制作以前,金器都是全人手制造,要学满师就要花上五年的光阴,比起读一个大学学位需要更长的时间。

      打金是一门需要不断磨炼、日子有功的专业,可惜,在香港,工匠得到的工钱跟他们精湛的手艺往往未必成正比,缺乏新血入行,打金这个行业已经日渐式微。

      余锐庆师傅从事打金行业已经超过半个世纪,十几岁做学徒,未够三十岁,他便跟拍档胆粗粗创业,由工匠升呢做工场老板。余师傅工场的首饰都是段件订造,每件可谓独一无二,客源来自世界各地。现在虽然已经年过七十,还未有退下来的念头。儿子Warren七年前毅然辞去银行的稳定工作,雄心壮志想为父亲传承这事业,几年过去,他慨叹传承的工作谈何容易。

      编导:邓苑芬

      10/07/2023
    • 第四集《道之五分二》

      第四集《道之五分二》

      实木家具,承载着木材本身树龄,这一刻被木匠巧手制作成各种家具陪伴新主人,然后,留存后世为未来累积价值。由工匠一双手所做出实木家具成为人与大自然接触的美丽媒介。

      阿圣成为木匠之前,原本是一位拥有十多年资历的商业摄影师。2014开始辗转入行,可以说是半途出家,当时只用两星期学习实木家具制作,了解基本概念之后,所有工具运用,以至机器实际操作,都是靠自己摸索,这情况反而令到他抛开传统,发展出独特的个人风格。

      他喜欢猫,于是不少作品的脚以猫脚形态展示;喜欢用入榫技术,尽量减各五金配件,说会破坏木的结构;喜欢把作品内外都磨成圆边;喜欢在展览场上挂着「请触摸作品」的告示,鼓励参加者用心亲手去感受。对木的喜爱与各项细节的坚持,令他的作品添上一份沉实、温婉。

      他说学艺之道是一个五部曲的故事:信、疑、悟、通、言,最后能自成一派。他形容自己处于第二阶段,遥遥长路,他的梦想是:单纯地、简单地,继续做下去……


      编导:何丽芬

      03/07/2023
    • 第三集《一色尚存》

      第三集《一色尚存》

      夜幕低垂,满街霓虹亮起,曾经平凡不过的城市风景现在只能在记忆中存留。

      香港霓虹工业于六、七十年代开始兴盛,纵横交错的霓虹招牌曾经是本地繁华的象征。时移世易,工业于九十年代起经历工厂北移、被价廉的LED技术占据市场,加上政府收紧招牌规管措施等因素,令行业于二十年间大幅萎缩,近乎后继无人。

      生于八十年代的刘浩辉(Jive),从事设计工作十余年,不知从何开始对霓虹灯特别着迷,甚至在职期间也曾经两次到访台湾拜师学艺,并购买外国书籍研究这门手艺。终在2020年疫情期间,决心全职投身这门夕阳行业,逆流而上。

      Jive的工作揉合传统技艺和自身美学经验,用崭新的方式将霓虹灯推广和保存下来。盼望积少成多的努力,可以令霓虹文化在香港走得更远。

      编导:严佩盈

      26/06/2023
    • 第二集《最松软的坚持》

      第二集《最松软的坚持》

      热腾腾的港式面包,是不少香港人早餐的不二之选。一个才卖十元八块的港式面包,未必称得上是珍馐百味,但要做到入口松软、口感细致、味道香浓,而不是只有「空气」与防腐剂,背后所需要付出的时间与毅力,却经常被小觑。

      文敬龙师傅入行已有二十年,他十多岁开始在港式面包店当学徒。数年前,他偶然发现在一条旧式公共屋邨内的,一所面包老店将要结业,感到可惜之余,亦担心港式面包有日会失传。因此他决定在这老店的位置经营一间新面包店,将自己这些年来累积的经验与想法,通过属于自己的面包店实践出来。面包的用料简单,要坚持做出好的品质,龙师傅强调要从微小处着手——发酵的过程、时间、面团的口感、饀料的调味等,他都十分执着。他更招揽了一些老师傅与他合作,将一些经典的传统面包,例如被称为「炉底麦」的大麦包,加以改良,希望通过结合手艺与创意,为港式面包寻回它的价值。

      编导:马芷君

      19/06/2023
    • 第一集《百年乐韵》

      第一集《百年乐韵》

      一部全人手制造的小提琴,包括数十项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非常严谨,在香港懂得这门手艺的制琴师傅寥寥可数。今集的主角黄炜权师傅,制琴经验超过三十年,是香港少数的手造提琴工匠。他近年醉心研究复刻一款意大利古董小提琴Stradivarius 1705型号,皆因这部琴的音色独特,即使过了三百多年,仍然令现今演奏家趋之若鹜。除了仿制琴的外观,他更加希望能复刻那种美妙音色。

      黄炜权师傅细女黄沛盈,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她自小用爸爸造的小提琴,在本地和国际比赛中获奖无数。她得到青少年音乐发展基金会的支持,借用了古董小提琴Stradivarius 1705型号,令她的演奏技巧进一步提升。黄师傅因此能近距离研究古琴的结构和音色,令他的工艺更上一层楼。他的手造提琴得到演奏家的赞赏,他亦会参加国际琴展,让更多人认识香港制造的小提琴。

      编导:郭咏欣

      12/0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