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古今风云人物

    简介

    GIST

    主持人:张伟国、罗永生

     
    细诉传奇人物的风云事迹,重新认识中外历史。
      
    #香港电台文教组
    #艺文一格 rthk.hk/artitude

    最新

    LATEST
    27/04/2024

    孔子 (七)∶子产相郑

     
    孔子周游列国第一站是与鲁国同姓的「兄弟之邦」卫国。卫国的祖先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和周公的弟弟康叔封。周公平定商纣王之子武庚叛乱之后,封康叔封于商朝王畿旧地,称为卫国,首都在商纣王所建的都城朝歌(今河南省黄河以北的淇县)。卫国在西周及东周前期,是中原北方大国,历代卫君在周天子朝廷担任要职,周平王东迁时,年近七十的卫武公以姬氏宗亲长老身份亲自领兵护卫平王,地位十分显要。

    但卫武公之后,卫国长期陷入公族内斗,最著名的事件是卫庄公(武公之子)的庶子州吁有军事才能,却被兄长卫桓公排挤,出亡外国,纠集一些郑、陈、宋、蔡等国的失意贵族、庶孼公子组成叛军,袭击卫国,杀卫桓公,州吁自立为卫君,但未得周天子承认。不足一年,州吁被卫国大夫石碏骗往陈国,托陈桓公代为贿赂周天子赐给册命,途中被杀。州吁乱事平定,但卫国政局仍然动荡不安,继任君主亦多平庸无能,无力摆平政治社会矛盾。同时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狄人(又称翟人,分为赤狄、白狄、长狄等部族)趁周朝衰落,纷纷越过太行山,进入卫国北方,不断侵扰掠夺卫国及邢国(今河北省邢台市)的城邑。

    卫国国君懿公,是个典型的纨袴子弟,不理国计民生,只知享乐,据《左传》及《史记·卫世家》记述,「卫懿公好鹤」,在宫中养了很多鹤,由专人侍候,懿公上朝及出行,必有鹤陪伴,他喜爱的鹤封为大夫、将军,凡有侮辱、伤害鹤的臣民,治以重罪。公元前661年(即孔子出生前九十年)狄人进攻卫都朝歌,卫国臣民不愿抵抗,纷纷逃亡,狄人攻占朝歌,大事劫掠,朝歌成为废墟,懿公被杀。卫人向齐桓公求助,齐桓公号召诸侯发兵救卫,打退狄人,但卫国已残破不堪,只剩下五千人,齐桓公安置这些卫国遗民于黄河南岸的楚丘(今河南省滑县南部),立懿公堂弟公孙申为卫侯,是为卫戴公。卫国失去了黄河以北领土,由原本的北方大国变成偏处一隅的小国。而号召诸侯击退狄人,重建卫国,成为齐桓公霸业的开端。

    卫国恢复之后,经过数十年休养生息,国力有所恢复。卫成公元年(前629年),卫为避狄人侵扰,又迁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市),经济始现繁荣。但卫国公族仍然斗争不绝,孙氏、宁氏、孔氏(与孔子不同族)掌权,互相攻击,君臣关系不和。其后孙氏失败投奔晋国,宁氏被灭族,卫国国君重新掌权。公元前540年卫灵公继位(孔子九岁),成为卫国在位最长的国君。但卫灵公是昏庸却自以为聪明的人,在位四十多年,卫国政局动荡。他最著名的故事有两件,都与孔子有关:其一是宠幸男宠弥子瑕,留下「分桃」的典故。卫灵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04年),鲁定公派阳虎领兵攻打郑国的匡地(今河南省长垣县北),鲁郑不接界,必须经过卫国,阳虎出兵时不向卫国借道,回国时又率领鲁军在卫国都城濮阳穿行而过;卫灵公感到被羞辱,派弥子瑕追击鲁军,但没有追及。孔子周游列国时,经过匡地,匡人误认孔子是阳虎,围攻孔子,几经辛苦才脱身,因此《论语》有「子畏于匡」的记事。其二,是卫灵公晚年宠爱后妻南子夫人,南子据说是宋国公主,嫁给卫灵公后,因其美艳而非常得宠,代掌国政。灵公昏庸无能,南子掌握卫国实权,却经常召年青大臣入宫,民间讽刺她为「娄猪」即母猪,灵公却毫不在意。孔子周游列国时,通过弥子瑕求见卫灵公,南子听闻孔子是著名学者,曾经是鲁国代理执政,而且是宋人后裔,于是私下召见孔子(即《论语》所记的「子见南子」),引起孔子弟子的不满。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年五十五岁,「去鲁适卫」。当时卫国国君卫灵公虽然接待孔子,视他为宾客,但卫灵公在位已久,老迈昏庸,而且贵族之间政治派系矛盾重重,政局不稳,卫国不可能任用孔子。
    孔子打算到邻近的郑国(国都在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区)寻求机会。郑国同样是姬姓诸侯,春秋初年,郑庄公时期曾经是中原强国,因为与周天子不和,出兵击败周桓王,又威胁宋、卫等国,偃然成为中原霸主。但随着南方的楚国兴起,郑国南方的陈、蔡、许等国相继依附楚国,郑国也受到楚国压迫。郑国北方的晋国亦强势发展,晋文公率领中原诸侯抗楚,郑国夹在晋、楚两大超级强国之间,左右依违,处境困难。


    27/04/2024 - 足本 Full (HKT 20:00 - 20:30)

    预告

    UPCOMING
    04/05/2024

    孔子 (八)∶子畏于匡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打算到邻近的郑国(国都在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区)寻求机会。郑国同样是姬姓诸侯,春秋初年,郑庄公时期曾经是中原强国,因为与周天子不和,出兵击败周桓王,又威胁宋、卫等国,偃然成为中原霸主。但随着南方的楚国兴起,郑国南方的陈、蔡、许等国相继依附楚国,郑国也受到楚国压迫。郑国北方的晋国亦强势发展,晋文公率领中原诸侯抗楚,郑国夹在晋、楚两大超级强国之间,左右依违,处境困难。


    前597年,楚军包围郑国,三个月后,攻克了郑都,郑襄公在大路上打赤膊,牵着羊,迎接楚庄王,向楚国投降,表示服从楚国号令。但此举得罪中原霸主晋国,晋国不时号召诸侯攻伐郑国,以示惩戒。郑国内部贵族亦因亲晋、亲楚而斗争激烈。郑襄公的父亲郑穆公有十几个儿子,穆公死后,爱子灵公继位,灵公年少贪玩,得罪权臣公子宋(成语「食指大动」由此而来),公子宋怀恨在心,联同另一权臣公子归生杀死灵公,立穆公另一儿子公子坚,是为郑襄公。数年后,公子归生病死,穆公一群儿子(襄公兄弟)联手驱逐归生家族,掌握了郑国军政大权,其后经过几番斗争、妥协,剩下七个家族分享权力,称为「七穆」(即穆公的子孙良氏、游氏、国氏、罕氏、驷氏、印氏和丰氏)轮流执政。但七穆家族互相争权,郑国政局动荡不安。公元前563年,郑国爆发了低级贵族及庶民的暴乱,暴民杀死了公子騑(子驷),公子发(子国)及公孙辄,胁持郑简公(郑襄公之孙)。动乱被公子嘉(子孔)率领七穆家族领兵平定,公子嘉执政。公子嘉因处事尊横,被其他家族联手攻杀,其后,七穆之一的罕虎(别字子皮)执政,罕虎为了平衡各家族,任用学识渊博,性格随和,但处事沉着,以深思熟虑见长的国侨为正卿(字子产,公子发之子,发字子国,因此建立国氏。子国在动乱中被杀,子产继承官职),自己退居幕后,并宣告全力支持子产。

    子产执政之后,整顿郑国赋税,确立「乡校」教育,公布刑法(破除贵族黑箱司法),对外折衷于晋楚两强之间,不屈不挠,维护郑国尊严。据史书称:子产执政一年,浪荡子弟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不用下田耕种。第二年,市场上买卖公平,不预定高价了。三年过去,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收工不必把农具带回家,五年后,男子无需服兵役,遇有丧事则自觉敬执丧葬之礼。子产去世后,郑国的青壮年痛哭失声,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

    孔子对子产十分仰慕,在《论语》及其他儒家典籍中,留下大量赞扬子产的评语,例如:
    孔子:「《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
    孔子:「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孔子:「子产于是行也,足以为国基矣。《诗》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子产,君子之求乐者也。」
    孔子:「合诸侯,艺贡事,礼也。」
    孔子:「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孔子:「(子产)古之遗爱也。」
    孔子:「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孔子:「惠人也。」
    孔子:「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
    孔子弟子子贡也说:「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编年史《左传》更记载了大量有关子产的施政及事迹。由此可知,孔子是子产的超级「粉丝」(仰慕者)。

    前522年,子产病死,郑国失去一位「贤相」。当年孔子三十岁。孔子五十五岁到达卫国之后,希望率领弟子到郑国,缅怀子产的风采(《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从卫国往陈国,途经匡地)怎知到达卫、郑交界的匡地,被匡人误会是多年前攻占匡地、并施行暴虐的鲁国权臣阳虎,围攻孔子,孔子感到生命受威胁,叹息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予何?」(意思是自己肩负了复兴周文王礼乐文化的使命,在这地方死了,文化就再无传人;如果文化不亡,匡人可把我怎么样呢?)幸而几天之后,孔子其中一位弟子宁武子,是卫国大夫,出面替孔子解围,孔子终于脱险。

    《论语》记述了「子畏于匡」时的一则小故事: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孔子在匡地脱险之后,回到卫国,其后,遇上了卫国的政治动荡:卫灵公的太子蒯聩(音快柜)不满南子操控灵公,干预朝政,暗中联络一些贵族准备拘禁南子,却被告密,事败,太子逃往晋国。灵公年老,立太子之子公孙辄(音接)为太孙,卫国政局非常不安。孔子对学生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他决定离开卫国,目的地是南方的陈国。当时大概是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孔子五十九岁,他在卫国停留了四年左右。

    重温

    CATCHUP
    X

    孔子 (五)∶鲁国执政

    主持人:张伟国、罗永生

     
    孔子见鲁昭公的流亡朝廷无所作为,十分无奈,于是到东方大国齐国寻求出仕机会,得到齐大夫高氏接待,成为高氏宾客。齐国的气象与鲁国大不相同,齐人重商,处事灵活变通。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古城遗址)是东方大都会,四方商贾云集。百多年前,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富国强兵,曾经称霸中原,以「尊王攘夷」号令诸侯,桓公、管仲死后,公族内斗,失去霸权,但齐国仍然富甲一方,吸纳各地人才,除了高、国、崔、卢等同宗家族之外,外来的鲍氏、田氏、晏氏亦分享政治权力。齐国包容各方人才、学说,一片繁荣景象。孔子在齐,听闻昔日齐桓公、管仲事迹,为之钦佩:「微管仲,吾披髪左衽矣!」他又曾登出东方第一高峰,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

    孔子什么时候离开齐国返回鲁国,已不可考。据《史记·孔子世家》,齐景公欲任用孔子,但「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离齐返鲁。他回鲁国之后,不再从政,收徒讲学。当时孔子学识广博,已远近知名,远至南方的吴国,亦派使者向孔子求教。孔子招收了不,少日后对他十分忠诚的弟子,例如子路、颜渊等,逐渐形成孔门学派。

    孔子回鲁国收徒讲学期间,鲁昭公在流亡之地乾侯逝世,三桓家族立昭公之弟定公,结束了鲁国都城「无君」的状态。鲁定公五年,权倾一时的季孙氏家长季平子逝世,季桓子(季孙斯)继位,季桓子虽然承继了父亲的鲁国执政地位,但为人软弱,季孙氏家臣阳虎(《论语》称他为「阳货」,有《阳货》篇)趁机夺权,囚禁桓子,并迫他盟誓,把鲁国的执政权交给阳虎代行。阳虎出身不详,据说相貌与孔子相似,不少人误认孔子就是阳虎。

    阳虎性情率直、张扬,敢作敢为,他掌权第二年,召集三桓族人及鲁国贵族与鲁定公盟誓,要各人捐弃旧怨,全力效忠鲁定公,其实是挟定公以令诸家。孔子应该参加了这次盟会,亲见阳虎的飞扬跋扈。据《论语》记述,阳虎(阳货)曾派人送礼给孔子,希望与孔子结交,大概孔子心目中,阳虎这种趁机夺权的家臣,就是「乱臣贼子」,不应交往。不久,孔子与阳虎在路上遇上,双方停车对话: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送给孔子一只乳猪,想让孔子去他家致谢。孔子乘他不在家时,去拜谢。却在半路上遇到了,他对孔子说:「过来!我有话要说!」孔子走过去,他说:「自己身怀本领却任凭国家混乱,能叫做仁吗?」孔子说:「不能。」「想做大事却总是不去把握机遇,能叫做明智吗?」「不能。」「时光一天天过去,岁月不等人呀!」「好吧,我准备做官。」)

    孔子不敢得罪阳虎,只好随便敷衍他。在阳虎当权时,孔子未有出仕,大概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吧(《论语·卫灵公》)。

    阳虎当权期间,发动多次对外战争:以齐国收容昭公时,侵占郓邑为理由,伐齐;又奉中原盟主晋国之命,伐郑,在郑国的匡邑大事破坏,回归时途经卫国都城,不打招呼便领兵入城耀武扬威,穿城而过。

    鲁定公九年,阳虎图谋叛乱,更换三桓家长,由亲附自己的三桓支庶子弟代替,被季桓子察觉,联同叔孙、孟孙家族,发兵把阳虎赶走,总算把权位夺回。阳虎逃到晋国,依附晋国大夫赵简子。定公十年,叔孙氏的家臣侯犯又占据郈邑作乱,平定祸事不久,三桓向定公推荐孔子任官,职位是「中都宰」,即首都市长,孔子接受了任命,当时孔子五十岁。

    香港电台第一台

    13/04/2024 - 足本 Full (HKT 20:00 -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