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由编辑所加
各位理大医疗及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
数个星期前收到同事甄秋慧教授的来信,很高兴知道问「为什么」已经成为你们的习惯。问「为什么」让我们发掘更多新事物,但有时亦令人感到忧虑。
两年多前,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爆发,这个「新事物」似乎对大众带来好多忧虑。
回想疫情初期,社会气氛紧张、市民对这个新的、又陌生的病毒焦虑惶恐。疫情反覆让大家身心俱疲,很多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困扰或创伤。这些问题是否真的能够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忘呢?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在得到食物及卫生局医疗研究基金的支持下,在疫情第四波期间展开研究,了解市民于疫情后出现精神创伤的普遍程度、对他们精神健康的影响、遵从抗疫措施的社会人口特性,以及探讨影响社会弱势群体接种疫苗的因素。
这个研究分为两部分,研究团队首先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期间,即第四波疫情稍为缓和时,透过电话访问形式,随机抽样访问超过三千位市民。调查发现超过一成受访者出现创伤后遗症征状,反映他们可能存在创伤后遗症;当中失业或没有个人收入,以及教育程度较低者,有较大机会出现创伤后遗症的征状。
一般来说,创伤后遗症征状包括侵入性记忆、过度兴奋和出现回避行为,例如避免外出等。调查发现市民出现创伤后遗症的程度较疫情爆发初期低,相信与疫情反覆使大家感觉麻木有关。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研究又发现,每天观看多于一小时疫情新闻的受访者,一方面会更遵从防疫措施及相关建议,但另一方面亦会出现较严重的创伤后遗症征状。这表示接收疫情相关的新闻资讯是把「双刃剑」,大家应该要理性分析,吸收资讯的同时亦要取得平衡。
这轮访问亦发现,在各项防疫措施中,受访者认为最难做到保持良好的手部和环境卫生;中年或以上、教育程度较高的已婚女性,会较愿意遵从不同的防疫措施,而担任家庭照顾者、教育程度较低的中年或以上已婚男性,则对接种疫苗的愿意程度较高。
疫情期间,每天面对海量有关疫情的资讯及消息,有时候连我也感到「吃不消」,更何况长者等弱势群体呢?我想他们都会较易感到无所适从。
有见及此,我们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期间,与31位65岁以上的长者进行个人深入访谈,了解他们面对疫情的精神状况,以及对接种疫苗的态度。
我们发现,受访长者普偏认为新冠病毒传染性很高,以致他们大多避免在疫情期间外出运动及进行恒常社交活动,在长期「不能见孙仔和饮茶」的情况下,他们大部分都对疫情感到担心、无助及忧郁,更有个别受访长者对持续的情况感到沮丧,情况令人担忧。
自疫情发生以来,本港长者接种疫苗率较其他年龄群偏低。在是次研究的深度访谈中,我们发现长者考虑接种疫苗时主要受到自身经历和亲友意见影响,当中对疫苗认知不足、脆弱的社交网络及缺乏家庭支援等,都是导致他们对疫苗却步的原因及障碍。
既然社会已经朝着「复常」方向发展,那么市民的精神健康更同样需要「复常」。我们千万不能忽视疫情造成的创伤后遗症征状,应该多留意自己身体、情绪、行为及社交状况的变化,一旦出现相关征状、影响生活,并且持续一段时间,便应该向专业人士或社福机构寻求协助。
长久以来,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我特别关注长者的精神健康问题。值得留意的是,受精神健康困扰的长者往往未必会把问题或忧虑宣之于口。家人应该更适切关心长者、多陪伴及了解他们的需要。
我们认为,社会除了应该向长者提供更清晰的疫苗资讯外,更需要强化非政府机构与长者之间的连系,例如建立政府、学术界和社福界的协作网络,在疫情下支援他们的身、心需要,并作出专业建议和支援。
在此我要衷心感谢各位理大医疗及社会科学院同事,在疫情期间,除了进行各项相关的研究外,更参与不同的抗疫工作,例如率领学生营运铜锣湾「加路连山道短期社区疫苗接种中心」,以及设立热线支援中心,解答患者查询等。
所谓「难关难过关关过」,提问是积极回应挑战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尝试为每个社会议题探索解决方案。你们运用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在不同领域参与抗疫工作,正好是一个坚实的例子,让我们同心抗疫,一起协助社会重返正常轨道。
岑浩强
2022年6月25日
主持人:陈颢之
*标题由编辑所加
家恒贤侄:
你好,近来身体可好?
你爸爸告欣我,经过三年的努力,你的科技公司上个月被国际风险投资公司睇中,获得一千多万美金的投资。恭喜恭喜!你要好好把握这机会,善用这笔基金,把公司做大做强,并争取尽快上市。
时间飞逝,十年前你爸爸在逼不得已的之下,把你送到美国读书。你从小热爱电脑,初中时编程、硬件无一不通,而且当年你经常参加公开电脑比赛,赢过不少奖项。但你却并不是读书的材料,每次考试都未能达标。由于家人恐怕你不能考进香港的大学,所以作出艰难的决定,把你送到美国。今天你学业有成,你爸爸必然非常开心,并为你引以为傲。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的话,可能今天你就无需离鄕别井,出国留学了。最近,香港教育局推出「学校推荐直接录取计划」,计划将于2022-23学年开始实行,提供入大学机会予在个别学科或范畴具有特殊才华及兴趣的中六学生。这些由校长推荐的学生将不受DSE中学文凭考试成绩影响,获大学考虑直接录取。每间学校最多可以推荐两名学生,现时全港约有500间中学,因此保守估计约共1000名学生可以从中受惠。据悉,八间资助大学已指定约140个学士课程参与计划。估计这计划将会涵盖运动、文化、电脑等领域出类拔萃的学生。「回到未来」,我相信以你对电脑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当年在公开电脑比赛的卓越成绩,今天你必然会被校长垂青,大力推荐你入大学。可惜事与愿违,计划姗姗来迟,令香港教育界走宝,未能挽留你这类的鬼才。
这个计划有助解决本地创科技産业的人才荒问题。香港政府自2015年11月成立创新及科技局以来,一直大力推动「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以过去四年为例,政府已投放超过1000亿港元,促进创科发展。再者,在「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等国家策略之下,香港创科産业发展将会一片光明,商机处处。虽然如此,香港却严重缺乏创科人才。
自回归以来香港的教育制度似乎不太鼓励数理学科,因此培育中小学生创科兴趣在过去多年是教育界的一大挑战。政府为培训本地创科人才,在2015年开始支援学校STEM教育,例如推出中学「IT创新实验室」及小学「奇趣IT识多啲」计划,资助中小学以课外活动形式提升学生对STEM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六叔是这两个计划的评审委员会主席,并欣见它们自推出以来,学界的反应非常热烈。
面对公开考试而至报读大学,在现时DSE制度之下,高中学生必修的四个「核心科目」。中、英、数及通识(现改为「公民及社会教育科」)决定学生是否达到入读大学门槛,当中只有数学一科与创科或STEM教育相关。然而,我相信「IT创新实验室」及「奇趣IT识多啲」,再加上「学校推荐直接录取」计划必然可以纾缓这问题。虽然如此,学校要有效落实「IT创新实验室」及「奇趣IT识多啲」计划,它们宜与自身的「重点学科领域」配合,这做法才能令学生达至学以致用。可是一般的中学重点学科老师对STEM却认识有限,所以难以善用这些政府资助平台。因此,我认为政府必须加码,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他们对STEM的教件、硬件和软件各方面的知识。
另外,香港本地欠缺大型创科企业,理工学科的就业前景因此比不上医科、法律等专科,也令高中学生升学时对理工相关科目却步,变相减少创科人才,严重窒碍香港创科发展。然而,大湾区是香港的后盾,它将会大大扩充香港创科市场,制造就业、创业机会。我认为各大学及中学应该更多安排学生到大湾区内地城市交流及实习,累积多些工作及文化经验。「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大学生(甚至乎中学生)在求学期间应该多争取往大湾区落脚。
家恒,以你今天在创科领域的成就大有条件回流,以香港为基地,开拓庞大的大湾区市场。你可以认真考虑,六叔会全力支持你。
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六叔
二零二一年十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