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由编辑所加
嘉敏:
还记得十几年前你刚从纽卡素交流回港,分享英国新能源巴士发展的情况。转眼十多年过去,我们牵手走遍了半个地球,乘搭过很多程巴士,但我们总会觉得香港的巴士服务依然是世上最出色最安全的。
还记得你乘巴士时你曾经问我,究竟香港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如何?原来交通运输是香港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占了总排放量超过19%。
香港政府冀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并提出不同减碳计划。政府在2021年初发表《香港电动车普及化路线图》,承诺于2035年或之前停止新登记燃油及混合动力私家车。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很多巴士皆没有空调,到2012年时,历时逾20年才把所有巴士换成空调巴士。一辆专营巴士可以行驶18年,换言之我们只有不足10年时间测试各种减碳技术全面淘汰传统引擎巴士,时间实在不足。
我们去英国旅行时,曾乘搭不同类型的新能源巴士。原来英国电动巴士是非常普及,当地更是发展氢燃料电池巴士的先驱,总共有60辆氢能巴士在全国行驶。而且英国氢能巴士总行驶时间已超过210万小时,每日平均行驶155至185英里,每次加氢的时间是少于10分钟。
在疫情前,我们除了趁长假期出外旅游,还会利用周末北上渡假。与香港仅有一河之隔的深圳早于2017年已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电动化的城市,共有超过16000辆电动巴士和约2万1千多辆电动的士在路面。
其实全球各地都朝往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电动化来发展,香港亦应赶上世界潮流,我们应怎样做才可以令巴士顺利转型到绿色低碳呢?
香港山多平地少,相信不同斜度的道路是未来新能源巴士的一大挑战。另外,香港95%专营巴士都是由三轴双层巴士组成,相对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巴士而言,香港的巴士是巨无霸,再加上每辆巴士均提供源源不绝的空调——这些行驶条件令巴士需要更多能源推动。你作为一名工程师,你提到香港可以引入氢能巴士。其实香港三家巴士公司内,已有一间引入首辆三轴双层氢燃料电池巴士,而另一间就准备于未来引入一批氢能巴士。正如你所言,根据香港现有法例,氢气属于第二类危险品,香港现行的法规和安全标准对氢能有很多限制,未准备好让氢能巴士落地测试。
最近两年因为疫情影响,路面情况彷佛畅通许多,你也不用担心巴士没有座位,但其实这令专营巴士乘客量大幅下降,收入大减,对营办商影响是很大的。加上近来国际油价上升,营运巴士的成本大幅上升,当前经济环境所带来的压力会令巴士难以绿色转型。
还记得我跟你提及过,我正与其他团体合作研究巴士减碳吗?研究成果终于发布了。专营巴士营办商、能源公司以及不同学者、研究和非牟利机构在去年组成「零排放交通联盟」,并在2021年7月至今年6月举行九次会议,本着透明对等的原则,由成员推动并一同商讨零排放交通议题。成员间或对建议和期望有所分歧,但亦都无阻联盟就共同的愿景和目标——使公共道路交通达至零排放——而齐心合作。各成员基于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共同编写和审议《零排放交通建议白皮书》,并诚邀香港政府与联盟合作,共同为零碳排放道路交通运输制定有明确时间表的路线图。
联盟总共向政府提出六项建议。首先,政府须为零碳排放专营巴士制定有明确时间表的路线图。其次,联盟希望政府与专营巴士公司合作,加快并扩大试验电动巴士和氢燃料巴士的计划规模,从而测试零排放车队的营运表现,确定技术可行性。加上,政府应减少相关技术开发和应用的监管限制。
另外,港府应就发展相关交通和基建设施及制定标准,厘清需要跨政策局协调处理的范畴;亦应为公共交通营办商寻找适切营运模式,以支持低碳交通转型。最后,政府应大量投资予公共交通工具,以达致出行模式的转型,迈向零排放交通运输。
其实我们身为市民,亦可一同改变少许生活习惯,以帮助香港减碳,例如你的办公室其实是位于巴士总站旁边,你可以鼓励同事减少驾驶私家车,而多去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省钱又环保。除此以外,我们还可参加政府不同的公众谘询,为我们的下一代建设一个更好的绿色未来。
嘉敏,期望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一起在香港乘搭新能源巴士。
俊业
2022年8月13日
主持人:张凤萍
*标题由编辑所加
曾修读「体验建筑」的同学们:
时间飞逝,老师从中大建筑系教席退下,转眼已有五年。在这五年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确能如期完成,对我来说,可算如释重负!
我何出此言?因为我曾为此项目作解释,认同香港要有一座欣赏中华文化的博物馆是好事 ; 回想起多年前在大学授课期间,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香港同学最没兴趣就是关于中国的事物,尤其对传统文化方面漠不关心。
五年前,当西九管理局宣布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时,不少人提出质疑,认为香港要兴建一个与香港无关的博物馆,更揣测如把它放在西九文化区,将与其他以现代化风格为主的建筑格格不入,同时要求以比赛形式挑选建筑师。
作为见证西九项目超过十二年的建筑师,我看透香港人对这鸿图既爱又恨的心情!爱者,是惊喜香港竟然有如此高瞻远瞩,为一向被自嘲为不懂文化的城市重新定位 ; 恨者,认为西九文化区是为游客而兴建,与我何干!但其实西九文化区的陆续落成,已奠定香港作为亚洲文化枢纽的地位。
不难理解香港人为何有如此看法,正因为香港百多年来的发展轨迹,从未试过看重文化,更何况是我们该懂而未懂的中华文化,所以对于香港故宫在西九出现,难怪会感到万分疑惑。
包括我和七百多万的香港人,大多在西方文化薰陶下长大,会自然偏见地认为中华文化是老土的,因而忧虑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会戴着传统的「中国大帽子」出现,甚或沦为不伦不类的「娘」气建筑。
守候五年,我终于可待博物馆开幕,向同学们回应当年的疑虑。首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有「文化」二字,并不是香港人所以为是北京故宫的香港分馆。的而且确,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以故宫文物为主轴,但同时兼容香港本地艺术文化与各国传统文化。九个展馆中,有两个就是展示香港本地的现代艺术,接踵而来,将会展出欧洲的宫廷藏品。因此,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不单是一个承传中华文化,更是面向世界的国际级艺术殿堂,能设于西九文化区,我认为非常适合。
如今,由严迅奇建筑师(Rocco)设计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终于落成。让人释怀的是,从设计上,并不是大家所担忧的大帽子中国传统建筑,而是巧妙的摘取中华文化精髓,以现代化的手法,结合意象演绎这座承载东方文化的建筑。
有关中国建筑现代化的探讨,内地的建筑师在这方面早已造出成绩,摆脱了形象符号的框架。所以我不会把Rocco这座博物馆用中国传统物器的「鼎」来形容,甚至从外表的所谓形似什么来评头品足。
从我的观察,Rocco在这个项目上所花的心思,是演绎中华文化所散发的明亮而不耀目,展露意象及蕴含内涵的一套美学观念。Rocco很喜欢强调其建筑美学所营造的「通透感」及「通达性」,而今次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以瓦片代表东方建筑特征,以绫罗绸缎标志中华文化精粹,由地下大堂循天花云卷到通透天顶,感受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期间穿越三个中庭,每一个中庭面向不同:向南可见港岛,向西看到大屿山,向东就是整个西九文化区。这是Rocco以形而上的手法来表达香港与华夏文化互动及精神交流,亦呼应他所描述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最神来之处,是在最高点的中庭放置由Andre Fu设计的云状木椅,让观众在参观过后,不妨停下盘坐,思考在这五千年的浩瀚烟波当中,对中华文化会否重新认识?
说到这里,正好解释当年我支持由Rocco设计而不主张国际比赛的原因;因为若是透过建筑比赛挑选,或只能看到外在形态而失于内敛的深度!
我期待这座博物馆能提升大家对建筑美学及文化的欣赏,并消除那些穿凿附会的批评。
另外,坊间有人认为香港故宫的收费不及内地或台湾的故宫便宜,同时又与英国博物馆免费入场互相比较。但恐怕大家忽略了英国博物馆内设有捐献箱,让观众自行捐出比入场费更大的款额,以表达对文化的尊重。
平心而论,以香港高几倍的收入水平,来比较三地的故宫收费是否不太公平?或可留待逢周三的免费入场,那么是否合理,便见仁人见智!最后,不如让我们自诩为文明社会的朋友自行判断,怎样才算是尊重文化的意义!
冯老师
2022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