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由编辑所加
亲爱的陶怡,
我重返校园不经不觉已超过一年,工作虽然繁重,但重投学术研究工作与年青团队及学生们共同努力,展开多个科研项目,亦为医疗卫生的课题,继续贡献,所以我也很开心。最近,我开展了一个《耆青连心乐融融》的研究计划,目标要招募1,000名香港大学的医护学生,到全港18区探访10,000名长者,为长者提供健康评估及健康介入活动,加强与长者沟通,并引入电子健康素养的概念,协助长者更好地关顾自己的健康。在这段期间我们已探访了接近3,000名长者,在其中一次的探访期间,一位长者带着一叠厚厚的覆诊纸向我展示,这些纸张见证了他长期与各种慢性疾病的斗争。他亦与我分享每次为了覆诊而进行的远征经历。他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慢性疾病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市民对基层医疗的迫切需求,更体现出疾病预防的重要性。这也让我更加坚信,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完善和连贯的医疗管理系统,并要强化在社区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为医院服务把关,亦令有真正需要的市民更快得到医疗服务。
这位长者的故事让我更加确信,政府即将推出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是多么的重要。这个计划是「基层医疗健康蓝图」的其中一个重要项目。我深信,计划不仅能够改善香港市民的健康状况,还能够为我们的医疗系统带来长远的好处。
在香港,我们面临着人口老化和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的挑战。慢性疾病的治疗和管理对于基层医疗来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起点。根据卫生署最近发布的人口健康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在香港15至84岁的人口中,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仍然很高。尤其令人关注的是,调查中提到的高胆固醇、高血压、肥胖和超重等疾病的发病率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病率最高,高达51.9%。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更加注重预防疾病。这正是「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的核心目的。事实上,许多国家已经认识到基层医疗健康的重要性。例如,在英国,他们的「家庭医生制度」已经存在了数十年,并且在病患的日常健康管理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在澳洲,他们的「家庭医疗计划」也提供了一系列的预防性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以确保公众的健康。而在新加坡,「社区健康中心」为市民提供了一站式的医疗和健康服务,市民无需跑到不同的诊所或医院,便能够得到全面和专业的服务,亦可减少医院的压力。
这个计划旨在加强以地区为本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从而改变现有的「重治疗、轻预防」的医疗体制和观念。政府最终目标是改善市民的整体健康状况,提供更便捷和连贯的医疗服务,并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基层医疗系统。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计划有三大重点:
以预防为重,强调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发现。 以社区为本,加强地区康健中心的角色,提供更好的基层医疗服务。 以家庭为中心,强化「一人一家庭医生」的概念,特别是在慢性疾病管理方面。相信透过这个计划能够培养病人与其家庭医生之间的长远医护关系,并提供更加全面和协调的护理,亦强化地区康健中心及其护理人员守护市民健康的角色。
此外,吸烟是慢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虽然香港的吸烟率已达到单位数字,约为9.5%,但仍然有大约60万人处于吸烟导致的健康风险中。长期吸烟会导致多种健康问题,例如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严重伤害,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其次,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并引致多种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因此,为了预防和管理这些慢性疾病,吸烟人士必须要尽快戒烟,以减低患病及死亡的风险。政府现正推出一个全面的控烟策略公众谘询,希望你会支持及向政府提交意见令我们达致活力健康及无烟香港。
慢性疾病往往需要长期的治疗管理及监察。所以政府需要投放资源于基层医疗健康以减轻长远的医疗开支。在2017年政府展开基层医疗健康新里程,以改革性的思维在18区建立地区康健中心,并吸引大家登记成为会员,你又登记了吗?。这些康健中心提供了三层的康健服务,为市民的健康把关。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即将展开,透过参加这个计划,我们可以获得更加专业和全面的医疗照护,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其次,这个计划强调预防疾病和早发现早治疗。透过计划,大家可以定期接受健康检查和风险评估,从而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市民是计划的主要受益者。期望你和家人朋友都积极参与,不仅可以获得更加专业和全面的医疗照顾,还可以为自己的健康出一分力。此外,你们的反馈和建议将帮助政府不断完善计划,确保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项目推出后亦需要衡量和监察其成效确保计划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机制,以确定计划的目标是否已经达到,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基层医疗健康蓝图」亦提出要改善数据互通及健康监测,例如可以通过定期的健康调查来了解市民的健康状况和慢性疾病的发病率。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基层医疗服务是否已经达到了预防和管理慢性疾病的目的。其次,可以通过市民的反馈来了解他们对基层医疗服务的成效及满意度,例如问卷调查、面谈等等。通过这些反馈,可以了解到市民对于康健中心的服务期望,并根据数据来进一步改善服务。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以确定计划的各项指标是否已经达到,包括了市民使用基层医疗服务的情况以及康健中心的运作状况等等。
我好开心在香港大学的「杜鹃(1972)基金」慷慨捐助下,成立了香港大学基层医疗健康教研中心,致力开展以实证为本的研究和健康监察的大数据分析,推广基层医疗健康知识,以及培育新一代基层医疗健康的专业人才,为实现全民健康覆盖和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社会作出贡献。
最后,我期望大家积极参与基层医疗健康服务,为自己的健康,为医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及将香港建设为更健康的社会。
陈肇始
2023年9月30 日
主持人:张凤萍
*标题由编辑所加
亲爱的秉澍、秉桦:
踏入十一月英国天气都已转凉,希望你们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和新冠肺炎啊!妈妈觉得时间真的过得好快,转眼间,今个学年,秉澍你已经要申请入大学了!而你的志愿是主修生物;而秉桦你都要开始高考课程,除了设计之外,你拣了地理、商科和经济,你们拣的学科与妈咪一年前想的很不同,但都是好的选择,对未来城市要照顾好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是非常重要的,而交通基建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最近香港特首李家超先生就落实他的「基建先行、创造容量」的施政理念,在交通方面提出了三铁三路的方案。不知你们两兄弟会不会有不同意见呢?
香港在1968年成立运输署,但香港的交通政策,可以话从七十年代中后期才发展雏形。政府在1976年发表了第一次整体运输研究(First Comprehensive Transport Study)和香港第一份交通白皮书:保持水陆运输畅通(Keeping Hong Kong Moving)。大概十年之后做了第二次整体运输研究,和以这个研究为蓝本的1990年迈向二十一世纪(Mov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将香港带入了一个高速基建发展的年代。1993年,公布了第一份铁路发展策略,并执行已多次检讨的港口及机场发展策略。到了97年,香港政府完成第三次整体运输研究,和以它为蓝本的1999年迈步前进(Hong Kong Moving Ahead),确立了以铁路为骨干的运输政策,这个政策可以说是沿用至今。
所以在过去二十多年,香港铁路网络不断扩张。但社会发展有不同阶段,结合我和团队做可持续交通研究二十多年,除了要平衡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的需要,就着香港现况,我想提出两大原则作为衡量的标准。
第一个原则是大型交通基建是否可以节约城市的形态。城市不断向外扩张会破坏郊区的生态和比较宁静的乡郊生活,更会增加社会整体的交通成本。
第二个原则就是基建必须配合城规和经济活动,令城市真正做到多核心的形态。让我用例子和最近的施政报告来展释一下这两个原则。
地铁线哪一条线真正最成功呢?并不是那条最赚钱或最多人用、最挤迫的,而是哪一条可以最支持香港长远可持续发展。所以我好高兴在关于施政报告的政府新闻地图,除了展示三铁三路,也显示了中部人工岛所涉及由屯门到港岛西的铁路。这条铁路是真正能帮到屯门的居民,也会形成一条全新的过海隧道。虽然它涉及维港以外和生态敏感度较低的区域填海,但成片的开发提供难得机会引入最新的城建和通讯科技、完整和环保的规划理念、多元化的土地用途,和大规模增加公营房屋。
因为它的空间上十分邻近现有活动和商业发展,可以制约城市形态,达到紧凑城市(Compact City)。而在三铁三路之中,「将军澳綫南延线」和「将军澳至油塘隧道」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最重要就是这个延伸新区137区,如何做到不单止是一个住宅区呢?相反,沙田绕道的兴建,似乎就无直接提到大型住宅或工业项目去创造容量了。第二组的基建涉及北部都会区的北都公路和中铁线。整体来说,北部都会区是有优势,也得到很多市民支持。它是否成功取决于能否真正做到市民当区就业和生活。举例,在北都生活的市民是否不再需要每日出入市区两次,而是每周,甚至每月才出一次呢?在我们最近的研究发现,要将香港经济活动真正北移,真的知易行难。就着各种职住平衡,西贡、元朗和北区,尤其就着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和金融及保险业,都是突出的职位贫乏地区(Job-poor areas)。
第三组的是港深西部铁路。这个项目涉及国家策略和大湾区,区域融合取决于香港西北部经济区和产业与内地是否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最近我的团队研究了大陆和欧洲1627个高铁站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发现如果是建新站,一般都需要十五至二十年,才能真正做到车站和城市的主要活动区有机结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次施政报告重提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城市的发展,除了人流之外,也需货物流通。如果货畅其流是主要目标,增加经济活力甚至支持本地再工业化,是无可厚非的。但要好小心,因为鼓励和方便市民使用私家车的道路发展模式,现今所有已发展的国家、城市,在全球暖化和交通减排之下都正在反思。香港一定要慎重控制私家车和道路的再急速增长,以免与环境改善和减排背道而驰。
最后,妈妈想讲关于香港整体运输的优势其实不单止在于基建,也是在于我们有好多元化的选择。好似由港大附近,我们的家去到北角饮茶,我们可以选择开车、乘搭地铁、的士、小巴、巴士或者电车。如何智慧出行令香港网约车、单车、步行,以至实时交通管理、交通安全和无人驾驶走得更前,政府是要担当领导的角色。施政报告要有前瞻性,希望日后也提出关于出行体验的成效指标 (KPI)。基建对于发展中城市,尤其是有着急速人口增长的城市,系决定性的。但是我们的城市已进入一个成熟期,除了基建之外,需要更多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非基建创意和前瞻性的交通政策理念。
秉澍、秉桦,或者到你们学成返港工作,除了地铁之外,你们可以轻松选择步行、单车、又或者更安全、环保和舒适的巴士出行。期待未来的香港人仍然能享受城市中的大自然,有活力的经济及和谐的社会环境。
爱你们的妈妈
2022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