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香港家书

简介

GIST

主持人:张凤萍

《香港家书》
星期六 09:00-09:20 a.m.

编导:张凤萍
监制:林嘉瑜

透过书信形式,分析社会现象,细诉个人感受。



最新

LATEST
25/03/2023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应用资讯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罗陆慧英教授——没有足够的数码素养或会影响行使一些重要的公民权利

*标题由编辑所加

大哥:

早前与你谈起近期城中热话,ChatGPT对教育方面的影响时,你问这方面的科技发展与我近年在数码素养的研究,特别是有关如何应对数码鸿沟的方案会否有所影响。你这个提问很有眼光和深度,亦是近期社会各界就人工智能,亦即AI,讨论时少有提出的思考。在此,我和你分享多一点香港学生在数码鸿沟方面的状况及其影响,并和你探讨一下个人对你提出有关AI问题的一些思考。

数码素养是指生活于数码世代必需的能力和价值取向,以保证个人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码工具的能力主要有五个方面:1)处理资讯和数据;2)交流协作;3)数码创作;4)数码安全;和5)利用数码科技解决各种难题。我们必需留意的是:只学会使用电脑编程等技术性操作,未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数码素养,而是需要通过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各种解难活动才可培养出来。

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在2016年底开展一项名为「数码公民素养的学习与评估」的追踪研究,为期五年。其重点是了解香港不同年龄段中小、学生的数码素养水平如何,以及有些什么因素影响其发展。为了进行这项目,团队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是开发能够比较从8岁至18岁儿童到青少年的数码素养评估工具,这套工具的成功研发亦是我们团队在国际范畴创新性的学术成果之一。

这项目的第一次数据收集是在2019年上半年进行,对象是该学年的小三,中一和中三的学生。当时是在新冠疫情前,在香港和许多其他国家地区一样,数码工具在日常非电脑科技科以外的教学活动中不常使用。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学生整体的数码素养水平不高,小三学生水平明显比中学生低,但中三学生的水平只是略高于中一学生,并且没有统计学上的明显分别。最令我们惊讶的是学校之间及同一所学校内数码素养表现的巨大差异程度。最极端的例子是某一所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当中,有一半的能力较另一所中学的75%中三学生的表现为佳。

我们同时亦发现学生的数码能力与数码福祉有着正面关连。我们的研究发现,数码能力表现较好的学生,更具信心处理网络安全问题,及较少出现上网成瘾的问题,而表现较差者则较可能遇到网络欺凌及因网上活动引发的精神健康问题。另外,我们发现学生在家中是否可以使用有大屏幕数码工具,例如平板电脑、手提或桌面电脑,与他们的数码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

在疫情期间,由于学校停课,老师和学生更依赖网上学习。上述研究结果所揭示的数码鸿沟显然会对疫情期间学生的学习和福祉带来更严重的影响。因此,当研究结果在2020年四月发表时,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亦促使不同持份者能以研究数据为基础订定支援学生、家庭、及学校有效面对疫下新常态的目标。例如了解到大屏幕对学生进行网上学习的重要性之后,学校、教育局及社会上不同团体都急忙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大屏幕设备。从2021年的追踪研究结果中,我们亦很高兴见到绝大部份在2019年没有大屏幕设备的学生,都已经有合适的设备,并且能在这两年期间追回已落后了的数码素养水平。对于那极少数仍然没有大屏幕设备的学生,他们的数码素养水平却比前更为落后。

 

项目团队从2019年起,每年都对香港中小学生的数码公民素养进行一次数据收集。连续四次的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疫情期间一般都比疫情前同龄学生的数码素养水平大幅提升,但亦有少数学生的数码能力比自己疫情前的水平低落。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内部和学校之间存在的数码素养鸿沟更是日益严重,并且不断扩大。这结果是令人非常忧虑,因为数码素养不但对网上学习有积极贡献,我们的研究并且发现它是抵御网络成瘾和网络欺凌经历等在线风险的保护因素,从而减低学生由于各种网上活动而引发的精神健康问题。 

电子工具是双刃剑,工具本身不能决定其影响是好是坏。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数码公民素养呢?为的就是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素养,便失去行使一些重要的公民权利,包括简单的网上预约服务、许多网上学习和娱乐机会等,有机会失去许多就业机会,并容易成为网络行骗、网络欺凌的受害者。区块链、元宇宙等的出现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信用系统、新的金融及商业和非商业交易模式,以至新的社交互动模式。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急速发展,为我们在资料搜寻、选择、分析等方面,以至整合、撮要、书写和创作均提供迄今为止最强劲的支撑工具。但是,人类要能适当驾驭和使用这些工具,而不是被它们支配,因此对公民的数码能力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即人工智能素养,又称AIliteracy)。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现时许多的基本专业服务和重复性的脑力劳动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没有适应新要求下的数码能力的人,不单会在生活、就业各方面遇到困难,还很可能失去保障自己在新环境下的公民权利。因此,我们有很大的迫切性提升数码素养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法,确保香港的基础教育能够为孩子的未来作充足的准备。

除了课程和教学法外,我们还需要为有关的成年人,尤其是教师和学校领导层、辅导员、家长、与教育工作有关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等,提供适切的辅助和专业发展的机会,以及继续评估对学生学习及福祉的影响,才能打造一个为未来作好准备的教育系统的基础。 

大哥,你提出的问题很有见地,以上只是我的初步见解,思考尚欠周密,希望日后有机会和你详谈。

 

罗陆慧英

2023年3月25日

25/03/2023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温

CATCHUP
01 - 03
2023
香港电台第一台
X

香港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香港大学地理系教授卢佩莹教授——香港的交通基建 应考虑对节约城市形态、发展多核心城市的影响

主持人:张凤萍

*标题由编辑所加

亲爱的秉澍、秉桦:

             踏入十一月英国天气都已转凉,希望你们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和新冠肺炎啊!妈妈觉得时间真的过得好快,转眼间,今个学年,秉澍你已经要申请入大学了!而你的志愿是主修生物;而秉桦你都要开始高考课程,除了设计之外,你拣了地理、商科和经济,你们拣的学科与妈咪一年前想的很不同,但都是好的选择,对未来城市要照顾好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是非常重要的,而交通基建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最近香港特首李家超先生就落实他的「基建先行、创造容量」的施政理念,在交通方面提出了三铁三路的方案。不知你们两兄弟会不会有不同意见呢?

香港在1968年成立运输署,但香港的交通政策,可以话从七十年代中后期才发展雏形。政府在1976年发表了第一次整体运输研究(First Comprehensive Transport Study)和香港第一份交通白皮书:保持水陆运输畅通(Keeping Hong Kong Moving)。大概十年之后做了第二次整体运输研究,和以这个研究为蓝本的1990年迈向二十一世纪(Mov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将香港带入了一个高速基建发展的年代。1993年,公布了第一份铁路发展策略,并执行已多次检讨的港口及机场发展策略。到了97年,香港政府完成第三次整体运输研究,和以它为蓝本的1999年迈步前进(Hong Kong Moving Ahead),确立了以铁路为骨干的运输政策,这个政策可以说是沿用至今。

所以在过去二十多年,香港铁路网络不断扩张。但社会发展有不同阶段,结合我和团队做可持续交通研究二十多年,除了要平衡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的需要,就着香港现况,我想提出两大原则作为衡量的标准。

第一个原则是大型交通基建是否可以节约城市的形态。城市不断向外扩张会破坏郊区的生态和比较宁静的乡郊生活,更会增加社会整体的交通成本。

第二个原则就是基建必须配合城规和经济活动,令城市真正做到多核心的形态。让我用例子和最近的施政报告来展释一下这两个原则。

地铁线哪一条线真正最成功呢?并不是那条最赚钱或最多人用、最挤迫的,而是哪一条可以最支持香港长远可持续发展。所以我好高兴在关于施政报告的政府新闻地图,除了展示三铁三路,也显示了中部人工岛所涉及由屯门到港岛西的铁路。这条铁路是真正能帮到屯门的居民,也会形成一条全新的过海隧道。虽然它涉及维港以外和生态敏感度较低的区域填海,但成片的开发提供难得机会引入最新的城建和通讯科技、完整和环保的规划理念、多元化的土地用途,和大规模增加公营房屋。

因为它的空间上十分邻近现有活动和商业发展,可以制约城市形态,达到紧凑城市(Compact City)。而在三铁三路之中,「将军澳綫南延线」和「将军澳至油塘隧道」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最重要就是这个延伸新区137区,如何做到不单止是一个住宅区呢?相反,沙田绕道的兴建,似乎就无直接提到大型住宅或工业项目去创造容量了。第二组的基建涉及北部都会区的北都公路和中铁线。整体来说,北部都会区是有优势,也得到很多市民支持。它是否成功取决于能否真正做到市民当区就业和生活。举例,在北都生活的市民是否不再需要每日出入市区两次,而是每周,甚至每月才出一次呢?在我们最近的研究发现,要将香港经济活动真正北移,真的知易行难。就着各种职住平衡,西贡、元朗和北区,尤其就着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和金融及保险业,都是突出的职位贫乏地区(Job-poor areas)。

第三组的是港深西部铁路。这个项目涉及国家策略和大湾区,区域融合取决于香港西北部经济区和产业与内地是否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最近我的团队研究了大陆和欧洲1627个高铁站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发现如果是建新站,一般都需要十五至二十年,才能真正做到车站和城市的主要活动区有机结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次施政报告重提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城市的发展,除了人流之外,也需货物流通。如果货畅其流是主要目标,增加经济活力甚至支持本地再工业化,是无可厚非的。但要好小心,因为鼓励和方便市民使用私家车的道路发展模式,现今所有已发展的国家、城市,在全球暖化和交通减排之下都正在反思。香港一定要慎重控制私家车和道路的再急速增长,以免与环境改善和减排背道而驰。

最后,妈妈想讲关于香港整体运输的优势其实不单止在于基建,也是在于我们有好多元化的选择。好似由港大附近,我们的家去到北角饮茶,我们可以选择开车、乘搭地铁、的士、小巴、巴士或者电车。如何智慧出行令香港网约车、单车、步行,以至实时交通管理、交通安全和无人驾驶走得更前,政府是要担当领导的角色。施政报告要有前瞻性,希望日后也提出关于出行体验的成效指标  (KPI)。基建对于发展中城市,尤其是有着急速人口增长的城市,系决定性的。但是我们的城市已进入一个成熟期,除了基建之外,需要更多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非基建创意和前瞻性的交通政策理念。

秉澍、秉桦,或者到你们学成返港工作,除了地铁之外,你们可以轻松选择步行、单车、又或者更安全、环保和舒适的巴士出行。期待未来的香港人仍然能享受城市中的大自然,有活力的经济及和谐的社会环境。

 

爱你们的妈妈

2022年11月12日

香港电台第一台

12/11/2022 - 足本 Full (HKT 09:10 - 09:25)

  • 网站获奬:

  • 在新分页开启第五届传媒转型大奖
  • 在新分页开启2014优秀网站选举十大优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