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称是王沛欣,是岭南大学科学教研组的副教授和主任。 我的研究主要从早期的环境健康延伸至现在的地理空间人工智能(GeoAI)。地理资讯系统的应用范围非常广阔,包括环境、金融、交通、公共卫生等领域,我也有所涉猎。」
香港岭南大学科学教研组主任王沛欣教授,近年研发出一个地理空间人工智能平台,透过分析气象数据、环境等数据,以及设置在多区的智能灭蚊灯系统所提供的蚊虫数量,制成「蚊患风险指数」及「蚊患风险地图」,向市民报告各区实时蚊患情况,亦利用大数据协助预测蚊患。
「我的本科其实是修读物理的,这让很多人感到惊讶,「你不是读地理的吗?」,但当时觉得物理比较沉闷。一个机缘巧合下,我在暑假时为了毕业要求多修了一门课,无意中选了地理资讯系统。我本身喜爱设计,那时发现地理资讯系统可以运用大量数据,制作各式各样的地图,从中呈现趋势,甚至一张地图就能代替一份报告的内容,这成为我决定转型的契机。读硕士时,我向教授表明希望从物理转到地理领域,而一路走来充满惊喜,尤其是近年开放数据的发展,让我确信自己没有选错行。」
王沛欣教授表示,结合考虑地理因素,有助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去理解不同的社会问题,从而找出更全面的解决方法。
「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其实有多种解决方案,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地理关系的重要性。什么某些地区的问题特别严重,而其他地区却相安无事?为什么某些族群集中在特定区域?地理技术结合物联网等科技,能为世界提供一种新的模式来理解这些问题。我们相信,从地理角度分析复杂问题,可以带来新的思维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不同方案。例如在公共卫生领域,我们去看医生的时候,医生主要问及病人病史、家族疾病或过敏记录,但较少询问居住地所在,然而外地的医疗体系会问及童年居住地,以至工作地点。过去曾有公共卫生研究指出,住在发射塔附近或会增加心脏、脑部的健康风险,亦有研究关注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上学的学童,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而过去居于某些地区的居民,可能因环境因素更容易患上肺痨,这些在多年来的公共卫生文献有所记载,当医生临床了解病人情况的时候,若能结合地理因素纳入分析,将有助病理学研究,并提供更多角度去探讨不同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