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
嘉宾: 香港中文大学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陈家亮教授
随着社会近年对肠道微生态的相关研究多了接触,大家有可能听说,肠道就如人的第二个大脑,但为个有这个说法?
「为何称之为人的第二个大脑,是因为如果我们将肠道里面的微生物的基因总和加起来,是等于我们身体其他细胞的一百倍或以上。 我们人体的基因是不可以改变的,是父母遗传给我们的,但是相反我们肠道微生物的基因,它可以透过我们不同的饮食,或者其他科学方法来改变,从而改善我们的健康,以至改变疾病产生的风险。传统智慧认为,肠道微生态只是影响消化、饮食、排泄的习惯,近年已经有很多科学和临床医学的证据,证明原来肠道内的细菌好与坏,是影响到我们健康的,例如肥胖、糖尿病、大肠癌,甚至很多肠道以外,大家完全联想不到关系的事情,我们的情绪、小朋友的自闭症,以至长者的认知障碍,也与我们肠道细菌的好坏息息相关。在可见的将来,我们已经可以知道,能够有及早的测试方法,透过检验少量粪便,已经知道患大肠癌的风险,甚至小至一、两岁的小朋友,我们可以预测到他们将来,去到五、六岁时,患自闭症的风险,所以我觉得未来的日子,透过改变我们肠道的细菌,可以改变我们的健康,改变我们的命运,这是未来的十至二十年的世界大趋势。」
展望未来,科学家相信肠道微生态的有关研究结果,将会在疾病预防,以及药物开发方面,发挥很大的效用。
「我相信将来只要大家留少量粪便样本,我们已经可以帮大家分析不同疾病的风险,患病的机会有多高,从而可以对症下药,预防胜于治疗。大家以后不要认为,粪便就这样冲走,少量的粪便样本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料库。 第二,我们可能需要从现在开始,将那些有用、重要、珍贵的细菌保存,因为随着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现代化,我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令到很多以往有益、珍贵的细菌慢慢地从这个世界消失。我们可能真的需要一个很规模大的粪便库,即是粪便的挪亚方舟,储存起一些珍贵的粪便,为我们将来下一代,将这些珍贵、有益的菌取出来,可能可以减少下一代患上多种疾病的风险。生物医学科研方面,香港的国际地位是非常高的,但今天我们要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将这些学术上的科研转化落地,每一天能够应用在市民的身上。我希望从事科研工作的同事、朋友不要气馁,因为这条路的确是一条艰苦、孤独、迂回曲折的道路,我希望在可见的将来,我们香港能够成为一个科研创科中心,将健康和希望带给我们的下一代。」
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
嘉宾: 香港青年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林赞育副教授
「我是林赞育,是香港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亦是香港青年科学院院士,我研究的重点是集中于新兴传染病,包括流感和冠状病毒,例如近年大家比较熟悉的新型冠状病毒及禽流感等,我的工作是研究这些病毒的起源、传播和演化过程,以及它们如何由动物宿主跨越到人类 ,适应在人类身上,最后形成传播。」
科学家透过研究,希望更加了解这些病毒,从而找出更有效的方法,来发现、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 。
「自然界存在着很多不同种类的病毒,它们会透过演化适应在人类身上,造成疾病的大流行。一些已经存在于人类的病毒亦可能会突变,令到抗病毒的药物和疫苗失去效用,所以更好地了解这些病毒怎样去演化,我们才能够预测哪些新的病毒可能会出现,和它们怎样影响人的健康,这些知识亦有助于我们开发新的药物,和优化现在的药物和疫苗去应对不断演化的病毒。 我们的研究最终目的,是希望帮助到世界更加好地为下一次的传染病大流行作准备,甚至阻止它们发生。」
气候变迁影响人类生活,某一些传染病的传播更会因而加剧,科学家将会继续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找出应对各种新兴传染病的办法。
「病毒一直不断进化,新的病毒可能会跳到人身上,形成疾病的爆发,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各国政府更加好地去准备,应对未来未知的新的病原体出现。我们应该要密切关注这些新的疾病, 特别是那些由蚊和蜱虫作为媒介传播的疾病。 因为气候加剧变化,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开发,都会促使这些疾病媒介的迁移,同时也加快了这些疾病的传播。我们还需要去关注新兴的一些技术,例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出现,这些技术都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方法,应用在新兴传染病的研究里面,帮助我们去开发更加强大的药物和疫苗。我们必须要保持警惕,并且做好充分的准备,去应对下一次可能出现的传染病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