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开拓文字新国度 带来阅读新感觉

    简介

    GIST

    主持人:冯杰、黄怡

     
    开拓文字新国度,带来阅读新感觉。与你一起走进文字世界,分享阅读的乐趣。
      
    #香港电台文教组
    #艺文一格 rthk.hk/artitude

    最新

    LATEST
    27/04/2024
    相片集
    相片集

    《城景变幻-后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说论(1996-2018)》(上)|嘉宾∶邹文律(作者)

     
    【开卷乐】《城景变幻-后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说论(1996-2018)》-资本塑造的都市发展


    1997年,香港回归,此后二十多年间,这个城市风景变了多少?香港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助理教授邹文律以「后九七香港青年作家」的小说作为研究主轴,撰写了《城景变幻-后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说论(1996-2018)》,与读者一同了解一班香港年轻作家对我城的情怀。

    「后九七香港青年作家」是怎样的概念?邹文律指,包括潘国灵、谢晓虹、韩丽珠等的这群作家都是在1997年之后出版第一本个人小说集,同时也有类近的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他们在香港接受基础教育,于本地大学完成学位课程,长时间居住香港,经历八九十年代香港经济和城市化急速发展,见证回归前后香港的城市面貌各种变化。邹文律在书中提及雷蒙.威廉斯于《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的「情感结构」:「每一个时代的人皆有其独特的社会经验与社会关系,他们并同感受到的情绪与经验,将会凝结在一代人的情感结构中,并可以通过该时代的文学作品找到踪迹。」他强调文学当中精神状态和气质并非与思想对立,「容许个别经验差异的同时,会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稳固而明确的模样,以及深层的共同性。」

    《城景变幻》一书分了数个章节,包括从「我城到i城」谈资本主义对城市空间的塑造;「鲸鱼至我城」由可洛《鲸鱼之城》对我城的重塑;「在商楼与商场之间」研究作家们笔下的超密度城市空间;「情感何所依」分析市区重建带来的情感断裂;「消逝的自然」阐述城市和自然的角力;最后以作家们的访谈录作结。

    邹文律举例说,铁路上盖住宅,再配以商场,成为香港城市发展的一种模式。香港地方有限,唯有向上发展,以获取最大资本,因此逐渐以高楼大厦、大型商场取代旧社区建筑和街道。惟自九十年代开始,社会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书中提到可洛《鲸鱼之城》中的爱情故事——阿果想与阿安一起去码头道别,换来的是阿安断然拒绝,阿安认为清拆旧码头,重新兴建美仑美奂的商厦才能展现五光十色的都市魅力。邹文律指,小说中隐含作者对拆建式发展是香港未来唯一选择的疑虑。李维怡于2006年写的〈声声慢〉,故事讲述了湾仔的旧区重建。家人认为接受赔偿迁出可以改善居住环境,但主角中学生的小碧却觉得离开爷爷一代开始居住的地方,如同放弃多年来建立的邻里关系和人情味。

    小说故事当属虚构,然而情怀却是真挚。当细味这些青年作家的小说,就有如亲历一个个香港城市发展的故事。

    27/04/2024 - 足本 Full (HKT 20:30 - 21:00)

    预告

    UPCOMING
    04/05/2024
    相片集
    相片集

    重温

    CATCHUP
    02 - 04
    2024
    香港电台第二台

    27/04/2024

    20/04/2024

    13/04/2024

    06/04/2024

    30/03/2024

    23/03/2024

    16/03/2024

    09/03/2024

    02/03/2024

    24/02/2024

    X

    《动物家族》(上) | 嘉宾∶钟逆(作者)

    主持人:冯杰、黄怡

    '
    【开卷乐】《动物家族》以塘虱萤火虫——记念那远去的年代


    2015年末,日本男子平坂宽在元朗锦田河钓到逾一米长的巨型塘虱,更将它烹煮进食,成为香港社会一时热话。人们心中都带着疑问:河道早已受污染,塘虱鱼肉臭又腥,味道犹如洗洁精,是什么驱使这名日本人,把整尾鱼吃进肚皮?作家钟逆读毕这篇新闻后受启发,忆起小时候溪涧中的塘虱,反思人与动物的关系,遂写下〈塘虱王〉一文,文章收录于短篇小说结集《动物家族》。

    钟逆,为香港诗人钟国强写小说所用之笔名,钟国强说自己最想写小说,却因无暇而写诗及散文居多,《动物家族》距离上一本小说集《有时或忘》的出版已有6年。无独有偶,两本著作中都有动物的影子。《有时或忘》中多篇作品,例如「岁月寻回犬」、「麻雀冬至」、「老人与猫」等,都在写动物,至于《动物家族》更是开宗明义,书内一共七篇小说,皆以动物为主题。

    「追溯回更早之前,我于2004年出版的诗集《生长的房子》,其中有一辑『众生』,全是写动物的,包括麻雀、毛虫、蝴蝶、禅、蜻蜓…」为何偏好书写动物?钟国强解释,最主要是自身成长经历使然,儿时的所见所闻成写作灵感泉源,例如动物的遭遇。

    他忆述,小时候家人会救治误吃农药的狗,尽力挽回其生命,但亦会和村民一起劏狗吃,不觉是有违道德。诗集《生长的房子》其中一篇名为「家族」的诗,正是透过写下老家中代代繁衍的狗,带出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生存的问题。

    钟国强从小在元朗乡郊长大,在未经开发的自然环境东奔西跑。那时的塘虱,并非今天人们嗤之以鼻的「垃圾鱼」,它们在清澈的河道及溪涧生活,小孩会成群结队「捉塘虱」:「那时候捉塘虱很简单,你把石头挖开来,用竹筲箕赶一赶,或者插入泥土中,塘虱便可能出现。捉完回家煲粥吃,小时候不知道杀生、残忍,没有那些观念,所以有这些经验。」

    教他念念不忘的,还有那些在农田间穿梭的萤火虫。钟国强说,童年时街上没有街灯,四处也有萤火虫,试过以塑胶袋捕捉并带回家中,让它们在蚊帐中闪烁。可惜此景不再,现在即使身处郊区,亦愈来愈难发现萤火虫的踪迹。

    钟国强在《动物家族》中亦有写萤火虫:「对上一次看到(萤火虫)是十多年前,那时我回去探母亲,在河道上的独木桥,看到一只孤伶伶的萤火虫飞过。这个景象在我脑海中,很深刻。所以书写〈萤虫〉时将这个意象、回忆演绎成一个故事。」钟国强以〈萤虫〉,怀缅童年时一位玩伴,怀缅早年离世的母亲。于读者而言,整本《动物家族》更是在怀缅昔日的美好。钟国强在书中开首写下的一行字,似乎已交代一切:「记念父母及那远去的年代」。
    '

    香港电台第二台

    17/06/2023 - 足本 Full (HKT 20:30 - 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