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资源快将耗尽,世界各地正积极研发再生能源。而香港发展再生能源步伐相比之下缓慢,到底为何?研发再生能源是全球大势所趋,香港亦具备发展风能及太阳能条件。但基于土地有限这先天因素,香港要大规模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看似困难,而在于有限度条件下,香港水塘兴建太阳能发电成为解决方法。也有机构善用天台兴建太阳能板为供电自给自足。科技日新月异,世界各地及中国也研发氢能发电,技术日渐成熟。与世界各地相比,香港发展再生能源步伐相对缓慢,究竟点解呢?而香港政府发展绿色运输之时,为何仍未推动氢能发电之公共交通工具?纵使香港不少大学研究及开发氢能之应用,但香港在氢能发电及应用上仍在商讨中,到底香港于再生能源上是滞后还是殿后?
今年施政报告制订「十年文化艺术设施发展蓝图」,包括增加康文署旗下博物馆数目至19间,增加表演场地座位数目约50%。要推动文艺发展,增加设施固然重要,但如何让资源能惠及艺术工作者?表演艺术一直存在场地不足的问题,有剧团参与康文署的「场地伙伴计」,优先租用场地设施并获得支助制作,亦有剧团自资建设剧场,上演全港首个长寿音乐剧。甚或未有资金开设工作室的剧团,也可参加香港艺术发展局自2018起推行「学校与艺团伙伴计划」,配对中小学及艺团合作,学校借出课余时的闲置空间给艺团工作,艺团拨出若干时段举办工作坊,加强艺术教育。要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场地与人才同样重要,文化政策应如何配合?
气候危机逼在眉睫,香港政府订下2035年碳排放减半,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并制定一系列策略。除了推动ESG环境社会管治,政府亦将会重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为新的「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为减碳策略提供意见及推动各界合作。
本港主要碳排放为发电,占整体约七成,取代燃烧化石燃料发电的方式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法,但节约能源及从源头减碳更为重要。建筑及楼宇消耗不少电力,新型商业大厦采用玻璃幕场及中央冷气,但同时也是浪费电力的源头。香港机场管理局亦公布于2050年年底前在香港国际机场达至净零碳排放的策略,到2035年减少实际排放量一半,他们又有何方案实行零碳?
碳排放令全球暖化、极端天气加剧出现,要实现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政府企业各界通力合作之外,每位市民都应该为舒缓气候危机出一分力,一起减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