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S
FACEBOOK
联络
监制:夏桂昌
大自然为我们带来乐趣,喜爱大自然,时常去观察,会发现很多乐趣。不过,这样是不够的, 大自然需要有人去研究、收集数据和分析等。他们把这些工作成果让大众得悉,生态才能获益。
香港有不少生态研究员长年从事有关科研的工作, 一连八集半小时节目《大自然 生态人3》, 希望透过介绍他们的工作, 让市民更明白他们的努力。
香港有着丰富的海洋生态,当中生活着什么样的生物?气候暖化对海洋生态会有什么影响?SCHUNTER Celia教授及其科研团队,从本地海洋生态作基线调查,到鱼类如何适应海洋酸化的环境,皆有涉猎研究。浩瀚大海之中充满未知,有待团队探索发掘。
自小在日本关西海边长大的安原盛明博士对海洋生态充满兴趣,但他与其他生态学者不同。其主要研究海洋中的微生物,并且是埋藏在历史轨迹的生物史和古生态学。
香港海岸生长的海草,随着香港城市发展,近几十年来,数量正在下降。香港大学的Juan Diego Gaitan-Espitia 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近年定期采样及纪录在香港不同区域的海草。这是由于海草作为其他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在生物多样性之中,担当着重要角色。研究团队希望通过基因研究等方法,最终能够以人工培植海草及移植海草到香港其他的海岸,令香港海岸的海草重新茂盛起来。
韦念时教授30年前他来到香港,主要从事潮间带生态研究,他被香港独特海岸生态吸引。香港岩岸生物非常丰富,但夏天气温非常炎热,冬天又寒冷。在极端环境下一些生物能够存活,一些却耐不住环境变化而殆尽。岩岸生态的多变,启发他思考及研究生命如何适应生存。
红树林研究一直不是热门的科研项目,因为红树生长环境往往潮湿炎热,对科研人员来说是颇艰苦的环境。然而李成业教授却热爱在红树林科研,自30年前他便开始专注红树林生态研究,是香港红树林科研的先锋。红树林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既是不少动物的栖息地,亦有着重要的储碳功能,它的生态价值仍有很多未被发掘的可能。
居港超过27年的法国籍建筑师 Christophe Barthelemy ,工余时间喜爱收集蜂类标本。多年来他长时间观察及纪录香港的蜜蜂及胡蜂,曾发现从未被文献纪录的的新胡蜂物种,亦发表多篇有关香港蜂类的学术文章,成为香港的蜂类专家。近年他更将自己的收藏给予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协助研究气候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根据杜德俊教授(Professor David Dudgeon)的计算,淡水生境只占地球不足百分之一的面积,真是少之又少,却支撑着全球百分之十的物种,三份之一脊椎动物的生存。杜德俊教授一直在香港及其他地方从事河溪研究,希望更了解淡水生态系统,什么影响河溪的健康。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动物保育部主管艾加里博士(Dr. Gary Ades)自小就热爱研究蝙蝠,亦因为蝙蝠令本来于英国生活的他连系上香港。1988年一个香港蝙蝠调查计划邀请到艾加里博士来港参与研究,自此他就一直留在香港发展动物保育工作。
##DE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