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潮湿又常有浓雾,原来身体吸收这些湿气又未能排出,会造成精神困乏、食欲不振,甚至情绪低落等问题。可知道除了天气,哪些食物和环境会令身体吸收过多水分?人们常说的「寒湿、湿热」有何分别?天气和居住环境未必能轻易改变,但有四大妙法可以帮你袪湿又提神!且听注册中医师倪咏梅医师讲解。

0 seconds of 0 secondsVolume 90%
Press shift question mark to access a list of keyboard shortcuts
00:00
00:00
00:00
 
精灵一点:春天袪湿及提神
嘉宾:注册中医师倪咏梅医师

文章索引


为何人在春天会精神特别差?

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对应季节,春天是属于肝的季节,它主宰情绪,如大树的枝叶,必须生长才会感觉舒坦。但春天的湿气会阻碍肝气,令肝气得不到疏泄,湿热交织、伤及肝脾,因而造成人会特别困乏,情绪也会变得比较低落和敏感。


究竟中医常说的「湿气」是什么?

湿气就是身体用不到的多余水分,身体大部分水分来自饮食,食物中有一些水分没被身体使用,又没有排出去,会进入脏腑和经络里,形成湿气。另外,环境中的湿气也会影响我们,如果住在山边、海边或村屋,湿气都比较重,皮肤的毛孔会吸收这些湿气,影响健康。


春天的湿气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一般提到春困,都会想到人在春天特别困乏,原来要知道身体是否湿气太重,也可以注意一些征状:舌头出现白色或黄色的舌苔,而且比较厚;面油、头油都会增加,感到肌肉乏力不想活动,甚至觉得筋骨有点酸痛,大便也会比较粘烂。湿气会堵塞五官七窍,更会令头脑昏昏沉沉,思考不灵活,口淡欠缺食欲,本身有些情绪问题的人更会容易钻牛角尖。


哪些食物会增加体内湿气?

高糖、高脂和生冷这三大范畴的食物都会增加体内湿气:
1.高糖代表:高糖水果如葡萄、芒果、榴槤,还有比较甜的水果都会生湿。糖果、朱古力、台式饮料等都会增加体内湿气。因为脾胃不喜欢很甜的食物,如果未能将之吸收代谢,糖分便会变成湿气
2.高脂代表:看得到的脂肪如内脏、肥牛;看不到的脂肪如白汁、忌廉、乳制品、曲奇饼、西式糕点,较滑溜的食物都会有影响。留意健康的脂肪都是脂肪,应该适量摄取,例如三文鱼的鱼油或牛油果,如果每天吃半颗牛油果,长远而言都会导致湿气
3.生冷代表:冷的饭团、冰冻饮料、雪糕、鱼生、寿司、沙律等,都需要用脾胃的阳气去温暖它,长远都有损脾胃。还有酒也会增加湿气




工作、居住环境和情绪如何增加体内湿气?

1.工作环境:工作中经常接触水分或冰块
2.居住环境:住在山边、海边,或家中杂物较多,经常不开窗户导致空气不流通,这样家中便会积聚水气
3.少接触阳光:很少流汗的人,会令身体减少了一种袪湿途径
4.情绪影响:情绪也很关键,中医认为「思伤脾」,经常受烦恼缠绕,很多焦虑和压力,也有很多事情要思考的话会伤害脾胃,影响脾胃化湿的功能


湿疹与湿气的关系

湿疹有两种,有一种是乾性,大多与血虚、血瘀为主。另一种则特别容易在春天或潮湿天气下发作,因为如面油等黏稠又肮脏的水分,这些湿气若积聚在皮肤里,没法排走便会变成湿疹。若春天时感到皮肤很易痕痒,搔痒时会渗水,甚至溃烂,都是因为湿气重的缘故。尤其是一些很少出汗的人,无法排走体内水分,湿疹问题也会更严重。


寒湿、湿热对身体的不同影响

1. 寒湿:畏寒怕冷;手脚易冷而且疲倦乏力;关节疼痛,到了阴雨天气情况更严重;口淡无味,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容易腹泻;小便的颜色较清;女性的白带量多色白;脸色苍白,舌苔厚而白
2.湿热:经常口苦、口臭、口渴,喜欢吃喝生冷食物;身热心烦,容易出汗;小便偏黄,尿臊味浓;大便不成形,甚至会黏在马桶壁;面油和头油多;女性的白带量多而且色黄,甚至有臭味;皮肤容易出现湿疹或莫名痕痒




改善湿重和情绪低落的四大妙法

1.多晒太阳,可提升阳气,排走湿气,尽量多晒背部,因为很多重要穴位都在背部
2.尽量多排汗或做运动,让体内湿气有出路,增加排汗,也可调畅气机,注意不要在寒湿天气下进行户外运动,因为毛孔张开反而会多吸收湿气
3.生活或工作环境要注意抽湿,保持湿度为40-60%为佳,最好在睡前三、四个小时开始抽湿
4.戒口:避免进食湿重食物,即是高糖、高脂和生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