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Paul和我所有裘槎环境水力实验室的香港学生:
你们好!过去两年,极端天气为我们这个世界都会带来异常暴雨,引发民众不少疑问,香港的排水系统是否落后于国际标准? 水利设施对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又有什么需要改善的地方?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有幸参与了多个都市创新防洪工程。90年代开拓香港第一个水力物理模型来研究新界西北部【梧桐河】泛滥,以及【元朗洪水绕道】的设计,到2000年代屡获殊荣的【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 都有参与。而且通过长期观察,有深刻的体会。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的看法,并就如何提高香港应对气候变化的防洪能力提一些建议。
香港排水系统防洪表现的回顾
香港位处热带气旋的寻常路径,每年的平均降雨量约为2400毫米,是太平洋周边地区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在特大暴雨期间,本港北部乡村的低洼地带和天然洪泛平原,以及市区部分老化的旧区,都可能会发生水浸。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山泥倾泻。 对市民和商业活动, 都产生极大的破坏和干扰。在一个国际大都会和金融中心,这是不可以接受的。所以在过去几十年,我们目睹香港不断有渠务和排水工程,去改善这个情况。
回顾这些年,香港的雨水防洪系统可以说是达到国际标准,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 1990年代,旺角一遇大雨就会水浸,汽车轮胎被水淹没,洪水涌入旺角地铁站,而这一切都在2004年【大坑东地下蓄洪计划】启用后便成为历史。一直被水患困扰的元朗新市镇,元朗排水绕道建成后,消防员拯救老幼的历历在目险象也没有了。 同样,香港北部的中上环商业区以前也经常遭受水灾,我记得在 2008 年的一场暴雨中,在半山干德道冒险驾驶汽车穿过1米深的洪水去香港大学的情景。 2014年做了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后便解决了问题。后来再做了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市民得到一个很大的收获,现在即使是黄雨天气,我们也能在跑马地举办周三晚上的传统赛马活动,受大众欢迎。 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造成沿海严重洪涝。 台风后那天,我曾沿着半山的宝云径行走,亲眼目睹涡流进水口成功运作,将高速洪水从陡坡分流至排水隧道至数码港入大海。香港政府多年来一直采取「防洪三招」,即上游截流、中游蓄洪及下游疏浚的防洪策略;随着这些大型基建陆续完成,这些地区发生严重水浸的风险已大幅减低。
在多个国际学术会议上,我在主旨演讲中都展示了这些创新设计和成功的实践,无一例外地都赢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被视为典范案例。
然而,大自然总有它的惊喜,大自然的力量是巨大无情的。近年来,气候变化也导致了一些完全意想不到的洪水事故。一般是由于降雨强度大幅增加,海平面上升,再加上风暴潮等因素,水淹风险大大提高。最坏的情况,是暴雨刚好发生在高潮的时间,一切不利因素叠加,便会引起灾害。而这些灾害,在许多国家都发生。全球而言,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一个比较脆弱地区。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风险加剧引起全球关注,特别是2022年巴基斯坦异常季候风暴雨引起的严重洪涝灾害,1700余人死亡,3300万人受灾。 2023 年9月7日,香港每小时降雨量史无前例,达到158.1毫米,是自1884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而香港东区也录得强降雨,在一些以前较不受水浸问题影响,不是水淹黑点的地区造成大规模水浸。
简单来说,随着全球暖化,大气的水含量随温度增加也相应增加,由于大气持水气能力增加,一旦下雨,降雨量和随机性也会增加, 引起极端暴雨的可能性和风险也会增加。 国际政府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PCC)专家普遍认为,全球气温,若是超过 1.5 摄氏度,会在多个方面 - 包括风暴潮,暴雨,生物多样性,以及赤潮- 引起不可逆转的不利趋势。
许多专家认为2021、2022年是个转捩点——郑州洪水、巴基斯坦洪水、欧洲也不例外,法国和德国也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洪水。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Antonia Guterrez(安东尼娅·古特雷斯)所说,怎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的最大挑战。
关于加强城市防洪的建议
香港的经验表明,灾难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件或者因素,同时发生而导致的。 当灾难发生时,整个社会都往往手足无措,没有足够的数据来了解正在当前发生的事情和应急。国际上有一个共识,紧迫需要提升有关对气候变化和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
在以前扎实的排洪及工程管理的经验上,我认为在几方面需要注意,才可以保持香港水安全创新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 重新评估香港城市沿海各区域的水淹风险,从而设定工程和非工程对策。-就像2010年大埔【沙埔仔村】水灾后,把香港新界所有山区做一个水淹风险研究。
- 全球暖化影响水安全是多方面和跨学科的: 水淹,海岸带保护和复原力,以及水生态问题。需要综合全盘考虑。 事实上,近年来,包括荷兰和新加坡在内的许多国家已投入数百亿美元创建研究中心和基础设施投资,以更好地适应气候变迁的影响。 这种前瞻性承担精神,值得香港借镜。
- 香港在雨水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扎实经验,并融合了国际最佳实践。需要与大湾区和国际上进行更多持续合作,了解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感测器和预警系统的创新科技发展。建议政府设立专项,鼓励有关气候变化灾害的跨学科研究,有助提升本地工程师的创新科技设计能力,培养下一代跨学科人才,主动争取融入大湾区水安全创新科技建设,参与「生态文明」的国家议程。
你们的老师
李行伟
2023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