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文化区管理局M+ 董事局主席罗仲荣——以文化成就香港成为大都会
*标题由编辑所加
Mark:
你最近好吗?
上星期,M+这座国际级的视觉文化博物馆终于诞生。开放予公众入场当日,我们请来醒狮助兴,邀请为这座博物馆付出了不少心血和青春的同事,一起见证如此有意义的一刻。看见公众鱼贯入场,西九文化区和M+同事一边拍掌欢迎,一边相拥而泣,那份感动难以言喻。虽然你不在香港,我相信你都能够从新闻报道中感受到我们这份激动和喜悦。
十五年前,我有幸出任西九龙文娱艺术区核心文化艺术设施谘询委员会辖下博物馆小组召集人,与小组成员集思广益,讨论及建议如何打造一座可配合西九文化区发展的博物馆。十五年来,我见证着这个项目由概念设计、到建造、完工和投入营运,西九文化区和M+的同事一起克服了无数的挑战,这个成果得来不易。
近来时常有人问我,「M+」这个名字是如何得来的?2006年尾,当我们即将要提交发展博物馆的谘询报告时,小组对于博物馆的名字仍然未有共识。我建议在封面暂且写着「M+」,即Museum,「+」即是Plus,想不到当报告书公布后,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个名字的意念,于是M+就成为了这座博物馆的名字。
「M+」是一个大胆的概念,希望创建一所超越传统的博物馆。M+的「+」意味深长,象征我们希望比传统博物馆能够具备更多功能,除了购藏、保存、研究和展示藏品外,也会与社会沟通和对社会引起启发,希望透过研究、教育、消闲及鉴赏,提高市民的生活质素 。
我和博物馆小组成员构想M+概念时,曾到访世界各地,了解不同城市如何在文化领域投资,既可提升文化品质,亦可带来经济收益,透过文化基础设施陶冶市民的生活,亦启发大众对文化、艺术及创意的感受。我们深深明白,要造就一座世界级的城市,只有金融中心或旅游胜地是不足够的。世界级城市须启迪大众、丰富大家的生活、滋养思想,并鼓励创新。这就是我们对M+的想像,也是M+的使命。
「M+」 体现了廿一世纪亚洲文化机构的概念──从香港角度看全球视觉文化,在亚洲创建独一无二的国际级平台,让香港与全球接轨,互动交流。M+从一开始便以很高的国际标准营运及管治,从藏品、展品,以至策展的工作团队都可见一斑。我明白,不少人都会对M+的价值存有疑问,我相信不少市民参观过M+后,感受过建筑物的设计和空间布局,看过六大主题展览,都会觉得M+值得我们投入资源。亦是香港拥护文化艺术向前走的一大步。
此外,「M+」亦以不同形式,致力支持本地艺术界及设计界的工作者。自2013年起,M+和香港艺术发展局多次参与威尼斯双年展,树立香港的国际艺术文化城市的形象。目前「M+」拥有约八千件藏品,本地艺术创作大约占四分之一。
当我们在纽约找到MoMA,在伦敦参观过Tate Modern;回到亚洲,我希望香港的M+就是回应两大博物馆的最佳答案。酝酿多年的M+,体现了香港独一无二的多元文化,公众来到M+不但可以欣赏及体验其独特的建筑,更可以探索从本港及世界各地搜集的藏品,M+展示的视觉文化包括视觉艺术、设计、建筑及活动影像,当中有许多珍贵的系列,以前甚少在其他各地的文化机构展示。
近来茶余饭后,我们经常都听到有人问,「你参观了M+没有?」或者「你预约了参观M+没有?」。M+开幕首星期,每日都有约一万人次入场,由于展厅容量有限,展厅外整天都有人龙。衡量M+成功与否,当然不能只看参观人数。
要把M+建设成世界级博物馆,需要国际视野及坚定不移的投入,不可能速成。M+的发展,今天只是个开始,我期望M+不只是一座概念一新的建筑物,而是推动香港、内地、亚洲及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化机构。我亦希望这座博物馆对香港的文化发展有所建树,培养社会大众欣赏艺术的兴趣,在未来数十年参与培育本地创意领域的软实力,确立这所世界级博物馆的独特模式,将之经营为公众引以为傲的文化地标,不负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赋予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目标和使命。
这座超越传统的国际级博物馆成绩如何,将来公众自会判断,M+亦将在公众的参与下履行使命,推动香港的艺文发展,巩固香港亚洲国际都会的地位。我们期待疫情过后,世界各地的旅客、文化爱好者可以很方便地来香港参观M+。届时,我一定会乐意带你和你的朋友到M+走一趟。
Victor
2021年11月20日
【声音完全版】
香港电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点至九点二十分
主持:陈颢之、张凤萍
编导:陈颢之、张凤萍
监制:林嘉瑜
学者、议员、官员及社会人士透过书信形式,分析社会现象,细诉个人感受。